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初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在疫情中,湖北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方舱医院中的“读书哥”因一张卧榻病床上读书的照片走红。读书的巨大精神力量带给了人们战胜疾病的积极心态,阅读的力量不彰自显。</p> 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为引导全行团员青年享受阅读乐趣,寻找阅读之美,养成“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全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省分行团委组织开展书香战“疫”、同心防“疫”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年思想政治觉悟,积极保持学习、思考和进取的状态,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决心和本领。自4月中旬至5月下旬陆续举办同心防“疫”读书心得交流、书香战“疫”征文、在战“疫”中成长分享会、诗歌战“疫”朗诵会等线上文化活动,丰富青年内涵,积蓄青年底蕴。现将第一阶段同心防“疫”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中部分优秀作品汇编如下,请大家欣赏,共同领略书籍的魅力所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疫中读《鼠疫》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分行机关 李为</div> 刚从武汉回老家那几天,是疫情越发严重的阶段,长这么大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恐慌。2003年非典对于当时高三的我并没有比高考更需要关注,现在对它的记忆也只是进考场要量体温。而这次不同,我们处在疫情的中心,各种微信群不断发布着消息,某一天曾经跟你打过招呼的邻居就走了,伤感到不敢去看那些消息,却又在哭完后忍不住去看。这样的日子里偶遇单读推荐《鼠疫》,正好有读书APP在疫情期间可以免费读这本书,就像书中的虚幻与现实一样,都是那么的巧合。<div>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奥兰的海边城市突发鼠疫后城中居民奋力抗争的故事。作者将这部作品明确界定为“纪事体小说”,没有宏大的叙述,没有传统的英雄,只有普通的生活被改变,事实上真正的英雄主义从来无法直接越过普通的生活。向政府反复呼吁的里厄医生、参与救援的外地旅客塔鲁、被滞留城内的记者朗贝尔以及城内所有普通百姓,这些群像简直就是现在武汉的人们。“随着疫情不断恶化,很快医院楼房就住满了,一所幼儿园被改为辅助病房”,小说里一些情节甚至让我怀疑加缪是个预言家,否则怎么会在七十三年前写出今日景象。鼠疫最终结束了,结束得悄无声息,不管怎么说人们赢得了这场战役,“一个人能在鼠疫和生活的赌博中所赢得的全部东西,就是知识和记忆”,加缪写道。苦难不是财富,对苦难的思考才是,或许这次疫情也是在提醒我们,学会谦卑,学会敬畏,那些寻常的生活,才是闪光的日子。</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省分行机关 雷雷</div> 《道德情操论》陪我度过了疫情期间一段艰难时光,边读边思考极大的缓解了焦虑情绪。<br> 这本书是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在该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br> 这本书阐述的很多理念与我们党执政思想不谋而合,如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如何“利他”等等,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r> 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研读,面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里存在的贫富差距,发展失衡,企业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这本书有解决问题的答案,能让人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活着》读后感</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省分行营业部 刘玲</h3> <h5> 《活着》<i>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i></h5> 没想到会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再读《活着》这本书,曾不止一次感叹,世间怎么会有如此悲惨的人生!<div> 但在这场战“疫”里,看见了在寒风中呐喊“我再也没有爸爸了”的同龄人,看见了孤身一人失去了父母的幼儿,还看见了与文中的福贵一样失去了所有至亲的老年人。我才发现原来有些人的生活真的是如履薄冰,原来有些人的生活真的是生不如死,原来有些人的生活真的是心如刀割。值得欣慰的是,福贵没有被生活打败,他在经历了富贵、贫穷、战争、失至亲之后,仍旧乐观的活着,这或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在经历了百般苦难之后,仍乐观积极的向阳而生!最终,痛苦终将过去,生活仍会继续!然而,最后春生在狱中因经受不了刑罚而上吊自尽,也让我惊觉到,原来,真正能打败我们的是我们自己。<br> 我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很快我们又能在阳光下奔跑,因为我们有强大的一心只为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我们有坚强的一心只为员工的各级党委,因为我们有同心协力的14亿中国同胞!衷心的希望那些在“疫”中失去了挚爱亲人、承受了众多苦难的人,能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因为活着就是人生的意义。<br> 在这场战“疫”里,我们都是幸运儿;在这场战“疫”里,我们因身在中国而安心;在这场战“疫”里,我们因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在这场战“疫”里,我们的“四个自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倍加增强;在这场战“疫”里,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我们每一共产党人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位农发行人活着的意义!让我们努力拼搏吧!<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悟“七年知青岁月”</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有感</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甸区支行 夏旻</h3></div></h1> <h5> <i>这本书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陕北七年的艰苦磨练,一心为民办实事,通过踏踏实实干一步一步入党、提干、上大学。正是他在黄土地上的埋头苦干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老百姓保护他、爱护他,也让习近平总书记对陕北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i></h5>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这些情节。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青年习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读书学习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他广泛涉猎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军事,养成了良好的读书的习惯。<br> 今天我们总是跟孩子说:“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青年习近平当时并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他读书没有那么明显的功利性,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又怎能一坚持就是7年呢?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青年学习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正是夜以继日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在这次疫情防控策略上,中国精准施策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地沉着应对。我们深刻感受到:领导干部的大视野是从学习中而来的。<br> 我们常常欣赏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人,喜欢那自带的一股书卷之气。面对万千美景,也许我们只憋出了一句“好漂亮啊!”,对方脱口而出的却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山色空濛雨亦奇”。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更深刻体会到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时间的积累,知识的沉淀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伟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要有“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的韧劲,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永葆青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生》读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石市分行营业室 尤冰莹</div> <h5> <i style="">《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该小说以主人公高加林生活为主线,将他的人生改变与爱情选择联系在一起,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悲伤得令人深思的故事。没考上大学的高加林回到村里当了民办教师,后不幸被村支书儿子“走后门”顶替,重新回到土地。再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农村青年在人生选择时的矛盾。</i><br></h5> <h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这句话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也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br>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h3><h5></h5><h3>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趟人生的旅途列车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也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会将自己的人生视为玩笑度过一生,然而人生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新县支行 赵雷</div> <h5> <i>《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讲述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的少年到成为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再到双目失明却坚强不屈创作小说,成为一块坚强钢铁(是指他的精神)的故事。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味道的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鞑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出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i><br></h5> “ 人应该抓紧每一分钟,去做最充实的事。”保尔.柯察金用他青春时代的经历对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他的青春他的时间大部分都献给了他热衷的事业,为此贫穷、苦难、病痛、自责都没能夺去他的生命,而生活却使他拥有了充实于壮美。<div> 十二岁因为往神父的复活节面团里撒烟灰被神父从学校开除,后来又在车站食堂做了两年的底层工人,在车站食堂这一段时间保尔窥见了生活的最深处最底层,这些经历也为后来他参加革命做了铺垫。虽然这些情节早已熟记于心,但是现在又重新翻阅却有着太多和以前不同的感悟。<br> 保尔的年龄和我相近但他的心智却比我成熟太多。他身上有着太多的光辉和特性值得我学习,面对士兵的严刑拷打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出卖朋友;面对选择时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于爱情有正确的观念;为了热爱的事业甘愿投入所有精力和生命……这些特性里随便拿一项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就能成就不平凡的人,可是在保尔身上却又显得是那么普通,就如同慢慢夜空觉得它是那么平凡但仔细观察那些散发出微弱光芒的星辰每一颗都无法替代都值得珍惜。<br> 保尔虽然是用笔在纸上描写出来的人物,文字构成了他的一生,但他却是那么的鲜活完整,他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读书的过程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他,学习他身上优秀的品质,不断学习才能在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竹溪县支行 孙章钦</div>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人生的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写给中国的青少年,是帮忙他们实现成功的方向指引。书中运用很多的例子阐述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为中国的青少年指明了成功的方向。真正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创意等外在素质赢得成功,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他们具备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功的内因几乎都能够用“成功同心圆”来解释。<div>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务必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div>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与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话点明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为人处事乃至建功立业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无论他怎样发奋,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他就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能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职责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人。<br>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态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映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他就不可能体现出这些正确的态度或品质来。此刻社会需要用心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挑战的人,只要拥有用心的态度,乐观应对人生;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把握自己的命运;用心尝试,邂逅机遇;充分准备,把握机遇;用心争取,创造机遇;用心地推销自己;要敢于应对失败和挫折;拥有“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融会中西,协调均衡,成功就不会太远。<br>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发奋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等行为。行为是态度在具体行动中的反映;行为是一个人与社会、他人乃至自己接触和沟通的必然结果;行为是社会衡量每个人的价值的外在指标;行为是态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在追寻成功的时候,要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兴趣、以自省指导有效执行、以用心的态度发奋学习、以同理心指导人际交流、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我们要善于理解不一样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一样的思潮中汲取力量。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理解不能够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一样,真正体现自我的价值。<br> 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职责,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期望。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最了不起的国家之一,他即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人才中心,那里有无数的机遇等着我们年轻人去把握,只要我们用智慧主动去选取,成功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我们的身边。</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人间失格》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山支行 李宏欣<b><br></b></div> 人间失格在日语中的意思是“失去做人的资格”,而整本书的韵律也是如书名一样,低沉、压抑。中心人物叶藏的经历也可以说是太宰治的半自传。在写完《人间失格》的同年6月,太宰治和情人山琦富荣投水自杀。<br> 叶藏是一个软弱、敏感、缺乏自我,并且可怜的人,这样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br> 在第一手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家人对我说什么,我从不顶嘴。他们寥寥数语的责备,都会让我感觉如晴天霹雳一样强烈,使我几近发疯,别说是顶嘴。” 可以看到叶藏十分在乎周边人的感受,这种性格可以说是讨好型人格,他拼命想让别人高兴,比如:不敢跟父亲表达想要书的礼物,为仆人提供搞笑服务,在学校的时候写出滑稽搞笑的论文,诸如此类等等。这样的性格,一直伴随着叶藏。<br> 叶藏的一生遇到过很多女人。<br> 咖啡馆的女服务员常子。常子说了句他怎么只有三块铜币,他便感觉奇耻大辱,与常子一起跳进镰仓的大海,常子死了,叶藏却获救了。叶藏应该是不爱常子的,只有一次因为常子的一句话“真寂寞啊”,这句话引起了他的共鸣,让叶藏感觉到“是被解放了的幸福之夜”。<br> 杂志社的记者静子。叶藏和静子、以及静子的女儿茂子短暂的生活了一年多,一次下班回来看到她们母女的谈话,觉得自己的加入会毁了她们的幸福,所以悄悄的离开。<br> 香烟店老板的女儿良子。这是叶藏唯一结婚的女人,“我戒了酒,全力以赴地投入已渐渐成为我固定职业的漫画创作中。晚饭后我俩一起去看电影,回家途中还顺路去咖啡馆小坐,或是买个花盆,不比起这些,更让我欢心的是听这位完全信任我的小新娘说话,以及看她一举手一投足的一颦一笑”,他慢慢觉得自己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可是喜悦之后他又感觉到悲哀。一次夜里,良子被一个矮个头商人侮辱,叶藏看到了却忘记了去救良子,他感到头晕目眩,极度的恐惧袭扰着他,渐渐对一切失去了信心。“从那天夜晚,我长出了白发,渐渐对 一切失去信心, 渐渐对人充满无限的怀疑,永久远离对人世生活的一切期待、喜悦与共鸣。<br> 最后低沉的叶藏迷上了吗啡,被送到精神病院,这时候他感觉到自己彻底失去了做人的资格。过了三个月,大哥把叶藏安排到一个小村子的茅草屋,“既没有幸福,也没有不幸”。<br>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的一生,叶藏就是这样的性格,最后才感觉自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如果叶藏可以改变,至少不会这么悲剧。<br> 有人说《人间失格》讲述的故事是消极的,我却不这样认为。大和叶藏的一生让我觉得悲哀,但更多的,我怜惜他,我心疼他,我喜欢他。文章中传达了作者诉不尽的悲苦与孤独,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他对于人世生活的向往与对救赎的渴望。人间磨光了他求生的念想,但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神一般的好孩子。评判一篇文学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在于文章是否传达了人文精神。无疑,《人间失格》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极致,让人隔着文字都能被巨大的悲哀所包围。太宰治真的是一位很棒的作家,能够写出这样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他备受日本青年追捧不是没有理由的。太宰治笔下的《人间失格》几乎概括了他的一生:孤独、落寞、可笑、荒唐。所谓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我想,太宰治应该也是困苦极了吧,困苦到百年之后现世的我读到他的作品时仍然会控制不住地潸然泪下,控制不住地为他的一生而唏嘘不已。他用笔写下了大和叶藏的一生,也写完了自己的一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恩的心》读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洪湖市支行 胡振东</div> 初读唐晓龙的《感恩的心》一书,封面赫然一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发人深省。这个浮华的社会上,各种纷繁而又无限美好的诱惑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善变的目光,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少了关爱,淡薄了情谊。<br> 《感恩的心》这本装帧谈不上精美,词藻算不上华丽的书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翔实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默默中的延续,也引导着我们在翻阅本书的时候不断的思考、反省。网上流传有这样饱含哲理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的意义。在大学时看邓小平的记录片中,正是怀着感恩的心,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饱含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br> 如果没有领导的赏识和鼓励,我们得不到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会,缺少了同事的鼎立协助,我们将在工作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常怀感恩之心,才能使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一切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发掘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常坏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应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一个人在启蒙教育初期都会学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教育,而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能发自内心的说他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时时刻刻都履行了这一道德规范?读完此书后调整好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才能体会到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考快与慢》心得分享</b><b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石首支行 杨翔宇</div><div><br></div>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br>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br>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充满智慧,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验案例让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和许多古板严肃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同,这本书的显著风格是“饮水机旁的闲谈”,让人感到轻松惬意。读完后,我受益匪浅,开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如何摆脱光环效应和可得性偏差来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如何避免锚定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消费。我决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培养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而不是仅仅依赖直觉来判断是非曲直。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病隙碎笔》读书心得分享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枝江市支行 关蕊奇</div> <h5> <i>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随笔,语言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竞猜有没得词语、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朴实无华的文字和思考。</i></h5> 史铁生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让人感觉他的未来像是一条阴暗而又长满荆棘的长道,毫无希望可言。但他笑对人生,乐观向上。他不屈服于命运,与病魔斗争,成为自己的主宰者,用自己的双手书写自己的未来。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和不公。他那自嘲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顺利的成功人士。<div> 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的透彻,而史铁生却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阐析的清晰明了。每个活着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铁生却把死亡想的那么简单。作者认为当“人间戏剧”不能被改变时,众生应当求助于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不是具体的,只是人的一种心愿,唯有用行动表现。</div><div> 在这次疫情期间,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当“集结号”吹响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毫不退缩,这展示的豪情,是医者的温情,是人民的大爱,面对求助声音响起时,他们的谆谆叮嘱,他们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疫情下的坚守和温情。</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b><b style="color: inherit;">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宜都市支行 昌园林</div> 很多人说这本书的评分太高了,比尔盖茨的推荐里也充满了惹人注目的噱头,可是当我读阅后却发现这本书从塔拉上大学到青云直上变成哈佛访问学者的过程中,并没有着重描写自己是如何彻头彻尾通过学习被教育改变的。是的,她并不是美国梦的化身,也不是美好的化身,这本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一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她在30岁取得的成就是在无数次自我怀疑中堆砌而成的。在她的青年时期,她的父母让她被苦难与无知包裹,而她却像鸟一样在教育这所大山中,找到了另一片栖息之地。<br> 没什么能打破无知的僵局,除了教育,而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educated》,直至最后,八个孩子的境遇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变化产生的原因正是有人在漆黑的无知里得以窥见“教育”一星半点的光。我们能够从书中获得真理,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用这些真理和经验去不断地重塑自我,构建自己的世界,不管是外在的言语行为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都需要以受到的教育为依托。教育的意义便是让你不再对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深信不疑下去。让你更能去尊重差异并且和这样的差异和平共处。总之,能救赎自己的永远都只有自己,而自己永远都是独立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冠病毒》读书交流心得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襄州区支行 毛蕊</div> <h5> <i>人类与病毒的血战,命运将把他们带向哪里?人们又该如何构建内在的心理能量,战胜强大的对手?</i></h5> 在疫情爆发期间宅在家里重读《花冠病毒》这本2011年的科幻小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两个月后,现在再写读书笔记时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是毕淑敏老师在2003年非典结束后,受作家协会派遣参加一线采访后写的一本科幻小说,故事的主线是20NN年,一种极其罕见的病毒袭击了一个有着千万人口的燕市。女主角是一个有着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作家,在疫情期间被调入观察小组深入疫情一线后展开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个关于病毒的故事,更多的是探索当代社会人们在灾难面前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迸发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br> 毕淑敏老师以心理医生特有的视角,用细腻的文字将故事娓娓道来,她曾在书的前言写到:“本书纯属虚构。祈愿书中情形永不再现,但我坚信人类和病毒必有血战。谁胜谁负,尚是未知数。” <br> 2020年对于我们来说是特别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在新年到来时爆发,全国人民响应国家要求坚持不出门、不聚会、居家休息两个多月后,疫情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在这场和病毒的大战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与感恩,也让我们学会珍惜现在平凡的生活!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巨人的肩膀上</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读《平均分》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谷城支行 王爽</div> <h5> <i>“若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在人生的赛场上、职业的赛场上,想不甘人后,也只有努力地去试每一个选项,在每一个选项上都能及格,在及格之上再努力,也许就能再站上一级台阶。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这是这本书名字的来源,也是作者康辉对自己的要求。</i></h5>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在家隔离期间看到、听到不少真真假假的消息,也阅读了央视主持人康辉的自传《平均分》。心理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波动,从一开始感到担心、焦虑和无力,到最后看到希望,感到庆幸。庆幸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千千万万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逐渐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抗疫取得了初步胜利。<br> 疫情刚开始爆发、所有人需要居家隔离14天观察的时候,我担心自己和家人及亲友是否有被感染的可能;当看到一批一批医疗队赶往湖北、我们的假期一再往后延的时候,我开始焦虑疫情是否能被有效地控制住;当在网络上看到医生护士在抗疫前线拼命、背后为他们提供保障物资的个别组织、人员不作为的时候,我为自己无法做些什么感到无力;当看到每日新增感染病例逐渐下降至0、痊愈病例越来越多的时候,我感受到疫情被有效控制住的希望;当后来看到疫情在全球爆发而大部分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时,我感到无比庆幸,庆幸自己生在华夏民族这片土地上。<br> 康辉在《平均分》一书中有一篇章题目是“难忘的2008”,这一篇章记录了2008年这一年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中间对“5.12”汶川大地震的回忆让我瞬间把它和今年的这场疫情联系起来。两场灾难有着一样的突然,一样的惨烈,一样的悲痛,同时面对灾难的华夏民族表现出的是同样的坚韧和顽强,同样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也有着同样无私奉献的英雄。<br> 就像书中所说,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强,灾难永远无法阻止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不畏前行的坚定步伐。站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的我们就像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在中华民族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并肩站立,众志成城,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梦县支行 黄婉婷</div> <h5> <i>《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作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历史类著作。作者以演化生物学的角度,将人类从石器时代至今天的演化历史分为了四个阶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并讲述了这四个阶段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进化与变革。</i></h5> 在疫情发生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要阅读《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虽然网上有无数的书友推荐,可我依然对这本书没有多大的兴趣。在疫情初期,从朋友之间的聊天到网上的新闻,都是关于疫情的各种各样的消息。对疫情的恐惧萌生了一种莫名的想法,通过读这本书来找到“拯救自己恐惧”的方法。于是赶紧在网上购买了电子书,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br> 书中作者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想象力讲述了智人从采集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革命时代,再到现代科学时代的进化历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类在从非洲起源到布满世界各地,从采集社会到现代文明这一进程中对地球以及其他生物,甚至同类的各种残暴行为。<br> 也许是因为疫情期间,对疫情的猜测之一是源于吃野味吧!我始终对书中所描述的人类所犯下的暴行耿耿于怀。我私以为是人类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破坏,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我始终相信“读史使人明智”,但同时又困惑于在人类的历史中,有些事情好像一直是循环往复,甚至越来越糟。比如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比如我们同类之间的暴行,再比如也许是同一原因出现的冠状病毒。<br> 虽然今天智人总有很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这次疫情中,处于疫情漩涡的我,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而人力在这力量中显得多么渺小。我们总会将自己从新冠病毒中拯救出来,但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前行的路径。正如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最后提出的思考:“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见》观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悟支行 徐灵熙</div> <h5> <i>《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集。本书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柴静首次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i></h5> 时隔三年,再次拿起柴静的《看见》阅读,我最深的感触是她在书中说到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br> 柴静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考面和勇气,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完成了这部从业以来的十年自传。这本书一共二十个章节,初看之时,更多的是通过她独特的视角了解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感受她向我们呈现的社会。但这次阅读我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一口气读完,在细细品味中我感受到 “看见”的真正力量在于努力看见那些原本“看不见”,无意识地生活着才是最大的悲哀。也许,看得见不意味着能理解也不意味着能接受,但至少它是一个开始。<br> 书中描述的各种事件:非典、留守儿童、失地农民、汶川地震、受家暴摧残的女性、杀人少年……这种种也许会使人触及到岁月静好之下也会有黯然的角落,但作者更希望让人们看见的是一个阳光与黑暗交织的立体社会,而我们每个人都深嵌其中,没有人是旁观者。<br> 行动永远是看见真相获得勇气的双脚,因为柴静,我们看见了社会中有许多看不到的真相,也了解了很多事实真相背后的辛酸和苦楚。大千世界之中的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其中之一的我们更应该从矇昧中睁开眼,在磨砺和幸福中学会看见自己,坚守本真。<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读《简单甚好》有感</b></h1><h3>钟祥市支行 薛飘</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h5> 这<i>本书挑选丰子恺的经典散文40篇,分五卷展现生活的五个侧面,从孩子们的日常到猫猫狗狗的闲趣,从到山中去的雅情到在人海中静观的领悟。看似描绘生活闲情雅趣,却抒写了丰子恺清心自在的人生哲学。透过喧嚣世界的表象看透生活的本质,把平凡的生活过得简单快乐。</i><i>一个人一生要路过的风景、遇见的人、碰到的事,生命中的一切困扰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i></h5>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烦恼自己的生活不够好,人生不够成功,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丰子恺先生在《简单甚好》一书中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有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丰子恺先生的话引起了我的思索,前段时间,来势汹汹的疫情打乱了生活的步调,但百折不屈的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却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念。<br> 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啊,在与死神拔河的日子里,临危受命、不负所望的钟南山院士,巾帼担当、勇赴使命的李兰娟院士,坚韧不拔、骑车百里的甘如意医生,以身为盾、不幸牺牲的彭银华医生,还有许许多多我说不上名字的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交管人员,他们日夜坚守、义无反顾......是他们用汗水、心血乃至于生命,守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平安。<br> 救治,是同时间的赛跑,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党员冲锋在前,有党旗飘扬在一线,才有今天能够逐步恢复平凡生活的我们。常怀感恩,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努力,践行支农报国的情怀,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口中能担大任的九零后的一员!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老人”之心 战疫情之艰</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读《老人与海》有感</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京山支行 苏宁</h3></div></h1> <h5> 这<i>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渔,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老人拖着鱼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终于把大鱼刺死后拴在船头。<br></i><i>然而在返航时不幸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可是大马林鱼最后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满身伤痕历经艰辛拖回家的只有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但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赞赏。</i></h5> 因疫情而宅居在家的日子里,我再度翻看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圣地亚哥,一个坚强、不畏困难不怕失败的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硬汉。他用满是伤痕的手掌告诉我们敢于向命运抗争,向失败和死亡挑战,用千万般尝试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坚持不懈,不甘失败。<br>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无数一线医务工作人员,都有着与“硬汉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不怕困难,前方的战疫工作人员,在疫情最严峻,确诊人数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在未知黎明在何处的压力下,他们像《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样,用坚持到底的毅力,永不懈怠的斗志,怀着敢于奋斗的初心,在两个多月的“黑暗”中,始终牢记前行的使命,他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了这次疫情,用坚定的信念带领全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黎明”。<br>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习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会在你迷茫的时候像一座灯塔一样指引你前进的方向;这种精神会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像一阵军鼓一样鼓舞你前行;这种精神会在你即将被困难击垮时像一针强心剂一样助你再次站起!青年硬气则国家硬气,青年向上则国家向上,青年强盛则国家强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读后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鄂州分行 陈佳</div> 能够接触到这本书,是由于2019年总行请来的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专家的推荐。当时听到这本书,就泛起了兴趣,第二天就买来看了一遍。最近疫情影响,对比中外疫情防治取得的效果,于是又再次阅读了一遍,更是觉得书中中国取得成就和中国大国崛起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是想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贡献国家。<br> 这本书,是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所写的,与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有关的书。翻看这本书,你会看到很多的“最”与“赞美”,无愧于出自在哈佛任教50年的教授之手。不得不感慨,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看书,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何谓好书,也没有好书获取的渠道。<br> 作者说自己的书名也有夸大其词和标题党的意味,书名虽为“必有一战”,但作者全文的论点却是中美之间的战争可以避免,全书也是围绕这一论点进行展开。<br> 本书首先介绍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起源,之后分析了中国的崛起和中美关系近期的发展情况,探讨了中美关系当前是否处于风暴前夕,通过案例论证的分析方式,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中美之间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并提出了通往和平的12种方法。<br> 要了解本书,当然最开始需要对修昔底德和修昔底德陷阱有一定的了解。修昔底德是雅典人,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奖、雅典将军,他的名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讲述了雅典和斯巴达战争,提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以及由此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这句话是本书最核心的一句话,这本书也是贯穿全文、被作者无数次给予好评的一本书。<br>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本书作者提出,核心概念是指当一个崛起国威胁到守成国的主导地位时,会引起严重的结构性压力,这也是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原因。对于当前中美关系而言,中国是崛起国,美国是守成国。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只讲述了中美关系,更多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介绍了修昔底德项目所包含的16个案例,其中包括17世纪的英荷之争、法德之争、英德之争、1941年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战役。<br> 对于修昔底德陷阱而言,中美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在作者探讨的其他16个案例中,有12个案例以战争告终,有4个最终避免了战争。逃离修昔底德陷阱的四个成功案例,分别为15-16世纪西班牙崛起取代葡萄牙成为世界海上霸权、冷战结束德国居欧洲主导地位、20世纪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崛起威胁美国单级大国地位。爱国是一种信仰,我从来不太愿意用言语表达,但此刻我也会如作者一般希望中国成为逃离修昔底德陷阱的五个案例,而这不仅仅因为我爱国。<br> 这本书介绍了通往和平的十二个方法,分别为:(1)更高的权威可以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帮助解决对抗。如发挥联合国和国际法庭的作用。(2)国家可以被内嵌在更大的经济、政治和安全制度中,这些制度约束了历史上所定义的“正常”行为。如欧盟、北约。(3)精明的政治家做应该做的事情,并能区分需求和欲望。如英国在不牺牲自己核心利益的情况下,设法满足美国的需求。(4)时机至关重要。(5)文化的共性有助于防止冲突。如意识形态的不同所导致的美苏冷战。(6)除了核武器之外,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7)“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使全面战争变得疯狂。一个国家使用核武器击败另一个国家的决定是一种自杀性的选择。(8)超级核大国之间的热战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9)超级核大国的领导人仍然必须准备冒着打一场他们可能不会赢的战争的风险。(10)紧密的经济相互依赖加剧了战争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战争的可能性。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11)联盟可能是致命的吸引力。(12)国内的绩效表现是决定性的。这是12种通往和平的方法,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每一个可能导致中美爆发冲突的因素,如何能避免这些因素的消极结果,是摆在当前中美关系之间的一道难题。我们当然希望,像一次次的中美高级别磋商那样,能够一次一次取得更好的结果。<br> 文章看到最后,我惊讶于作者所使用的脚注,全文使用了812个脚注,从而可以看到作者高深的写作功底和高超的辩论水平。作者直接提到的书籍和文章众多,我特意总结了一下以供未来填充自己的书单,包括《邓小平时代》、《世界战争》、《大国的兴衰》、《弥罗斯对话》、《《史蒂夫·乔布斯传》、《炎热、平坦和拥挤》、《八月的枪声》、《论中国》、《文明冲突论》、《历史的终结》等。<br> 我是一个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上班族,按理说我应该对当前的中美关系会有特别的敏感。我有收听新闻联播的习惯,每天早上我洗衣服的时候,我也会特意打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栏目频道,收听昨晚的新闻联播,以了解中美关系尤其是华为公司在近期的变化。但如果你让我讲述一下中美紧张局势对中国当前宏观和微观局势所造成的影响,我恐怕不能表达多少自己的独特见解。<br> 我是文科毕业,但在大学之前我对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意识到了自己历史知识的缺乏,虽有意识去补充自己的文史哲知识,但无奈落下的功课实在太多,要想重新跟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实在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早一段时间看过一本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书,曾经想写《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这本书的书评,但发现自己格局太小,实在不知道应该从哪一方面下手,无奈只能放弃,只有期盼未来再多些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之后,能够知道从哪种角度表达自己对这种类型历史书籍的尊敬。<br> 马克吐温曾说,“历史本身不会重演,但却常常惊人的相似。”我经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要懂得反省。艾利森教授说自己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我的研究生导师说他是“永远的乐观主义者”,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他寄语我们要“勇敢、坚韧、一生努力”。我是乐观主义者,也是中庸主义者,我也希望能如本书作者所言,战争可以避免,我也坚信战争可以避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岛上书店》读后感 </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鄂州分行 曾言</h3>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这是写在爱丽丝岛上,那一间平凡又特别的书店门廊上的招牌。如果单纯从故事的逻辑角度去解读这本书,这本书并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也不适合排解自己的忧愁。<br> 这是一本非常贴近生活的树,其中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都是现实版的再现。书里的每个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却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会因为心灵上的距离产生感情上的不自信,也会因为厌倦平淡无奇的生活产生婚姻裂缝,会因为一本书成为朋友,也会因为一次特别的偶遇成为一辈子的父女。<br>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某段时间,而这些时光会为我们的生命增添不一样的色彩。我们应该学着接受失望,这样才能不断爬起来继续前行。愿你不论是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都能坚定内心,从容走过所有的美好与荒凉;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骤雨,都能相信晴雨会有时,笑对人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傅雷家书》读书心得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黄梅支行 梅茜</div> <h5> <i>《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1]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i></h5> 1954年至1966年,傅雷夫妇为在国外的儿子傅聪写了一百多封书信,指导儿子对音乐技巧的学习、艺术价值的鉴赏,以及在感情,生活,为人等方面的培养,这书信便是三十年来畅销不衰的《傅雷家书》。在受疫情影响的今天,很多事变得艰难,正因如此,青年一代更要满怀崇高情操,深读《傅雷家书》,做一名“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好青年。<br> 它这样讲学习和创新:一个人要做一件事, 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时候,一定要把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称过。<br> 它这样讲做人:一个有些成就的人,即使事实上不骄傲,也很容易被人认为骄傲的,做人要谦虚,成绩是大家促成的,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现实中能取得一些成绩,确实有看不见的手在帮助的,不能自以为是。<br> 它这样讲精力和价值:凡是不需要浪费精力的地方,一定不要浪费,节省更多的精力来做些有用的事。只有把兴趣集中到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br> 疫情当道,生命最重。疫情发生,很多伟大的人英勇献身,很多宝贵的精神涌现,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愿每一名青年坚韧且勇敢,心系家国情怀。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实的幸福》读后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安支行 黄晴</div> “积极心理学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时光所交织出来的纹理,以及此间显示出来的优势及美德”。通常追求幸福变得不实际是因为观念的偏差,我们总有个定向的思维,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然后事实上幸福应该是一种连续稳定的整体主观感受。<div> 疫情期间对于幸福这个词,理解得更深。不可否认,新冠疫情的到来给整个中国到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在家中封闭管理的几个月,也明白了很多,自己和家人未感染新冠肺炎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规律又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一切步入正轨之后,也宣告了我们真正工作的开始,这也意味着,我们要用更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当一切开始的时候,我坚信,做好每一件事,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也在无限接近曾经的承诺和梦想。</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宅家“战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工作中无小事》有感 </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赤壁支行 郭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庚子鼠年伊始,便注定了她的不平静,原本该是举国欢庆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团圆美满的时刻,一场疫情却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倾全民之情支援湖北、武汉,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无法做到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他将这场战争定义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他说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役中,全国的白衣天使们奋战在防控疫情的前线,而我们相应国家号召,全民居家隔离。<br> 居家隔离既是抗击疫情的需要,无形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系统阅读机会,取一本经典,深入品读,沉浸其中,完成一次“阅读马拉松”。敬业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过程、一种精神、一种姿态;专业是一种结果、一种标准、一种高度。唯有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始终用敬业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才能成就专业的思维、专业的眼光、专业的能力——达到专业的境界。这是我读《工作中无小事》一书最直观的感受。<br> 要成就专业,就要不懈努力。就是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咬定“专业”这个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这个目标。<br> 要成就专业,要不懈的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向领导学、向前辈学、向同事学,学习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不断向目标迈进。<br> 要成就专业,要不懈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只有将在工作中各种渠道得到的知识在大脑中反复思考,方可在头脑中固化下来,成为脑海中的知识,并指导实际工作。<br> 在全国复工复产的大潮流中,农发行要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在国民经济亟需复苏的过程中鼓把劲,努把力。农发行人更要快人一步,立足本职工作,用“白加黑”、“5+2”的农发精神彰显“农发行速度”。<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通山支行 徐楚涵</div> 荆楚大地,新冠肆虐,2020年初的每一天,无论是新闻媒体上冰冷的死亡统计,社区卡口人们行色匆匆的脚步,空无一人的闹市街口似乎无时无刻都在逼迫着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感悟生死一线。<br> 值班之余的生活,自己做饭,饭后一杯清茶,翻开柜子里蒙尘的一本书,时隔多年再读起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心灵之震撼,疫情之下尤胜当年。<br> 书上描写孙少平经历了亲人死亡和自己下矿毁容时,有这样一段话:人这一生中,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有些事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孙少平就是这样用永不停止的奋斗精神和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勇气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努力的生活,一穷二白挣扎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路遥先生总是反复在告诉我们,如果说人生中有什么最重要的东西,那大概就是肆意生活的勇气吧。在这举国抗“疫”的特殊时期,你是否抱怨吃吃睡睡的生活过于无聊?你是否厌恶自己的工作压力巨大没有明天。千千万万的医疗工作者、企事业工作人员纷纷奔赴疫区、下沉社区,以自己血肉之躯守护万家灯火。我们知道,面对疫情感染的速度,我们每一个人能做的似乎太少,量体温,严管控在狡猾的病毒面前似乎收效甚微。可是只要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只要我们排查出一个疑似患者,只要我们做好每一次的环境消杀,只要我们配合政府响应号召,我们终将迎来胜利。我们感恩国家强大的守护,我们佩服逆行者的大爱与勇气,疫情过后,我们是否还应该有应对生活的勇气?积极改变自己状态的决心?去面对属于我们平凡但绝不平庸的世界。<br> 结尾的时候,少平说,我终于了解,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地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也会心平气和对待欢乐和幸福。疫情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愿我们每一人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精彩的世界。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城》读书心得</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鹤峰县支行 刘文宇</div> <h5> <i>《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i></h5>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发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杨柳风轻;边城里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发生。<br> 边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无以言状的情,而是那份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景。边城的山水是隽秀的。山是不能没有竹的,边城的竹是深翠的,带有几分天然的灵气。边城是声音的世界,这里有草虫的清音,有傩送唱的把灵魂轻轻浮起的歌,有竹篁深处竹管清脆的小调,这声音是属于边城的,起于淡,归于纯。<br> 茶峒还在,只是茶峒里的人变了;茶峒的山水还绿,只是渡口的船飘逝了;茶峒里的白塔还立着,只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经的白塔了。一切发生,结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许,物也非物了。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理想与信念 </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向阳而生读后感</b></div></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咸丰县支行 田汉</h3> <h5> <i>《向阳而生—青春修炼宝典》是总行团委为全行40岁以下的员工自主编写。解学智董事长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十大杰出青年”食品表彰会上指出,共青团组织必须紧跟党的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团员青年肩负起支农报国、兴行立业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相对青年说的话编发成书,送给广大青年员工,希望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i></h5> 疫情期间,在家重读了总行团委自主编写的《向阳而生—青春修炼宝典》,对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与信念有了新的认识。<br>追求不同,信念也就不同;信念不同,理想也就不同。“夫志,气之帅也。”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新时代青年保持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div> 疫情期间,有84岁高龄、两度与病毒作战的钟南山院士,有无数24小时待命、与死神搏斗的白衣天使等等坚守岗位,为人民筑起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的英雄,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了我们克服疫情的坚定信念。<br>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坚定理想与信念,并将其作为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书心得之《霍乱时期的爱情》</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随州分行 叶力菲</div> <h5> <i>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在经历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就是在这50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爱情的方式。</i></h5> 加西亚·马尔克这本书也被称为是“我们时代的爱情大全”。书名有“霍乱”,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太注重瘟疫的描述,“霍乱”更多的是具备的是一种符号学的意义,代表的就是爱本身,爱情有时就像身染霍乱一样让人无法招架。只要爱了,就没有退路。亘古不变的或者说是疯狂的举动背后的,是单纯的,从心里满溢出来的爱意的驱使。这书中包括的,不仅是爱情,还有青春,成长,人世沧桑,时间。这本书有很多经典的句子,细细读来都蕴含人生百态:<div>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br>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的脱胎换骨。”</div><div> “如果两人能及时明白,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或许他们的生活完全会是另一副样子。而如果说,他们在共同的生活中也多少学到了点什么,那就是智慧往往在已无用武之地时才来到我们身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