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乡——教场村

西坊城学校刘武宇

<p class="ql-block">  应县教场村,位于恒山山脉,翠微山下,五大峪口之一——茹越峪口东边。 教场村是应县南泉乡的一个行政村,邻村有南上寨村,观口前村,茹越口村,空气清新,英才辈出,在古代是一处有名的练兵场地。</p><p class="ql-block"> 教场村地处历史名城大同南约100公里处、属世界名塔之县应县管辖。自古以来我村就是兵家要塞,两面环山,两面临川,处于肥沃的峪口地段。一股地下甘泉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更造就了一处又一处的历史遗址。留有春秋战国、宋辽等时期众多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城墙遗址”, “霸王庙遗址”,六郎城“山腰圈马场遗址”,“观沟庙遗址”,杨家将抗辽时起兵地遗址“杨起地”,和杨家庆功“设席摆宴”的遗址,以及梨园、照壁低、观坡、烽火台等。</p> <p>  茹越峪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树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2110米的铁甲岭。通往忻州市的繁峙、代县。《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城。</p> <p class="ql-block">  村子在左侧山峰下,避开峪口,以防山洪。离茹越口村南面的山叫“关坡”,东西两侧建有长城。长城都用砖包,山顶的“烟墩”(烽火台)也是砖包,砖有两种,一种24斤,一种20斤。</p> <p class="ql-block">  六郎城在峪口右侧,约10亩大,城墙包砖,坐西朝东,一个门。</p><p class="ql-block"> 传说明代时期,只有茹越营,没有教场村。大清中期半坡上只有姓姚一家。教场因何而得名?茹越营即是应县五口之一,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常有重兵把守,有兵必有操练场地,因而得名——教场村。</p> <p class="ql-block">  教场村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茹越口南归属赵国,口北归属匈奴,匈奴常侵犯赵国,因此在南山上筑起防御边墙(早期长城),派将士把守。</p><p class="ql-block"> 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修筑万里长城(距离内蒙外长城丰镇130公里)。之后,有北宋将帅杨六郎和孟焦二将把守关口,口西坡上孟郎城遗址(六郎城),宋、元、明、清时期茹越营皆忻州市繁峙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大清咸丰十八年,茹越营城被洪水淹没,人员大量移居,这次洪荒后孔怀后代大多数分居于教场村,即现在教场村刘氏大家族。</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中国。后日军入侵大同,兵分两路,一路在平型关被我军击败,取得平型关大捷,举世闻名。一路于一九三七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侵入茹越口,一夜在周围村庄杀死30多人。当时晋军失守,日军通过茹越峪进入繁峙,直达中原。</p> <p>  一九五五年初级农业合作化后,教场与茹越口分为两个村庄。</p><p> 教场村位于茹越口城北,东靠坡,南靠山和峪口。西连梯田和河槽,隔河与南上寨相望,直线距离不到二里。北面是一马平川,处于大同盆地的南边沿,与观口前村相邻,距离不到三里。</p> <p> 解放前由于兵慌马乱,加上处于边山峪口,水灾不断,房屋都盖在半山坡,带来的是吃水不便,出行困难。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逐步移居山下,开始饮用河水,七三年把茹越峪口挖下,把地下水拦住,(截流)引进村里、院里。</p> <p>  现在全村有六百多口人,刘姓占到75%,与第二大姓姚姓及其他小姓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出去的人数按人口比例来算,名列全县前列。遍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p> <p> 茹越峪的矿泉水湍流不息,浇灌着一千二百亩良田。如今的教场村,喝的是自来矿泉水,吃的是小院种的绿色蔬菜,吸收的是新鲜空气,是全县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卖到全国各地。夏天是优良的避暑圣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场村主街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场村小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场村视频</p> <p>  教场村的乡邻们,如果您知道教场村的历史、地理,名人、家乡特产……欢迎提供素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