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非遗文化</b></font><br>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优秀载体,承载着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目前,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非遗项目一直在被工匠和艺术家们传承着,甚至有些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请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灿若星河的非遗文化吧~</h1> 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民俗类共有70个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传统节日,也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六大全国性节日进入名录,2008年,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div><br><div><h3><b>原来“重阳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h3><div><br></div> <font color="#ed2308"><b>重阳节</b></font>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包括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br> <font color="#ed2308">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br> “非遗”积累了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呈现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如今,许多传统非遗项目已融入到了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为大家介绍几项让人熟悉又陌生的非遗项目!~<br><br><b>小小的皮影,大大的学问</b></div></div> <font color="#ed2308"><b>皮影</b></font>是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用驴皮、羊皮雕刻成戏曲人物,利用关节活动原理,由艺人操纵表演各种动作,经灯光映射于白色屏幕,形成活动的影子,供人们娱乐观赏。皮影艺术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包括了皮影雕刻、剧本撰写、伴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从滥觞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老的光影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载体。<br> 皮影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物雕刻方面。民间艺人善于把戏曲中的各种人物作典型的、固定模式的形象设计,头部的面相或忠、或奸、或善、或恶、或美、或丑,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除头部外,服饰也是皮影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头盔、发髻、衣衫,都用装饰性图案阴刻而成。染色分植物色、矿物色两种,也有用外来的品色,染到皮上后能有透明度即可。染后用桐油罩色,以求耐用。色相多采用红、绿、黄、青莲、黑等,对比强烈,在灯光映照下视觉效果颇为活跃。其活动关节有十多处,如头、上身、下身、手、腿、臂、脚等部位。表演时,按照各地地方戏曲演唱,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影</h3> ▲刻皮影技艺——推刀 ▲皮影艺人范正安表演皮影戏《武松打虎》 <font color="#ed2308">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2011年,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font color="#ed2308">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font><br><b>从栽桑养蚕到缫丝丝织,非遗项目被手艺人默默传承着</b><br><br> <b><font color="#ed2308">中国蚕桑丝织技艺</font></b>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还包括各种巧妙的工具,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br> 嘉兴是中国蚕桑丝织的发源地之一,蚕桑丝织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四千多年来,人们因为蚕桑丝绸而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在这种共同的文化圈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生产技艺,其中包括栽桑、养蚕、缫丝、剥丝绵、丝织机具、织物设计和织造。而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方式则 有家族、师徒、群体等形式。当地蚕农把蚕从卵到蛹到蛾的变化与人从生到死,再到灵魂升天的过程相联系,从而对蚕产生崇拜心理,敬蚕育蚕,逐渐形成了一 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养蚕 (李群力/摄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缫土丝 (张新根/摄影)</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织土绸 (张新根/摄影)</div>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 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font color="#ed2308">“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font><div><br><b>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建筑~对,灰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br><br> <b><font color="#ed2308">石灰堆塑</font></b>,也叫“灰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出现的时代很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现存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的郡马梁祠牌坊是灰塑与砖雕装饰相结合的较早实例。桐乡灰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手法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灰塑、圆雕式单体灰塑等。<br> 桐乡灰塑主要用于寺院及园林建筑的屋顶装饰,其作品独具特色,体积大,跨度长,如“咬脊龙头”,高近2米,长数十米,横跨整个大殿屋脊,这就要求作品整体造型准确、比例协调。另外,桐乡灰塑作品讲究对称的较多,约束了制作的随意性,增加了制作难度。<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华良石灰堆塑作品“咬脊龙头” (李群力/摄影)</h3> <font color="#ed2308"> 2008年,灰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br><br><b>老少皆宜的抖空竹、驰名中外的吴桥杂技、炉火纯青的口技表演,是的,这些熟悉的技艺都已被列入非遗名录啦</b><br><br><font color="#ed2308"><b> 抖空竹</b></font>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项目之一。空竹由木制或竹制,又称 “响簧”、“扯铃”、“闷葫芦”等。盛行于明代,后演变为杂技项目。空竹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形如小轮由两片木或竹片夹制而成,中为空心,轴上有4—5个小孔,内嵌小木片,高速转动时发声。抖空竹时,双手各持一小木棍,两棍之间用线连接,以线绕空竹,持木棍,木棍上下来回扯动,空竹即急速旋转并发出悦耳的响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做出串绕、抢高、对扔、过桥等动作,诸此技巧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名目。清李虹岩《朝市丛载·时尚》卷六载:“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今仍流行于民间。<br> <font color="#ed2308"> 2006年,抖空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2007年,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北京市宣武区的张国良和李连元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br><br><font color="#ed2308"><b> 吴桥杂技</b></font>艺术历史悠久,艺人众多,门类齐全,技艺精湛,是名副其实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源远流长,相传至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这样的话:“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吴桥县出土的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壁画以及县志上的记载,也是这个县杂技艺术历史悠久的佐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又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多年以来,这个远近驰名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成千上万的杂技马戏专业演员。<br><font color="#ed2308"> 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br><br><b><font color="#ed2308"> 口技</font></b>是以口腔发音来模仿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类声音的一种表演。旧时演出时常隔幔表演,因此又称“隔壁戏”。清代的《聊斋志异》和《虞初新志》都曾描写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一个人躲在帐幔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19世纪末,近代艺人尹士林,走出幔帐,发展成为当众表演口技的艺术形式。现在已发展成为广大人民所欢迎的一个杂技节目。口技表演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特别是利用现代舞台音响设备的辅助作用,使得表演更加逼真、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br> <font color="#ed2308">2011年,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阅读更多非遗文化,请登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ctwh.cnki.net)查看<br>内容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br>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div> <h1><b>满城书香 经典“悦”读系列活动已陆续启动,欢迎您的加入</b></h1> 来源:公共服务在线 链接:<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GnSmdRHUPfgY6EYHHw1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书香助力战‘疫’,阅读通达未来——平顺县2020年“4.23世界读书日”活动全面开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