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颤颤巍巍”一词的探究

珍爱一生

<p>昨天,批改《母鸡》一课长江作业时,有一题要求联系上下文写出“颤颤巍巍”一词的理解,第一个提交作业的李梓航同学写的是“本文指母鸡的叫声有些颤抖” ,我感觉似乎有道理,便没有翻书细想,给他算对了。刚改到司敏达同学的作业时,他写的是“本文是指母鸡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样子”,与李梓航的答案截然不同,我犹豫了,翻开课本读了读,抓住“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我感觉他说的有道理,觉得他读得更细致,理解更正确。他们两人的作业我都作为优秀作业,上传到作业栏里进行展示,有许多同学写的是李梓航的答案。到底哪种理解是对呢?晚上九点二十五分,司敏达同学发短信请教老师。回忆批改的过程,再翻翻语文书,我便给他回复:“当改你的作业的时候,我发现你跟李梓航的不一样,我翻了一下书,确定你的答案是正确的,忘记纠正李梓航最初的错误了,所以你的答案是正确的。”</p> <p>随后,我把截图发到班级群中,给予更正,特别对司敏达同学提出表扬:“会学习的司敏达,当遇到与自己答案不一致的李梓航的作业时,善于分析,善于与老师商讨,所以,老师特此订正,颤颤巍巍的答案应该是指母鸡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不是很稳当。而不是指母鸡发出的声音,所以请李梓航也订正过来,其他同学也注意这一处的正确答案,也要像司敏达一样开动脑筋,而不是一味的抄袭!能够发现老师推荐的优秀作业中的错误的,才是真正学明白的同学!”</p> <p>今天早上,我不放心,又在作业一栏把昨天批改这课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加以强调:</p><p>1.大家看看我圈出来的这一段话,文章中对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自然段用先分后总形式来写的,是几个自然段夹杂着整体来感受的。</p><p>2.颤颤巍巍不是描写母鸡的声音的,而是描写母鸡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很不稳当。其它两个词也要联系课文来写。如“警戒”用拆字组词法,就是“警惕、戒备”的意思,而李梓航联系上下文只写到“对……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意思和“关心、注意”相当,而没有“警惕、戒备”的意思,所以对照优秀作业检查,也要有司敏达的主见,而不是一味照抄,抄作业老师也看得出谁是真正会学,谁真正学会。</p><p>3.“明贬实褒”和“先贬后褒”是有区别的。如:《猫》一课“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一般是贬低别人的,在这里呢,实则是充满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所以仅此处用的是“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而《母鸡》前面的讨厌可是真讨厌,并无喜爱之意,后面的赞颂是因母鸡对小鸡雏无私的爱而转变的,所以用的是“先贬后褒”或“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而《麻雀》丝毫没有贬、褒之意,作者是抓住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写出了麻雀的可怜,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怜爱。所以学习要灵活,即使参考答案或优秀作业也有可能是错的。</p> <p>今天中午十二点零五分,又接到刘翊翔同学的短信:</p><p>“张老师您好!我觉得母鸡一课中的‘颤颤巍巍’应该是形容声音的,而不是形容动作的,因为我觉得前面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连在一起就像是一个排比句。如果颤颤巍巍是形容后面动作的,那它应该不会把中间用一个逗号隔开。”</p><p>“张老师您要不要再看一下?我还是有点疑惑。”</p><p>我一向鼓励孩子不唯师 ,要有主见。看到这么爱思考的孩子真诚地与我探讨,我心中暗喜,高度重视。再翻开书读读:此段主要在写母鸡的叫声令作者讨厌,那么“颤颤巍巍”到底是母鸡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颤颤巍巍走着,扯长声音叫着,还是指母鸡的叫声颤颤巍巍呢?那首先要查查“颤颤巍巍”本身有哪些意思。可网上只要有解释的,都是指样子,没见到它的解释与声音有关的,如百度百科中写着:“颤颤巍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àn chàn wēi wēi,意思是颤抖摇晃的样子;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身体因惊恐而颤抖。多用于老年人。”</p><p>近义词</p><p>哆哆嗦嗦 晃晃悠悠 趔趔趄趄 颤颤悠悠</p><p>反义词</p><p>四平八稳 稳稳当当</p><p>于是,我便断定“颤颤巍巍”应该是指动作。于是我便准备回复:“我又看书,反复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指母鸡的样子,它所修饰的是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颤颤巍巍的,那就应该是指母鸡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颤颤巍巍地走路或站立的那种样子。而且颤颤巍巍,它本来的意思是颤抖摇晃,我查了一下它所有的网上的解释,都是指动作没有指声音的。颤抖可以形容声音,但摇晃却不能够形容声音,而颤抖摇晃都可以形容走路或站立的样子。在课文中来修饰细声细气这种声音给人的感觉是如怨如诉。不知我这样解释你是否同意,是否还有疑惑?”</p><p><br></p> <p>编好短信,正准备回复,可转念一想:有没有用“颤颤巍巍”来描写声音的呢?我又上网变换这个角度来搜索,发现“有”,继续搜集,我还发现了有一页PPT上就解释了这个词语。看来,这个词不仅用来描写动作,而且有时也用来修饰声音。于是,我便推翻前面的判断,给刘翊翔以确切回复:“看来你很有钻劲儿!也很会理解!因为整段都在写母鸡的声音,如果夹杂这个词来形容他的样子,的确有点怪异。我又反复琢磨,反复查证,同意你的意见。”</p> <p>于是我又把截图发到班级群,对刘翊翔的行动进行表扬,并接受昨天的经验教训,不再一言堂,而是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提出商讨:“老师很高兴,对于‘颤颤巍巍’这个词的理解,昨天有司敏达来请教老师,今天有刘翊翔来质疑,来争论,来提出自己的想法,促使老师不断思考,不断纠正。在纠正中,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也越来越会学习。争论的整个过程,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它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唯师只为真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在张老师对‘颤颤巍巍’的理解,已经赞同刘翊翔的意见,是指母鸡发出的声音有些颤抖,大家还有什么异议吗?可以在这里继续展开讨论!”孩子们探求知识、探求未来的欲望,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对于这种天性不能漠视、扼杀,应该鼓励和发掘(伊里奇:《哈佛的教育智慧》,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p> <p>聪明的孩子一说就动,司敏达同学悟性真好,马上发来的语音,又将为什么本文“颤颤巍巍”指声音的理由变得更为充分:“张老师, 我看了一下,文中颤颤巍巍后面是白勺的,白勺的后面应该是名词——声音,如果是动作的话,那颤颤巍巍后面跟的应该是土也地。”“这个题涉及到白勺的和土也地的用法。”我鼓励他:“你说得很正确!把你的语音变成文字发在群里与同学们分享!”教育是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p> <p>陆楚尧同学也不甘示弱,提出本文的“颤颤巍巍”既指母鸡的动作,又指母鸡的声音,是指母鸡走路颤颤巍巍 ,引起声音颤颤巍巍。我结合司敏达同学的理解给予回复:“我觉得这里还是指声音,是指颤颤巍巍的声音,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扯长了声地传向远方。如果是动作,就应该“颤颤巍巍”后面就应该是“地”,后面“顺着墙根 ,或沿着田坝”后面应该有“走着”或“站着”。即使理解为“颤颤巍巍的样子” ,那“顺着墙根 ,或沿着田坝”后面也应该有“走着”或“站着”,不然句子不完整。你说对吗?”</p> <p>最后,在确定同学们都无异议时,我进行总结:“如果大家没有异议就统一这个答案吧。把长江作业这个地方的错误改正过来。以后遇到这样有争议的题还是应该像这样展开争论,在争论中逐渐真正解除疑惑,明晰真理,使词语、句子等的理解更加深入、准确!包括A+以及老师上传的优秀作业,抓紧时间改正,然后重新提交老师,下午老师再重新上传的作业这一题是否改正?请大小组长也注意这一题,和老师提到了其他几个地方的把关!”</p> <p>就在我欣喜地写下这篇日记时,金悦阳又发来了短信,纠正周子渝同学优秀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张老师您好,今天我在看其他同学的完美级作业发现了一个错误,周子渝同学把‘害怕’写成了‘害伯’。”我也停下笔立即回复:“好的,你很认真,直接发到班级群,提醒周子渝改正,又引起同学们重视,都能像你们优秀同学学习!学习这种细心劲儿,学习这种钻研精神!”</p> <p>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时机,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去历练,最终为进入这样的境界打下坚实基础。</p><p>我们应当“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理想状态,也是我为教学生涯里最后一届学生理想状态为之奋斗的目标。</p>

颤颤巍巍

母鸡

作业

敏达

同学

声音

李梓航

田坝

老师

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