冬青赋

追寻---幸福

冬青是一种常见的树,它的叶子为椭圆形,两边尖尖的,一年四季都是绿色。当我们徜徉在城市花园,漫步于大街小巷 ,身边随处可见冬青的身影。人们喜爱冬青,因为它四季常青,生机盎然。 冬青——实在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有什么值得一写?其实,在这里要讲述一个与“冬青”结缘的人——冬青书屋的主人,著名学者卞孝萱。 记得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写到:不起眼的冬青,生长在花园的角落里,显得那么弱小。其它花儿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都不把冬青放在眼里。冬天快要来了,玫瑰、月季等花儿都随秋风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冬青依然生长在角落里,依然那么绿,那么青。一位学者的成长经历,其中遭遇的曲折艰辛,何尝不是如此。 卞孝萱是江苏扬州人, 谱名卞敬堂,字孝萱,取“孝敬萱堂”之意,1949年以后以字行。晚清时,扬州卞氏有“两世开府”之称,是当地的望族。“两世”所指为卞士云、卞宝第父子。卞士云官至署理浙江巡抚浙江布政使。其子卞宝第官湖南巡抚、署理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世棨戟遥相望,同时七印何辉煌。”(陈含光诗)卞士云、卞宝第的后人们,再也没有这般显赫发达,而是一步步走向败落。卞孝萱的祖父卞锡龄(字介眉)为太学生,登仕佐郎。父亲卞宗礼(字恭甫)捐纳为国学生、候选县丞。民国十三年(1924),卞孝萱出生。卞宗礼中年得子,本来是喜事,可两个月后他便因病去世了。“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危机四伏的家庭,突然间顶梁柱坍塌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愈加艰难。母亲为邻居帮佣做零活的少许收入,压根儿就不敷家用。为了度日,只有将祖传宅院、田产、古玩一次次典当、变卖。孤儿一天天长大,母亲爱子情切,却无力提供好的受教育条件。原本目不识丁的母亲,只能每日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回来再教给幼小的卞孝萱。“南社”创办人、著名诗家柳亚子先生,曾为此作诗赞云:“教儿先就学,即学即传人,此是弥天愿,宁关一室春。” (见《中央文史馆馆员书画选》) 小树苗渐渐长大长高,它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它需要精心的呵护培育。在卞孝萱成长的过程之中,影响最大的是乡贤的激励和引导。入读的北柳巷小学,为清代董子祠故址,这里是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的祠庙。位于太傅街(今毓贤街)的阮元故居,与卞家相邻,是经常路过的地方。特别是汪中幼年丧父,承母教而酷爱读书,终成著名文人学者……这些乡贤的故事,耳濡目染,成为幼小心灵中的偶像。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幼年失怙、经寡母抚养而学问有成者,不乏其人,比如康有为、蔡元培、鲁迅、胡适、钱穆等文化名人。母子相依为命的特殊境遇,独特家风家教的熏染,传统儒者文化的陶养,促使他们努力勤奋,终成一代名家。 知名的专家学者,大都有辉煌傲人的读书求学经历,偶尔也有例外。卞孝萱先后就读于北柳巷小学和扬州中学。随着日军侵华,扬州城沦陷。卞孝萱来到苏北水乡溱潼小镇,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临时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后,由于战火频仍,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家庭生活更加困难。18岁的卞孝萱由此中止了学业,独自到上海谋生,就职于一家小银行。民间广为流传的“中学生,副教授……”是大名鼎鼎的启功先生66岁生日时为自己所拟墓志铭。“中学生”一语,道出了启功先生的身世。他出身清朝皇族,却没享受过一天的荣华富贵。祖父、父亲的早逝,一家三口(包括启功的母亲和姑姑)陷入困境。后靠友人以“孀媳弱女,同抚孤孙”之名募集善款,才解了燃眉之急。启功先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走上了艰难的自学之路,“中学生”也就成为他的最高学历。启功先生是卞孝萱的好友,多有往来。他们的友谊,除了来自学术上的交往交流,更多应该是二人在身世、经历诸多方面相似,心有戚戚焉! 离开了学校,离开了课堂,告别了老师,告别了同学……今后的路在何方?得靠自己选择。那么,又有什么样的道路可以选择呢?!唯一的就是自学之路。“你没有白杨那样高大 /你没有牡丹那样娇贵/ 你没有玫瑰那样讨人喜欢/ 你没有梅花那样幸运 /你只是一种普通的树 /你被广泛种植在大街小巷/ 没有人那么宠爱你 /让你自己沐浴阳光 /让你自己吸收土地营养 ”(长江蛟龙《冬青树》)。所谓自学,是指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自学的好处在于,学习的内容、时间、难易程度和进度等,可以自己确定和掌握,还可以锻炼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然而,自学的道路,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路,需要持久的恒心和坚强的毅力。当有人问及关于自学的问题,卞孝萱这样回答:“我在自学期间吃了不少苦,走了不少弯路,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自己的基础较扎实,根基较牢固”。“自学最大的好处在于‘转益多师’,因为求教于学术观点不同的前辈,就会形成不囿门户之见、不泥一家之言、博采众长的治学习惯。”(邵文实《卞孝萱教授访谈录》) 从开始依靠“自学”入门,到后来“治学”成为名家,成功的秘诀,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都德说过:“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经常去图书馆,成为卞孝萱一生的习惯。无论是银行、机关工作之余,还是进入学术研究机构之后,或是处于高等学校教学岗位,各地大小图书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人们问及于此,卞先生仍然深有感触地说:每个做学问的人都离不开图书馆,自己自学出身,更离不开图书馆,跟图书馆的关系格外深。“我离不开图书馆,我感谢图书馆。”(江少莉《冬青书屋访卞孝萱教授》)人们将长期坚持的事情称为“泡”。而“泡”图书馆,却别有“一番滋味”。卞孝萱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原本是在著名史学大师范文澜身边工作时,范师对弟子的训诲。卞孝萱不但牢记在心,而且感受最深,践行了一辈子。 “冬青书屋”是卞孝萱为自己书房定的名,取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赠乐天》一诗。刘禹锡是卞孝萱最喜爱的一位唐代文学家,早在1963年,卞孝萱就出版了《刘禹锡年谱》。嗣后,又出版了《刘禹锡丛考》《刘禹锡研究》《刘禹锡》《刘禹锡评传》等专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刘禹锡研究专家。不仅如此,卞孝萱还在诸多学术研究领域卓有成就,曾协助范文澜撰写《中国通史简编》,协助章士钊校勘《柳文指要》,协助匡亚明编辑《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除了在唐代文史研究领域之外,在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清人郑板桥及扬州画派研究、近代文化名人及家谱研究等领域,成为领军人物。曾担任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名誉会长、柳宗元研究会顾问、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连州刘禹锡研究会名誉会长、洛阳白居易研究会顾问、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会顾问、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等。啊!用“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这两句诗,来描述作为学者的卞孝萱,再没有更为贴切、更为准确的词句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名作《陋室铭》中的几句。作者托物言志,极力形容陋室“何陋之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卞孝萱这样形容自己的书屋:“室不雅,但常高朋满座,有白发苍苍的耆旧,也有西装翩翩的青年,谈论文史、品评字画……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这就是我的冬青书屋。”(《寒碜的冬青书屋》,岳麓书社2005年5月出版《我的书房》)文章虽然把冬青书屋称之为“寒碜”,短短数语描绘出了书屋的高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书房的喜爱。我们仿佛看到:书屋里四壁图书,琳琅满目,一位老人在埋头读书写作。我们仿佛看到:书屋里人来人往,高谈阔论,激情四射……简直就是读书人的乐园。我们仿佛看到:花园的一角,无论季节怎么变化,冬青总是生机盎然,总是那么绿那么青。 任何人都会一天天步入老年,怎样对待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卞孝萱晚年曾多次用“冬青老人”为名,借冬青的平凡、低调、坚强和老当益壮精神,用以自励。孔子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样发奋读书,是何等的境界!南京大学校友回忆卞孝萱出现在南京大学校园的镜头:“经常,在上午时分,南大校园中都会出现一个步履匆匆的白发老人,提着包,几乎是目不斜视地,一直向着图书馆走去。南大图书馆的古籍部藏书之丰富,在全国高校图书馆里可以名列前三名,每天都吸引着许多读者……一个经常出现其间的白发老人,就显得格外醒目。事实上,古籍部里的卞先生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张宏生《为追求学术而孜孜不倦》) 放在手边的《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其中有卞孝萱撰写的《〈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的文献价值》一文。文章末尾”编者按”云:“2009年8月9日,卞孝萱先生应本刊之约,欣然赐稿,不意二十天后,即遽归道山,此稿遂成先生生前亲自手订之最后一篇文稿。谨志于此,以示本刊全体同仁的怀念之情。”86岁的卞孝萱,在病中仍然完成了4万多字的长文,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真是蛮拼的!最近有一首诗十分红火,就是作者李琦的《变老的时候》。其中有这样几句:“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最后的香与爱意/最后的,竭尽全力”。从这篇4万多字论文看到,这是真正的“竭尽全力”,“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这真正是冬青所具有的平凡、低调、坚强的品格!借此机会,向冬青老人致敬!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无论风云变幻,都要努力保持冬青那样的品格。当我们一天天“变老的时候”,更愿像冬青老人那样“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如果,能够选择,我愿意是一棵冬青树 冬青树,是那样的低调 在百花争艳,树木葱茏的春夏季 安静的树立 将绿色带给大家 冬青树,是那样的坚强 在寒风凛冽,枯枝突兀的秋冬季 依然默默的挺立 为世界奉献自己的绿(田也《冬青树》) 不知不觉,我喜欢上了冬青树;情不自禁,我由衷地敬佩冬青树;我要放开喉咙,大声赞美冬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