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七律 . 观东河感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浈水蜿蜒向海流, 浪湍峰下铁桥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烟波出没平头艇, 日月幽明吊脚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百载繁华归旧梦, 一朝兴旺去新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细读半卷东河史, 感悟韶城春与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韶关市区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河,东边是浈江,西边是武江,但是,韶关市民却习惯用“东河”和“西河”称呼这两条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韶关的市区就在这两条江夹着的那个葫芦形半岛上。现在的市区扩大了许多,但老人习惯难改,因此今天称这里为“市区”,是按传统的叫法,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市区。理论上讲,今天的马坝亦可叫市区,但没有人会这样叫。当然也有人改称这里为“小岛”。</span></p><p class="ql-block"> 浈、武两条江流到市区南端汇合为北江。在过去,北江基本属于郊区河流,市民很少提及它。那时可以说,浈、武两条江才是韶关市民的母亲河,韶关市民与这两条江关系密切,情愫缱绻,不可分离。</p><p class="ql-block"> 近半个世纪,市区的地盘不断圈大,外来人员也大量涌入,渐渐地,除“老韶关”外,越来越少人“东河”、“西河”那样叫。“新韶关”多住在“小岛”之外,对这两条河的方位感不强,因此,他们一般都直呼浈江、武江。其实“老韶关”口中的“东河”和“西河”,也只是指傍着市区流过的那一小段,并不包括上游。</p> <p> 东河和西河究竟该从那里算起,似乎没有标准的定义,过去大家也只是意会。如果非要有个标志,我认为,东河应该从铁桥算起,西河则以五里亭大桥为始,它们的末端就在两江合一的通天塔,这两条河的长度均在两千米上下。</p> <p class="ql-block"> 我不想在这里谈东河的渊源,也无意探索东河及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钩沉,吾辈才疏学浅,不够资格。我这个美篇的照片,除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和三张家人所拍的照片外,其余都出自我手,有两张我的留影,也是我调好相机后由同行者按的快门。</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老韶关”和摄影爱好者,我多年来常带着让一般人羡慕却又让“大师”们瞧不起的相机在东河沿岸走动,有意无意间拍了不少照片,以前也有投稿参展之心,后来这心愿淡了,拍摄唯求快乐,照片只为留给自己将来看。</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闲来无事,我在翻看旧照片时暗暗思忖,若把这些积累多年如“碎片”般的“随手拍”拼接起来,可编个“东河及沿岸五十多年变迁”的美篇,发出后,既能勾起“老韶关”的情思,又可让“新韶关”及年轻人受点益,何乐而不为?</p> <p class="ql-block"> 这批照片最早的一张已超过五十五年,是我父亲拍的,其余的均在四十五年以内。对东河而言,算不上很长时间,函盖不了它的历史。做这样很“杂碎”的美篇,标题不好制定,现在这个也可能不准确,要说得准确会很啰嗦。</p><p class="ql-block"> 所谓图录,是想到说话有语录,书写有笔录,我这是纪实图片,因此叫图录,不知对否,望大家意会即可。总之,它不过是一组让人看看四、五十年来东河及沿江一带面貌变化的图片集,并不全面,因为我只想用自己的资料,也无心去教育谁,说白了就是自己在玩,请大家理解。</p> <p class="ql-block"> 以前看东河,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河中有很多船。早年中国穷,从江河中的船就可以看出,不似发达国家的船艇光鲜漂亮。当然,中国的船艇也有其特色,从外形看就有别于“洋船”、”洋艇”。韶关的船艇又与其它地区的有些差异,都是平头的,最明显的是从来不见帆,也无橹,过去行船都靠篙或桨,现在有些又多了个马达,总之,怕是水浅风小之故吧,我不太懂。</p> <p class="ql-block"> 一张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意大利明信片,图中为韶关浈江中的船,对岸为东河坝。</p> <p> 过去船家叫“疍民”,又俗称“艇家仔”,都有轻蔑的含义,说明他们社会地位低。 </p><p> 船民以船为家,以打鱼为生,大船则以运输为业。我六十年代初刚到韶关时,还听说有像旅店那样出租艇上床铺给人睡觉的。哦,别误会,那不是“花艇”哟!</p> <p> 这船家应是以打鱼为生的无疑。</p> <p> 这张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某个清晨在浈江末端拍的,我是从三十多年前的小照片上翻拍的,那年代韶关彩照的打印质量不行,因此翻拍的质量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只是现在东、西河撒网的场面已经绝迹,这才成就了此照片的价值。</p> <p> 在铁桥边的帽子峰下,有个小渔村,村史不知有多长,现在的房子好像盖了没多久。前几年,有人发帖传这小渔村很适合“文艺新锐”休闲和寻找灵感,听说那里弄了点小资情调的装饰,我去看过,未发现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没有拍,大概是我缺点小资情怀,不够敏感吧。</p> <p class="ql-block"> 东河让人印象更深的是吊脚楼。这种架设在水边的房舍从帽子峰下一直延伸到风采楼前,在韶关三江六岸中它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奇怪吗?不奇怪,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过去韶关的货物运输和人员来往主要靠船,而船又主要行浈江这条水道,因此绝大部分航船都在这里靠岸,大概这边的水比较深宜建码头吧,货物装卸既然在东河这边,为适应水路运输状况的吊脚楼当然唯在这里才有。</p><p class="ql-block"> </p> <p> 以前看吊脚楼的最佳位置在铁桥上,但铁桥不可行人,坐火车经过时镜头不但会被桥架遮挡,而且火车飞驰而过,倏忽间也难拍好,我就未见过这个位置拍的吊脚楼。</p><p> 在各种气候中,我更偏爱看细雨迷濛,烟霭纷纷中的吊脚楼,有诗情画意,易挑动人的思古幽情。下图为在东河大桥上拍的片。</p> <p> 下图是从东河坝望吊脚楼。</p><p> 韶关人称西河以西那片地方为“河西”,但是对东河以东那片地方却不叫“河东”,而叫“东河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叫法?我起先也不明,后来再细想,河西那片土地面积很大,离河岸很远都还是比较平的土地,可耕种,易开拓,宜聚居。而河东这边就不同了,以前的河岸比现在还要后退不少,而离岸不远便是山,这山还比较高,耕作、聚居都不适宜。后来山前又修了铁路,这铁路是个阻碍,让人往来不便。由此可知,河东这块地很窄,只有从河岸延伸出来那一点点地方。按文字解释,河边由洪水带来泥沙淤积的土地为“坝地”,中国的文字是很严谨的,对不同的地形地貌都有专门的称呼。因此,不叫“河东”而叫“东河坝”看来就是这个原因。</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吊脚楼后面陆续建了不少楼房。</p> <p>抵近吊脚楼下看看。</p> <p> 这是昔日的民生路,文革期间改名东堤北路。这条路位于帽子峰下,吊脚楼的背后。</p> <p> 这是昔日的民权路,文革期间改名为东堤中路,它也在吊脚楼背后。</p><p> </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个国庆节期间,韶关举行过一次粤北地区民间艺术大游行,当时老城区里万人空巷,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一睹这难得的盛况。这是游行中的飘色队伍走到风采楼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风采楼是为纪念余靖而建的。余靖是北宋仁宗、英宗时代的名臣,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均有建树,无私无畏,耿直敢言,官至工部尚书,去世后追赠刑部尚书,谥号“襄”,故后人又尊称其“余忠襄公”。同朝忠臣蔡襄有诗赞他:“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平街口、东河桥头的一棵老榕树,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拍完后不久死去。</p> <p> 这张东河浮桥边拍的照片出自我父亲之手,拍摄时间为1964年夏,那时他的单位就在浈江边,是二轻局属下最大的厂,叫浈江社,做锁头的,他在医务室。这张又是从6×6的小照片上翻拍的,傍边的人被我裁去。照片中除浮桥外,还能看到昔日的东堤电影院和邻近的老房屋。</p> <p> 这个亭子你见过吗?三十二年前没到过韶关的人应该没有印象。记得那是1988年夏一个雨霁的黄昏,我打这里经过时,忽见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赶忙取出相机拍了三张,这是其中一张。这次拍的照片我一直未送评展,因为三张片其中一张有处伤痕,那时无法消除;另一张按快门时,背景中有个后生忽然做出过于抢眼的动作。这张又一直纠结于蹲在池边的小女孩裙带脱落不美,若将她裁去便少了些看点,嗨,以前出作品很难……,哦,我还没说这个位置在哪,它就在一一</p> <p class="ql-block"> 那座仿黄皮竹搭建的小亭子就位于东河大桥市区桥头南端。1988年底,为纪念唐朝宰相、韶关曲江人张九龄诞辰1310周年,这个玲珑别致的亭子被拆掉了,在此处建了一座今天谁都知道的“曲江园”。</p> <p> 现在,曲江园已成了老人们聚集娱乐的场所,到这里聚会的老男人和老妇人经常在此“啦歌俚唱”。</p> <p class="ql-block"> 东河的西岸从北到南这几条路是1928年拆城墙后开辟的,虽然韶关有二千多年历史,但这几条路还不满百年,却集中了不少重要的部门、单位和机构。不妨扳指数一数,只数这五十年,党、政、军方面的就有地委、地区专署、市委、军分区等,企事业单位有医院、电影院、邮电局、银行、博物馆、图书馆、大酒店、电视台、报社、旅行社、书店、学校和公园等。此外还有教堂、道观、楼阁、运动场和体育馆,百年东街建成以后就更不用说了。西堤那边有什么?</p> <p> 新建的基督教教堂座落于帽峰大桥桥头。</p> <p> 这是1984年修建的图书馆大楼,大楼的下层有个展览厅,经常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和集邮等文化艺术类展览,我的摄影作品和邮集多次在此展出。这里原是东堤电影院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给老妈子拍的一张相,位置是她工作的市一人民医院宿舍楼天棚,背景中除了黄岗山和帽子峰外,还可看到风采楼、东堤电影院以及“东堤背”的上方,东堤背是东堤电影院傍边一条极窄的巷子,“老韶关”都知道。</p> <p> 1964年2月1日,风采楼以南,一条河堤主体工程竣工,全长约200米,韶关人称这里为东堤。不久,又在这条河堤上修建了漂亮的栏杆、凉亭和藤萝架,并进行了绿化和其它美化工作,1965年1月1日,正式命名为河滨公园。</p> <p> 在东堤的铁栏杆边有一棵引人注目的大树,这棵树不往上长,而是分出两条枝桠向河中伸展,很好看。前两年,东堤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河堤向外扩宽了不少,还重新建了石栏杆,新的栏杆边没有这棵树,那么它到哪里去了呢?</p> <p> 其实这棵树并没有动,你站在和平路口往南侧的花圃看,那棵树还在,现在这棵树的位置便是东堤扩建前河堤栏杆的位置。从下面这张照片,你可以看出东堤扩宽了多少。</p> <p> 文革后,东堤又继续进行了建设,修筑了码头和平台,其中有些地段的河堤还分上下两层。注意看,下图的背景是东河坝上世纪七十年代未的情况。</p> <p> 东河西岸是最早设栏杆和进行美化的河堤,这使韶关有了一个环境比较美的地方,尤其在建了东河大桥后,韶关人都喜欢在栏杆边以东河大桥为背景照相留念。</p> <p> 建国路口续建的平台和码头。后来建的栏杆就比较简单。</p> <p> 河滨公园早年建的藤萝架。它的位置在当时地委后面的河滨。下图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p> <p> 河滨公园早期建的凉亭仍在,经过薰风路便可看到。</p> <p> 大约十年前,河滨公园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p> <p> 现在河滨公园的面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p> <p> 河堤上多了雕塑。</p> <p> 在市区这边出现变化的时候,东河坝那边也在发生变化。这是东河大桥东桥头南侧十多年前建的花圃。</p> <p> 这个美篇的许多照片是不同时期拍的,反映了东河沿岸不同时期的面貌。现在不一定仍然这个样。下图为前几年东河东岸的河堤风光。</p> <p> 1978年9月,在原东河浮桥的位置上,一条由韶关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的双曲拱桥竣工,取名“东河大桥”,现在又叫“风采桥”。桥建成后曾引起一些市民议论,因为市区这边的引桥很短,所以坡度较大,有人说是设计错误造成的,并传设计者已受到惩处等等,此事不实。引桥短是因为市区这边桥头抵近风采楼,且桥头又是东堤中路和东堤南路的交汇点,若引桥太长会影响风采楼的观赏和东堤路的行车。我听一位认识设计者的人说,他还好好的。</p> <p> 1975年12月12日至14日,很少下雪的韶关飘起了雪花,解放后一场最大的雪不期而至,我用尺量过办公室门前一块石板上积雪的厚度,正好是10厘米。下面为东河两岸雪后的景色,照片出自我堂姐夫之手,拍摄位置就在市一医院他家的楼顶。</p> <p> 堂姐夫还在医院宿舍外面的河堤边为我母亲和外甥女留下了雪后倩影。</p> <p> 大多数时候,东河水都比西河水浑浊,因此在海关大楼广场下的两江汇合处,常能见到“泾渭分明”的景象。</p> <p> 二十多年前,我有一次到东河边租了一条小艇到河中拍摄,船家临行前带上水桶,说顺便去打西河水,他告诉我,东河这边的船家从不饮东河水。</p> <p> 当然,东河也有水清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一次从东堤经过,看到东河波平如镜,东岸的楼房倒影非常清晰,禁不住取相机拍了几个镜头。当时北江的孟洲坝尚未建成,从片中可见河水还很浅。孟洲坝是1992年12月13日破土动工的。</p> <p> 孟洲坝水电站建成蓄水后,韶关市区东、西两河水位上涨,从此,韶关市区两侧的江面上碧波荡漾,令市容面貌大变。下图就是我当年在东堤拍对岸楼房倒影的位置。</p> <p> 今天的东河及沿岸面貌。</p> <p> 现在,若无洪水,东河便显得比过去清冽了很多。</p> <p> 在三江水利建设未完善之前,韶关经常闹洪灾,1994年,浈江水漫上河堤,将市委大楼前的广场和门外的熏风路都淹了。</p> <p> 韶关最早的火车站,即现在的东站就座落在东河尾的东岸。下图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的韶关火车站。</p> <p> 火车站外的河边是观赏和拍摄落日的佳地。</p> <p> 曲江桥是火车站通往市区的重要通道,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因车来人往交通繁忙,早已不堪重负,因此,1990年在大桥南侧又建了一座桥,实际是为了加宽曲江桥,新桥与老桥并列在一起,成为一座比较宽阔的大桥。曲江桥在1981改名为“南门大桥”,由于原来的桥名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不太多人叫,现在两个桥名经常混用,让人不知哪个才是正式的。</p> <p> 看曲江桥的桥墩,新桥与旧桥是不一样的,旧桥采用单柱,较粗,而新桥……</p> <p> 新世纪的第一天,即2001年1月1日,韶关是个晴天,那天早晨大雾弥漫,日出后雾气渐消,但江面仍水气氤氲,为拍摄庆祝新世纪大游行和元旦环城长跑活动的我,在活动未开始前到曲江桥下拍了不少雾中江船的照片。照片是彩色的,因放的时间较长已陈旧,故将部分做成黑白。受美篇图片数量限制,仅出示几张。</p> <p> 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平头艇往来如梭。</p> <p>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如今市区的河面已很难见到烟涛迷茫,江雾弥漫的景色。</p> <p> 背后的高楼就是现在的财富广场未重新装修前的模样,它右侧是当时很著名的丽晶酒店。但雾气大都有点看不清。</p> <p> 那不断升腾的江雾是否在预示掀开新纪年、进入新世纪后,韶关将出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呢?</p> <p> “烟波江上打鱼船”这样的画面今后再也无缘在市区的江面见到了。</p> <p> 随着经济日渐繁荣,韶关的城市慢慢变得漂亮起来,东河两岸夜间的灯光也日益璀灿,尤其是在灯光节期间,看河面彩灯倒影下的渔舟如一幅幅印象派的作品。</p> <p>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河岸上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长出”。下面这张片是在火车站以北拍曲江桥市区那头的楼房,时间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p> <p> 下面是与上图几乎同一位置拍摄的曲江桥西桥头现在的情景。市区桥头多了雍华豪庭和华美达广场酒店等较高的建筑。</p> <p> 从华美达广场大酒店门外河边远眺韶关东站和财富广场。</p> <p> 昔日屋舍低矮、陈旧破败的东河坝,如今面貌大变。</p> <p> 2009年初,帽子峰下又起宏图,一年多后。一座公路桥飞架东西,从此这里不但火车能过江,汽车和行人也不受大河阻隔了。</p> <p> 帽峰大桥建好没多久,为修筑赣韶铁路,京广线老铁路桥的北面,再添两座新铁路桥。在百米开外,一下子竟然并排着四座桥梁。</p> <p> 华美达是目前韶关最高级的大酒店。</p> <p> 上世纪末,东河西岸还有不少几十年前建的旧楼房,近十几年已基本折除并建了新楼。下面这幢楼房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十多年前为建华美达广场酒店和城市广场时被折除。</p> <p> 华美达广场酒店和城市广场(大润发)建筑前的情景。</p> <p> 在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后,一场更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在东河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东河大桥(风采桥)以北开始筑河堤,看,这河堤筑在距离吊脚楼好远的河中。</p> <p> 东河大桥以南的河堤也向河中前进了一大步,这里的河堤不是用石砌的,而是直接浇筑砼墙。</p> <p> 河堤加宽后,给了市民更多休闲的地方,连花圃间都有行人道。</p> <p> 虽然岸上日新月异,但是河中面貌依然,河堤筑成后,江中仍闻“渔舟唱晚”。</p> <p> 晚是晚了点,但终归还是解决了,现在江面那些破船聚集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东河真正变了样!变得更整洁,更漂亮。</p> <p> 百年东街和河堤的建设更是大大改变了东河及沿岸的面貌,这条长约两千米的河流及两岸的嬗变提升了韶关的城市和人文价值。</p> <p> 百年东街刚建好时的模样。</p> <p> 今天的东堤中路。</p> <p> 随着百年东街的建成,文化生活方面也提升了层次,活动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精彩、档次也更高。</p> <p> 酒吧、咖啡馆、西餐厅……陆续开办,名店、名牌……纷纷进入韶关。</p> <p> 市民多了活动场所。</p> <p> 老人多了休憩之地。</p> <p> 在曲江桥市区一头的南侧,有一个自发形成的韶关“跳蚤市场”,这里是收藏爱好者的乐园,每逢星期六、日,这个市场便熙熙攘攘,人头涌涌。现在这个“跳蚤市场”摆卖的旧货种类越来越多,而且还不断有新门类的商品出现。</p> <p> 在“跳蚤市场”旁边,有韶关市羽毛球馆,那里是“羽毛球迷”经常光顾的地方。</p> <p> 而羽毛球馆南边便是韶关运动场,又叫足球场,这里让“老韶关”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我上山下乡就从这里出发的。在西河体育场建成之前,韶关市的大型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个运动场和现在的中山公园远在前清时代是练兵的教场,广东军阀陈济棠统治时期,这里变成了飞机场和飞机制造厂。1965年至1986年,我家就在运动场大门对面的一幢楼中,那时我经常到运动场玩,当时还能看到残存的飞机跑道和地堡。说到地堡,东河西岸有好几座,后来在河堤改造时被填埋了。</p> <p> 最后再从北往南看看迷人的东河夜色和沿岸灯光,这是帽峰大桥和电视塔夜景。</p> <p> 帽峰大桥东桥头一带楼群灯光夜景。</p> <p> 东河两岸及东河大桥灯光夜景。</p> <p> 入夜后,在东河坝凭栏远眺百年东街灯火辉煌的景色。</p> <p> 在百年东街远观东河浈江大道夜色。哦,空中还有架无人机。</p> <p> 远眺曲江桥及两岸灯光夜景。</p> <p> 这是在河西某座高楼顶拍的韶关东站夜景。</p> <p> 这是在华灯初上时,站在曲江桥南侧的东岸看对面群楼及晚霞的景色。</p><p> </p> <p> 在通天塔南边,从逆水方向看东河最后一段河道及两岸的灯光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