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盼盼幼儿园幼儿养成教育家园同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幼小衔接中的误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分享者:韩冰老师</span></p><p><br></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用小学吓唬孩子?——NO!会让孩子害怕上学</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兴趣和愉快的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家长在关注孩子“幼小衔接”准备是否充足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言语和态度,千万不要用“上了小学让老师管你”之类的话吓唬孩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对很多孩子来说,小学陌生的环境本已让他们紧张和焦虑,吓唬孩子无疑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抗拒上学。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严重时还会刺激孩子的神经中枢,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甚至诱发夜间惊梦、发烧、胃疼等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因此请家长务必多动脑筋,疏导孩子的入学紧张情绪,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你真的长大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还可以跟孩子聊聊您上学时的趣事和遇到的老师,带孩子到小学参观等,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唤起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孩子入学后,也请家长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上,这会给孩子带来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新学校、新老师和新朋友,听听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家长表现出对孩子新环境的兴趣和赞赏,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尽快适应和喜欢新的小学生活。</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家长过度焦虑?——NO!会带给孩子学习的压力</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自从小明(化名)进入大班以后,他的妈妈就开始为孩子升小学焦虑,到处打听有哪些名校;家里人也一直在讨论并纠结进公办小学好还是进民办小学好,还时不时出一些题目来考考小明,以备入学面试;饭桌上、茶余间,还经常当着小明的面说起小学的学习如何严酷,说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幼小衔接班,学识字、拼音,做算术。对小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该收收心了,光知道玩,上小学就该吃苦头了”、“看人家小孩都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你可怎么办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小明妈妈的焦虑情绪无形中会影响小明的心理,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当他过高估计小学学习的难度而产生学习压力时,就会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忧心忡忡,甚至会导致入学适应障碍,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丧失信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所以,家长一定要放松心情,淡定地面对孩子的入学,让孩子感到入小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阶段,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入学。</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三、赢在起跑线?——NO!超前学习的挫败感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愚笨”</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浩浩(化名)刚上大班就被家长送进了奥数班,提前学习了小学生才可能接触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奥数班不是靠听力理解(大人读题),就是看图猜题,因为缺少了真实情景的体验和实物操作,浩浩经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做不出题。于是耳边经常充斥着“笨,真笨”的责骂声,以至于他偷偷地把作业本和铅笔藏起来,以为那样就可以逃避作业。但妈妈总能买来新的本子和铅笔,浩浩照旧要在责骂声中做完规定的作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的。因此,家长应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体验,强调对幼儿主动思考的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幼儿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学习以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当幼儿不易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时,特别是成人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发出叹息或责怪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这种“习得性愚笨”一旦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继学业,入学以后容易对学习产生被动和依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做适合他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利用一些益智类小游戏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孩子做好长远发展的铺垫。</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四、大量使用电子产品中的学习软件?——NO!不如孩子的真实体验</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儿童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感知、了解世界,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软件或许有多彩、动态的图像,或许有设定好的层层递进的精美程序,但在将实物抽象成符号的同时,也抽离了立体且丰富的感官体验——那些无法用言语、用图像来描绘的知识,那些只能在游戏和生活中传递的独特的人类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孩子无法通过学习软件获取的。但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他们借此理解周围的生活世界,掌握语言,体验人类的交往并形成自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与学习软件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时,孩子在真实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被剥夺,孩子学习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敏感时机被错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但这些学习软件大多是在推着孩子向前走,孩子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却无暇进行主动的思考,无法成为积极的行动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学习软件以“学习”为噱头,却并未真正理解何为孩子有意义的学习。不假思索、没有节制地将它们带给孩子,只会让孩子远离自然成长的轨迹,割裂他们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亲密联系。从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看,学习软件从来都不是、也不应成为孩子真实体验的替代品。</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五、分科准备知识?——NO!并不能提高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进行“幼小衔接”准备时,常看到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学拼音识汉字,学数学练英语。但这些入学准备真的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利吗?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论述中,无一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乐于学习、勤于反思、善于创造,正是回归了儿童学习的本质——爱学习并不断提高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遵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支持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有趣的游戏,鼓励幼儿在玩中学正是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分科准备知识尽管让幼儿短期之内获取了一些知识,但这种填鸭式的学习不足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难以培养一个会学习的人的基本素养,反而有可能抹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国内外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分科准备知识对幼儿的入学准备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各学科知识是短视的,且这种行为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而应该关注符合孩子学习和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究,为孩子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六、用娱乐作为学习奖励?——NO!会弱化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b></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或是学习上有进步时,如何表扬?表扬的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接下来的学习与行为表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里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心理机制:一是内在动机,即指儿童学习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学习活动本身使儿童获得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例如,兴趣能激发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感可以使儿童愿意接受挑战。二是外在动机,即由外在奖赏和报酬提供动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经常看上去是同样的。例如,孩子读书、画画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既可以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也可以是外在动机的激发。但两者实质性的不同是,提供行为动力和导向行为的来源不同。内在激发的行为,来源是个人的好奇、需要和努力,而外部激发的行为来源是环境中发生的事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如果儿童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关注环境的变化;即使受到外部刺激干扰,也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思维新颖、独特、流畅,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是帮助他们以旅行的心情看风景,还是以赛跑的压力奔前程,或许每一个充满理想的教育者,每一位充满智慧的家长都会有所取舍。“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和教育的关键过渡期,顺应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灌猛药”,家园协同,幼小协同,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顺利衔接、从容衔接、快乐衔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注: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宣传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