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主 编:杨延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副主编:丁曼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编 委:杨延清 严力庚 丁曼丽 乜玉兰</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长征 过草地》</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代】上将:张爱萍</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span></h1><p><br></p> <h3> 【史料】 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毛主席身着军装,在天安门首次接见了来京进行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红卫兵,同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大中学校组织师生进京串连。从此,全国大中学校开始全面“停课闹革命”,红卫兵“北上、南下、东征、西进”的“革命大串连”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并一浪高过一浪。</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记得那时,我正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莎車小县读中学。我们这个小县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箸名的叶尔羌罕国、维吾尔皇妃阿曼尼沙罕的故事在这里世代相传。这里距北京大约五千公里。历史进入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突然有一天,就那么幸运地激动地莫名其妙地被一种洪流所裹协,我成为了一名自感高傲、无限荣光、了不起的红卫兵小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久经过短期的准备,由我、丁曼丽(女)、张来凤(女)、李新安(女)、孙健、林新生、严力庚四男三女七个同班同学组成了莎車第一支命名为“火炬“的长征队,我们身穿搜罗来的黄军装,戴着红五星军帽,配着红袖章,背着简单行装,高举队旗坚定地勇敢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长征串联”的道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 特殊年代的大串连是千百万红卫兵小将遵循毛主席“重温长征路,再走两万五”的伟大号召、将他老人家心中的那场革命推向全国的重大举措。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以“长征是工作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为宗旨,在全国从城市到农村,从首都到井冈山,从西域到中原,从雅鲁藏布江到黄河长江的广大范围内将那场运动在全国发动起来。而我和我的队友在西域边疆的广漠荒原和戈壁群山中徒步跋涉,历时五个多月(包括半途仃留休整),经历了严酷的考验,一步一步地从叶尔羌(新疆莎車县)走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卅的焉耆县,最终到达首府乌鲁木齐,行程1748公里。记得那时的我们似乎想都没有想过,莎車距北京到底有多远,一路上戈壁有多荒凉,沙漠有多可怕,山有多高,河有多宽,只是一种信念,一种噪动的心和对红軍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崇拜与向往促使着踏上了征程。</h1><p><br></p> <h1> 那是一个银装素裹分外娇骁的冬日,天气晴朗,骄阳暖暖地照在雪域大地上。早已停课闹革命的全校师生和部分家长齐聚学校大操场。到处红旗飘扬,锣鼓震天,几百人为即将出征的全县第一支长征队的小将们送行。身体瘦弱但在后来的长征过程中表现异常坚强的队员严力庚冲上讲台,异乎寻常地喊出了一句口号:“我们一定要走到北京去见毛主席!红军精神万岁!”。全校师生及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们受其感染,一声声“祝小将们长征胜利!红卫兵小将万岁”的回应经久不息地激荡在空中和现场的每个人心里。我做为倡导组织兼长征队队长、代表七名小将讲话并发出誓言:一定要用我们的双脚去重走长征路,一定要将火炬长征队的队旗插到天安门广场!一定要走到北京去见我们日夜想念的伟大领袖毛主席!</h1><h1> 终于出发了,林新生高举的鲜红的队旗被微风吹佛,“火炬长征队”的金色大字格外耀眼夺目。全校师生和家长自发组成的上百人的送行队伍一直将我们送出十几公里。李新安的妈妈抱着她久久地不肯松手,我发现我的老母亲在轻轻地落泪。我知道她们是在担心自已尚未长大的孩子,毕竟才只有十五六岁。此去一路上且不说象唐僧西域取经要过多少关,降多少魔,斩多少妖,遭多少罪,就是茫茫戈壁和浩瀚大漠也够受的了。这时侯我心中突然就有了种“壮士远征赴沙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与悲壮的感觉。</h1><h1> 我记得很清楚这一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天我们激情高昂,沿着沙石公路向第一站黑孜道班前进,那个特殊时期每五十公里一个的养路道班全部兼了红卫兵接待站,养路工人都成了接待员。我们高举红旗,怀揣红宝书,背着行装,带着干粮,如果再有一支枪差不多就是一个兵了。下午太阳微暖地斜斜地挂在天边上,七个从没出过远门吃过苦娇生惯养的半大孩子,艰难地浠浠拉拉地行走在戈壁荒漠上,一个个累的筋疲力尽。大半天的沙石公路负重走下来,张来凤和丁曼丽的脚底板上都磨起了血泡,痛得她们眼泪在眼框里打转,分别掉在我和孙健的肩膀上坚难地往前挪着。我心里直滴咕,看她们痛苦的表情和听着一声声的“哎哟!”,会不会后悔,这可是万里漫漫路的第一天呀!望着空旷无人白雪茫茫寒冷的戈壁滩正犯愁时,一辆大卡车停在了我们前面,一位老师傅从驾驶室下来盛情地邀我们上車,说:红卫兵小将们,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叔叔不放心你们呀,我捎你们一程吧。被老司机叔叔感动的我们有了片刻的迟疑但很快就坚决地谢绝了,因为那句“步行串连是英雄,坐車享受是狗熊”的口号激励着我们。晚霞即将散去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那所在戈壁荒原中若隐若现的黑孜道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征的第一天就这样在兴奋冲动中,偿试性地与劳累严寒抗挣中平凡地过去了。睡前维吾尔族养路工人叔叔阿姨揣来了热水供我们烫脚,严力庚为丁曼丽张来凤挑脚泡放血水、绘制着一幅“姐弟深情疗脚伤、长征战友互关爱”的感人画面。</span></p><h1><br></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天我们顺利抵达了第一站喀什噶尔市,喀什噶尔市是新疆南缘的历史古城,以维吾尔族人民为主的聚居区,清代箸名维吾尔族皇妃(清乾隆帝的妃子——香妃)的家乡。在这里我们做了暂短的三天休整,与和田喀什的几支红卫兵长征队的小将们进行了交流。随后很快到达了民族革命家赛福鼎的家乡阿图什,并停留几天,还用一天的时间去登了阿图什背面的那座大山,在山脊上留下了永存的纪念,二十天后到达了戈壁深处的小镇三岔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戈壁的初冬,黎明前寒气逼人,还刮着寒冷刺骨的风。今天路程较远,要从三岔口赶往几十公里外的道班接待站。我们天不亮就出发,天很黑,夜暗的天幕上一颗星星也看不见,周边全是戈壁和泛着银光的积雪,脚下的沙石公路没有尽头地伸向远方,远处似乎有狼的哀呺,侧旁黑呼呼的群山更增添了恐怖的感觉。我们七人相互掺扶着前行,李新安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我能感觉到她的手由于害怕而在微微地发抖。沙石路上沙啦沙啦的脚步声清淅紧凑而带着悠悠的急促感,三个女生夾在队伍的中间惊恐急促地叹息着。两个多小时后实在走不动了,我决定暂停休息,七个人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沟的雪地里,三个女生惊恐疲惫地偎在心仪男生的身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初寒的荒无人烟冷风嗖嗖的大漠夜暗里,不知什么时候我的行军壸的盖子没有旋紧,滴漏出来的水被严寒冻在衣服上发出咔啦咔啦的声响,我心里充满了少年时期的恐俱和不安。我们不象当年的红军叔叔手里有枪有大刀,而现在只有七个十几岁的孩子两手空空,不要说来队敌人,就是来只野狗我们也无法对付,真后悔没有准备点防身棍棒,我们这支队伍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可就对不起全校师生和同学们的家长及我们自已了。</span></p> <h1> 愰惚焦虑中,夜暗的远处出现了许多灯光和汽車的轰鸣声,很快就从我们身旁驶过,二十几辆大型军車拉的是大炮和解放军叔叔。突然车队最前面一辆小車在驶过二三百米处停了下来,车队也随之而停。从車内下来三名解放军。近前我就着汽车的灯光看到都是穿着四个口袋的军官,我知道他们是看到躺在雪地里的我们了。他们警惕地和随后下車的十几名解放军战士成扇形地向我们靠近,当看清我们是长征中的红卫兵小将时,扑上来一个个地将我们拉起来, 我们一下子不约而同的激动地高呼起来“解放军叔叔万岁!”他们也应声高呼“红卫兵小将万岁!”当时这句口号很流行,因为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首次接见百万红卫兵时亲自喊出来的。激昂的口号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夜空经久不息地传遍远方,在群山中一声声地回荡。随后叔叔们邀我们上車,我们还是惋言谢绝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干粮灌满了每个人的水壶,又简单地教了夜晚行军中的注意事项,双方恋恋不舍地告别了。</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着解放军叔叔的车队离开戈壁向天山深处开去,渐行渐远跳跃闪动的灯光似乎为我们照亮前面的征程,恐俱感从心底一扫而光,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又使我们鼓足了勇气坚定了信心。我们一定要将鲜红的队旗插到天安门广场!我们一定要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此时此刻我们激昂地深沉地豪迈地唱起了“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主席”。这时候启明星已高高挂起在蔚兰的天幕上,我们又满怀信心地无所畏惧地冲进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向启明星闪耀的方向前进!前进!</span></p> <h1> 今天距出征快四十天了,天气格外晴朗,无风无雨更无雪,兰天白云晴空万里,我们终于走完了665公里路程。中午我们举着队旗,迈着整齐的豪迈的雄纠纠气昂昂的步伐走进了阿克苏地区红卫兵接待总站,我们将在这里休整几天,补充经费和冬装。</h1><h1> 红卫兵接待总站的工作人員格外忙碌,和田、喀什两地州还有北京上海等内地的数支长征队在这里聚集,需要分配往宿,解决钱粮冬装,以便继续北上或南下。我们按标准一人领到了3O元钱25斤粮票和胶鞋。所有的东西都是打个白条就可以了。说起来别看那时我们都还小可心眼还挺贼的,领钱和粮票需要打欠条(或收条),小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出头,都怕将来找到自已头上,那可是二百多块钱,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呀。几个人一商量决定三个男生各取名字的一个字,就以“阎松林”的名字写欠条吧,严力庚更贼,把“严”字非写成“阎”字,哈哈哈!后来才知道那都是多余的小聪明。说是借条其实就是无法查证追回的一张白纸而已,那时整个国家都无序了,还有谁会认真做事呢,难怪大串连结束时,有的同学返回后口袋里反而有了点小钱和粮票,当然我也不例外。</h1><h1> 当晚我们被分配到地区医院的大礼堂里过夜,在这里至少有十几支北上南下闹革命,宣传革命思想播撒红色种子推动历史进步的长征队,男男女女放单的成对的(红卫兵不只是学生,还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等),这儿一伙那儿一拨,争吵的辨论的大有胜利会师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觉和心情。这一夜是我们出征以来,各路人马聚集最多的一次,真是“群英相逢塞外城,大展鸿图扭圲坤,今日长征播火种,定呌山河一片红”。果不其然,长征串联结束后,返囬去的红卫兵都成了那场运动的主力军,很快就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除台湾以外全国山河一片红的伟大胜利。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真实的经历记录,而不是对历史是非的评说。</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七年元月十二日,我们今天行军到了玉尔滚山下的兵团农一师一团的所在地胜利九场,乌喀公路从这个团团部经过,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的流沙河,就在玉尔滚山下。天擦黑,我们住进了路边的九场招待所。吃过晚饭极度疲劳的我们正准备睡觉休息,十几个兵团战士闯入了我们的房间,愤怒地声讨着团里的当权走资派如何压制民主,如何捂住阶级斗争的盖子,在全国形势一派大好的关键时刻扼制大革命的进行,以及连队领导私设刑训室,迫害兵团战士,连扁旦都打断的滔天罪行,强烈要求毛主席派来的红卫兵给予增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阶级斗争的严俊性使我们做出了决定,留下来支援兵团战友,揭开胜利九场阶级斗争的盖子,将这里的运动发动起来,跟上全国轰轰烈烈的大好形势。当年的红卫兵被推崇为毛主席派来的革命小将,就像手握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号召力。说造反就造反说谁是走资派拉出来挂上牌子就游斗,那真是势如破竹,斗你没商量。</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的几天里,在我和队员们的组织策划下,动员兵团战友中的积极分子参与,首先成立了“九场文革运动领导小组”。并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大字报大辩论大声讨,同时组织各连队各单位代表参观“地下刑训室”。惨酷的现实使兵团战友义愤填膺,也更加坚定了将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也不知是真是假现在也无从考证,反正当时的刑训室里打人打断的扁旦上墙上捆人的绳索上血迹沥沥在目。在大字报大辨论大批判的基础上,适时地召开了全团动员大会。通知一发出,连远在百公里以外的水工队、矿山队、基建工程队的人都坐拖拉机牛車马車毛驴車甚至步行连夜赶到团部参加大会。紧接着就开始了层层夺权以确保红色政权的纯洁性革命性和永久性,共产党的红色政权绝不能落在资本主义当权派手里。至此,可以说这里的革命运动走上了如火如荼的大好局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过去了,连我自已都弄不明白,当年就那么几个小小年纪的红卫兵小将在部分军恳战士的配合下,竟如哪吒闹海,把个胜利九场闹腾的天翻地履,只要红卫兵一声令下,连那些成年人甚至当时的领导都一呼百应,聚集在红卫兵的指挥之下。我当时也是胆大妄为,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颇有点组织指挥能力,竟能和我的小伙伴们调动着成千上万的兵团战士,内心里真有了一点当回将軍的感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场的那段奇特经历经久不息地在我脑海里翻腾湧现,那可真是个“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轰轰烈烈的特殊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每想起这些,我就会自然联想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箸名的“二七大罢工”和轰轰烈烈的“五四”学生运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月后,我们又重新踏上了长征之路,分别那天,几十名军垦战士一直把我们送上了玉尔滚山顶。因为他们看到了革命运动在九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朝夕相处一个月来与我们建立起来的感情与亲情使他们恋恋不舍。我们已下山走出很远了,回头望去,他们还站在山顶哑口间向我们挥手致意,那一刻起这个情景就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在九场哪咤闹海的一个月里,我负责团直各单位的动员工作,在深入团场医院期间,一个上海支边的小姑娘(记得好象叫田莉莉),那清纯洁净的一双大眼和油黑发亮的长辨子,以及透露出来的少女特有的灵气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挥之不去的印象,说不清是恋姐情结呢还是少年青春期的其他什么情愫。十几年后我再去九场医院找她,原来的医院(当时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卫生队)经过十年动乱已不复存在,更没了她的音信和踪影,这成了我一生的憶憾。</span></p> <h1> 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远,离北京和毛主席却越来越近。由于七个人的小小队伍出现了意見分岐,而且是严重的观点分岐,它具有方向性路线性的性质,我们在库车县停了下来。一方面进行休整,另外适时地召开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库車会议”。大有红军遵义会议的味道,只是没有敌人没有哨烟更没有战场。</h1><h1> 林新生、严力庚、丁曼丽和张来凤四名长征队员要像个别长征队一样坐车串连。而我和另外两名队员则坚持:“步行长征是英雄,坐车串连是狗熊” 的初心,要坚持步行,用我们的两条腿一步一步地走到北京去,这是大是大非决不能妥协(现在回想,当年是多么的幼雅可笑矇盹而偏激,如果真要一步步地走到北京,恐怕到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阶段了)。经过一整天的争吵辨论,极左极右思想短距离交锋,最终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并达成了共识,继续歩行长征串联当英雄,绝不做被人耻笑的坐車串联的狗熊。从那时起我就对“两种思想、两条路线、左倾、右倾”等政治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悟。</h1><p><br></p> <h1> 经过“库車会议”之后,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步行长征串联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可是严冬最寒冷的时节来临,我们穿着太单薄,无法与冰雪寒冬抗衡,经讨论决定派我和丁曼丽返回求援,其他人原地休整待命。</h1><h1> 返回的当天晚上,全校各年级三十多名红卫兵小将齐聚一间大教室,听我们讲外边的形势,特别是红卫兵长征串联的具体情况和细节。群情激奋气氛很热烈,因为我俩是首支长征队派回来的代表,他们除了羡慕更有一份祟拜。那时的我高傲狂噪,口才还特好,在与机关干部的大辨论中常常驳得他们哑口无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除了会用许多毛主席语录,剩下的就是一知半解强词夺理无所畏惧蛮不讲理罢了。经过一整夜的辨论争吵,解答鼓动,很快成立了“铁姑娘”、“星火”、“卫东”等多支长征队,在我们离开不久,三四十名红卫兵小将也踏上了征程。没想到后来他们都乘車去了北京,走得比我们更远,返校后据铁姑娘长征队的姑娘们说,韩玉萍,梅秀莲,乜玉兰,毛新梅,鲁胡叶,徐柏琴,龚秀芝,杜爱莲和刘英她们九个小女生,决心大胆子小进了黒孜戈壁就上了汽車,一路上汽車火车就差飞机没坐上很快就到了北京。而且这些坐車长征串联的“狗熊”妹妹们还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到北京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見到毛主席!但是有一点我们感到很骄傲,我们虽然没当成“步行串联的”英雄,但比呆头呆脑的杨延清那些大哥大姐们幸运,因为我们“铁姑娘长征队”的队旗骄傲地在天安门广场高高地飘扬过。听了这些,我们长征队的队员们肠子都悔青了,怪谁呢,怪只怪我们太执着、信念太坚定。更怪我这个长征队長太偏激,这已经是后话了。</h1><h1> 全县各界听说首支红卫兵长征队的孩子们在外面遇到了困难,自发地开始了捐助活动,水利局一下给我们送来了七件棉大衣,乡亲们还送来了钱和粮票,那时的粮票比钱还金贵,因为当时人们还处在吃不饱肚子的特殊年代,我们还意外地收到了几位大娘大妈们送来的七双棉鞋和棉手套。我们感动极了,不由的想起了战争年代乡亲们支前拥軍中的老妈妈们。</h1><h1> 五天后我俩乘车返回了庫車,全队配齐了御寒装备,满怀感恩之心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徒步串联的新征程。</h1><p><br></p> <h1> 时间进入了隆冬,出征到现在已经近三个月了,我们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了南疆1O28公里的路程,在风雪交加的一个下午,我们七人住进了輪台县路边的一所接待站里,刚吃过晚饭,突然不知什么地方一声巨响,接着一股浓烟腾空而起,直冲半空。人群奔跑着,有人大声喊叫“不好了,食堂着火了!”</h1><h1> 火光就是险情,就是命令,我们七人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救火的队伍,各自找到顺手的工具,我提起一个水桶。到了现场眼前的景象太可怕了,熊熊的大火点燃了食堂内的所有物品,左右房屋连成一个院子,不远处还有一个老式加油站,那时的加油站安防措施很差,車辆都是用皮管敞开式加油,周边散居着许多居民,如果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h1><p><br></p> <h1> 我和我的队友们奋力扑救,黄军装和红底金字的红卫兵袖章使我们勇敢地扑了上去,头发烧糊了也顾不上,三个女生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她们拿着脸盆一趟一趟地从涝坝里端水冲到火势最猛最接近的地方扑救。我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更大的损失。大火最终被扑灭,而我们每个人都累得筋疲力尽,回到房间,看着各自扑滿烟尘黑灰的脸显得特别有趣,三个女生为自己从头到脚的滑稽相笑得前仰后合。虽然是救火,但泼洒出来的水依然将衣服冻得硬梆梆的。张来凤的黄军装前襟被蹦过来的火星烧糊了一片,事后愁的直跺脚,那时候的黄军装来之不易,多金贵呀。这一次为保护国家财产和群众的生命安全,七名长征队员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关键的时候能为自已冲上去了而自豪,这次救火行动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和赞誉,更为我们的队旗添了光彩。新长征路上的这一幕如燃烧的火焰一样,至今絮绕在我的记忆里。</h1><p><br></p> <h1> 经过了这场火灾的洗礼,我们的队员更加坚定了意志,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徒步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不移,全队决定次日继续北上。</h1><h1> 然而时至半夜,隔壁房间的李新安突然敲响了我们的门,原来是丁曼丽病了。我急忙披衣赶过去,丁曼丽一向体弱,常常药不离身,但这次不一样了,脸色腊黄,头冒虚汗。我伸手一摸额头,好傢伙头烫的使人揪心,我知道这是夜晚救火连冻带累着了凉。这一下,闻讯赶过来的男生和全队队员都慌了,林新生不由分说地背起她就往县医院跑,其他队员不约而同地紧紧跟上。那时不像现在,没有車更没有出租,夜暗里几个人轮换着背着丁曼丽往前跑。</h1><h1> 好不容易瞌瞌拌拌地赶到县医院经检查是扁桃体化浓性感染,体温烧到41.2度。后来的一个星期里,全队同学分工合作白天晚上的守护在她的病床前,起初三天,大家给迷迷糊糊中的丁曼丽喂水喂饭,特别是林新生和李新安自始至终无微不至精心地照料着她。</h1><h1> 一星期后,丁曼丽的病情基本好转,脸色也慢慢地恢复了正常,一向坚强的她不愿再拖全队的后腿,坚决要求出发。平日里她的顽强和胆识、一路上对大家的关爱和操心也是出了名的。大家劝不住也拗不过她,第七天的早晨,我们分担了她的行装,又继续行走在漫无天际荒凉枯燥没有绿色更没有人烟的戈壁旷野上。我看着林新生孙建掺扶着丁曼丽顽强前行及全队的整体行軍画面,完全与红軍女战士抬着担架,相互掺扶着跋涉在沼泽草地上的景像相重合,这时候“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悲壮豪迈的吟唱又在耳边低沉激越的响起,这是一幅多么使人欣喜激动的历史画卷,可惜当年没有照机,如果能留下几张照片,几十年后的今天不就正好用上了吗。</h1><p><br></p> <h1> 二月二十一日,我们终于走到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这时候我们已经横跨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巴音郭楞四地州,途经九个大小城市。行程1200公里,离乌鲁木齐市只剩560公里了,第一阶段胜利就在眼前。在这关键的时候,决心和信念也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的队伍也再次分裂,林新生和严力庚早就领着两个女生坐车串连去了(现在想一想他们四个真聪明)。剩下三人又和喀什二中的另一支长征队中的五名坚定队员组成了新的队伍,继续北上 。 记得我们两支队伍第一天组合在一起是在库車出去一百多公里的牙哈乡的那段沙石公路上。那天天气格外晴朗,能遇上目标一致的长征队,尽管有原队分手的阴影,但大家都很高兴。他们队记得好像也有女队员,很巧那天蔚兰的天空上还有飞机飞过,那个年代飞机是很少的,似乎在为我们壮行。后来“返回原地闹革命”的消息传来,两支队伍走着走着也就散了,我们三人坚持走到库尔勒市。在库尔勒稍做休整,我们又和别的零星队员继续往前走。那时己经很乱坚持步行串联的人很少了。</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铁门关的山路上,正在养路的许多养路工人远远地看到我们的红旗和队伍,路边夾道迎送我们这些毛主席派来的红卫兵,他们喊着迎送的口号,“红卫兵万岁!” “向毛主席的红卫兵致敬!” 拿着馍馍和玉米面窝窝头往我们书包里塞,端着开水让我们喝还往我们的挎包里塞熟鸡蛋,拉着手依依不舍地为我们送行。那一刻我感动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这时候我一下联想到《十送红軍》那首歌,并在心里一遍遍地吟唱着。回想起来,一路走来我们住过了几十个道班接待站,每一个道班工人都像我们的父母和大哥大姐一样地关爱我们,他们为我们准备饭菜,收拾床铺,甚至为我们烧水烫脚,挑脚泡治伤痛。一天又一天无怨无悔地接待着过往的红卫兵。受他们的感染,每天出发前,我们都会像红军那样结清饭钱交够粮票,尽管那时的我们都是穷孩子(学生),口袋里也没几个钱和粮票,时间充许还会打扫庭院。正是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时至今日,我还是像当年那样地爱和生活在最基层弱势群体的人相交相处做朋友。 </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铁门关山口我们和一些仍然坚持步行串联的长征队员们继续往前走,两天后到达焉耆县。这时候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传来:中央发文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红卫兵停止大串联,返回原地闹革命。队员们一下失去了信心,步行去北京的坚强意志,此刻已全无踪影。我们当即拦了卡车,直奔乌鲁木齐,心想北京去不了啦,至少也要到首府转一趟。严冬季节里坐在卡車大箱上,异常寒冷也咬牙坚持着,一路上钻榆树沟跨庫米什,翻甘沟越托克逊过白杨河,虽然冻得全身快麻木了,加上冬季的风景也很枯橾乏味使人兴致全无,但钻深山跨峽谷的也觉得很新奇。休息时司机叔叔告诉我们前面快到达板城离乌鲁木齐不远了,大家心情无比的激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乌鲁木齐地区的冬天特别长,虽然巳经是二月下旬了 ,但依然冷的出奇。我全副冬装地倦曲的车箱里,大概行至达板城一带,公路铁路紧挨着并行向前,突然车身一颠使我挣开双眼,猛然间我发现铁道边躺着李新安等我的四个队友,我连忙拼命敲打驾驶室顶,车仃下了,已经看到我的同学向我们乘坐的车跑来。上了車才知道,他们乘车赶到了大河沿,感到坐車串联很丢人,毅然决定沿着铁路步行到乌鲁木齐。这时侯他们沿铁路线走还不知道已经停止大串联了。一路上(实际上没有路),走铁轨,跨桥梁,与火车争山洞,有一次还差一点在隧道里与急驰而来的火車遭遇,千钧一发地躲在了铁路工人藏身的隧道猫耳洞里。他们就这样一步步地丈量着漫长的铁路线,其间张来风感冒发烧,当时沿铁路行軍无医无药,四人连背带扶带拖地带着她迷迷糊糊的坚持前行,他们吃尽了苦头特别是张来凤更遭了罪。眼下实在走不动了,饥寒交迫地趟在了铁路边上。不管怎么说,也算是胜利大会师了。当天下午我们终于完成了长征路,来到了首府乌鲁木齐,虽然没有去成北京,更没有见到“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舵手”和我们心中日夜想念的毛主席,但我们经受了考验和锻炼,有过了一段毕生难以忘却的奇特经历。</span></p> <h1> 在乌鲁木齐我们逗留了一个多月,红卫兵接待总站按排我们住在了师范学院大礼堂。其间参观了新疆大学等校园,这时的乌鲁木齐乃至整个新疆已初步分成了“保皇派”和“造反派”两大派别,到处是大辩论大字报,更是红旗红袖章红帽徽红纸红墙红色的海洋。武斗正在升级并且向真枪实弹的方向快速演变。当时乌鲁木齐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武斗事件,某一派的三名红卫兵被对方打死了。接连几天,整个南门和田街一带的大街小巷墙上树上地上車上被白纸白花白条履盖了,沉痛的哀乐声喇叭声一遍遍地响个不停。愤怒噪动的红卫兵小将挤满街道,肩背手榴弹手握棍棒长矛,零星的还有冲锋枪,决心与对方决一死战,多处的大喇叭不停地有女高音嘶哑地怒吼着“血债要用血来还!” “ 还我战友!消灭XX团”!等口号并反复播讲着战斗宣言。那阵势真可畏同仇敌慨,剑拔弩张。我们这些来自南疆小城镇的半大孩子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很震惊。有一天我们正在大十字附近的街上走路,突然听到一声枪响,我身旁的一名工人模样的红卫兵就倒在血泊中死了。</h1><h1> </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无心再呆在首府了,我突然地就想起了箸名唐代边塞大诗人岺参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时的交通不便,回首南望路漫漫,无法与家里联系,也没有回家报平安的信使。队员们都想家了,想爸爸妈妈和全校老师同学了,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半大孩子。我们很快就在红卫兵接待站申请到了返程汽車票,十天后回到了故乡莎車,结束了这次一生引以为傲的并没有完全实现的新长征。从此,我们又投入了那场中国近代史上的使人难以忘怀的社会革命。这次征程虽不及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行程也只有六分之一,更没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战火粉飞的撕杀。但对我们这七名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却是经历了严俊的考验和磨练。正如十五岁的长征队员孙健感慨的那样:“哪怕是远在天边,哪怕是磨破一百双鞋,我们也要走到北京去见毛主席!”。这次不平凡的长征奠定了我们结实的思想基础,红军长征坚苦卓绝的不朽精神使我们受益于一生,终身难以忘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同样记得很清楚,返回故乡结束长征的那一天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span></p> <h3><font color="#ed2308">文革时期文物资料——一《红卫兵串联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红卫兵组织证</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文艺晚会入场卷</font></h3> <h1> 莎车二中火炬长征队出征路线图:起自南疆古城莎車县,到达首府乌鲁木齐市,全程1763里。每隔百公里甚至几百公路才会有村庄或小城镇。当时的乌和沙石公路(乌鲁木齐一和田)左面有崑侖山、天山,右面是浩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长征全程历时五个月。</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部分)</span></p> <h1> 长征串联哪年我16岁,虽然年少却很坚强,长征路上每一个脚印都是一生的精彩。</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串联结束两年后,在“反帝反修”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珍宝岛的浓浓炮火声中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軍,而且我的部队就在我曾经长征串联走过的库尔勒地区。当时苏联在我边境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全国“深挖洞广积粮”,我和我的战友们夜不卸装抱枪而眠,随时准备奔赴战场。同时实战性质的军事演习不断,在我曾经长征走过的巴州大地上,在巴侖台山区、铁门关、焉耆、博士腾湖的广大区域内处处留下了我们行军的足迹。每当行軍路线与我长征串联路线重合时,那一幕幕的长征往事就激励着我冲在战友们的最前面,特别是冬季的野营拉练我们抱冰卧雪,在雪线以上的天山达板练高寒作战,当红旗插上顶峰时。我就会想起我们长征队鲜红的队旗飘扬在铁门关一带的长征路上。每当想起我亲历的新疆军区在库尔勒地区举行的“7O•6”陆空联合军演,数不清的炮弹从我们的冲击阵地上空,呼啸着飞向敌方阵地惊天动地的炸响,我就会想到文革中曾经在乌鲁木齐经历的武斗枪击声。虽然历史背景和情节性质不同,但这一切使我革命的激情始终没有变、对毛主席的热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不移,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铭记在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軍的长征、我和我的队友们的长征永远激励着我向前!向前!永远向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杨延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征结束当年秋季,我和周万军同学又被红卫兵组织选派去北京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期间我们到文革运动开展较好的北京女子中学,男三中等院校去采访学习,并将他们的经验带回了家乡学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妻子己经退休多年,现定居在新疆昌吉州,偶尔出去旅游观光,行走江湖,自有一番愉悦和幸福</span></p> <h1> 那是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日子,四个男生像大哥哥一样地照顾着我们,住宿让我们睡里边,他们为我们挡风避雨,病了为我们寻医找药,特别是漆黑的半夜背我去医院的那一幕时时地浮现在眼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br></h1><h1> 一一丁曼丽</h1><h3></h3><h3><font color="#ed2308"> 当时条件有限,丁曼丽的这張照片是我们长征队留下的唯一纪念</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h3></h3> <h3><font color="#ed2308"> 丁曼丽酷爱诗词文章,退休后和老伴儿孙过着幸福美满的夕阳生活,瞧!祖孙三人笑的多灿烂呀!</font></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当时年少体壮,经大家推选成为了我们长征队的旗手,每当需要时我高举着这面红旗就感到无限的神圣和骄傲。</span></h1><h1>“学走长征路未尽,回首往事倍珍惜。 终生不忘少年事,刻骨铭心记心里”。</h1><h1> 中国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一一红卫兵长征我亲历了,这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自豪。 </h1><h1> 一一林新生</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林新生:串联期间的林新生是我们长征队里壮实热情似火的美少年,一路上扛红旗,帮队友,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几个女同学。</span></p> <h1><font color="#ed2308"> </font> 在长征路上,有多次汽事停在我们面前劝我们上車,但都被惋言谢绝了,我们的后辈和年轻人一定会笑我们傻。我们傻吗?不!我们不是傻,是一种执着,这就是红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与我们朦朦胧胧的信仰!长征串联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终身受益,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h1><h1> ——孙健</h1><h3></h3><h3><font color="#ed2308"> 右一 孙建,如今他已退休闲斌在家,口才特好,经常是妙语连珠,还很善长流行歌曲的演唱,深受同学们的喜爱。</font></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左一林新生 右一孙健 同班同学 杨春茂</font></h3> <h1> 岁月已远去,当年长征队的每一个脚印,艰难困苦中的每一件事,同学之间结成的兄妹情至今仍絮绕眼前。长征路上男女生互相关爱,共度难关。住宿大部分时间都同在一间屋共睡一张床(大通铺),但正值青春萌动期的七个少男少女却那样的清纯无暇,四个苯男生连女生的生理期都不懂,有时还埋怨我们娇骄二气太重。相处的一百五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有缺粮断水时的相互推让,有争吵更有欢乐,有团结也有分裂,但结成的那种兄妹战友情却永远铭记在心。</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一李新安</span></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新安退休后安居在首府乌鲁木齐市,时而去克拉玛依带带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了“长征”队队友、同班老同学杨延青撰写的“文革”初大串联的文章,让我回想起那段天真无邪、感慨万千的岁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七个十六七岁的孩子,怀着去北京见毛主席的信念,一路上风风雨雨,时走时停时乘车,连各地停留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途中,只要停下来我们就会去宣传毛泽东思想,有时我们也会像小救世主那样,发动群众给他们讲“文化革命”,讲“造反有理”。现在想起来还挺有趣的。我们一路上相互关心,艰苦时还要掺扶前行,共渡无法想象的困苦与难关,有时还要帮体弱队友背行装。同学病了,我们会停留短暂休整,帮病者寻医找药,无微不致地关心照顾,只至能坚持继续前行。每当遇到困难孤立无望时我们就会想起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种像当年红军长征在沼泽草地、雪山峻岭中的情景在我们脚下重演时,所经历的一切至今都会浮现在眼前,沥沥在目。永远难以忘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因中央下发了“停止串联”的通知,我们没能去成北京,但通过全程往返五个多月的串联,让我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活跃了思想,增长了才干!对我们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所影响。真可谓受益匪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如今的严力庚正携夫人 小孙孙游历着神州大地,过着幸福时尚美满的夕阳生活。</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众里寻她千百度,常回首,仍不见佳人在何处”,憶憾的是至今唯独没有我们长征队队员張来凤的信息。来凤同学你在哪里?</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记否,长征中为你挑脚泡疗伤痛的严力庚丁曼丽,他们在想你,想你长征串联中的娇小身影坚强地行走在茫茫戈壁,想你一路上热情贴心地照顾其他队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假如你有缘看到咱们的这篇长征回忆录,你尽快地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再渡夕阳人生之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当年能拍张军装照,那是少女们心中的梦想,临出征的前一天,张来凤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span></p> <h1><font color="#010101"> 五十年后全班同学首次相聚在首府乌鲁木齐</font></h1><h3><font color="#ed2308"> 后排左一 :孙健 三:严力庚 前排右一 丁曼丽</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长征路上的红卫兵小将》美篇书一版印发后,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回忆,不少当年的红卫兵和参加过长征串联的长征队员们、纷纷发来精彩点评和短篇回忆录,现应部分红卫兵战友的要求,在二版印发中选载出来以缮读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莎车二中“铁姑娘长征队”队员 乜玉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国人民居家共战疫情的烦闷时光里,看到了杨延清同学在“我们这一代喀什人的记忆”平台上发表的长征串联文章,一下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特殊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们在学长杨延清的动员带动下,很快成立了由韩玉萍,梅秀莲,乜玉兰,刘瑛,毛新梅,鲁胡叶,徐柏青,龚秀芝,杜爱莲等九个女生组成的“铁姑娘长征队”。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我们举着“铁姑娘长征队”的队旗走出校门开始了第一天的长征。我们豪情满怀激情高涨,怀揣着一颗对毛主席无比热爱的心,对首都北京的无限向往!在茫茫戈壁和浩罕沙漠上勇敢地向前走着。渴了喝点行军壶的凉开水,饿了吃点东西。但是,毕竟是九个小姑娘决心大胆子小,眼看天快黑了,加上鲁胡叶身体不适,更看不見路上养路道班房!怎么办呢?大家一商量,统一思想!决定还是坐車走吧。于是我们停下来站在路边上,不用我们招手。前行的司机叔叔就停下車让我们上车。深夜把我们拉到喀什二中的红卫兵接待站,第一天的长征就这样结束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很快我们又乘車到了庫车。在这里看到很多来自五湖四海串联的学生,他们大部份都是步行来的。我们一下子觉得抬不起头来,举着铁姑娘长征队的旗帜!别人能走我们为什不能走?于是我们连续四天行走一百多公里,终于到达了轮台县。看到我们九个女孩精疲力尽,有人奉劝我们坐車前往大河沿,直接买学生票去西安。听了战友们的建议我们就坐汽車直奔大河沿转乘火車很快到了西安。在西安休整期间我们意外惊喜地遇到了同班同学黄继远,这时候已经有了“返回原地闹革命”的消息。在黄继远的建议下,我们与北京的一支准备去新疆的长征队互换了返乘票,一下就坐火車来到了首都北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北京的接待站,住了十几天,那些叔叔阿姨看我们小小年纪,还是新疆来的。就安排車送我们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颐和园,动物园、中山公园等多个景点学习参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过去啦!回想起串联长征中的往事!风风雨雨的经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見到毛主席!但是有一点我们感到很骄傲,我们虽然没当成“步行串联的”英雄,但比呆头呆脑的杨延清那些大哥大姐们幸运,因为我们“铁姑娘长征队”的队旗骄傲地在天安门广场高高地飘扬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长征出发前在校园内毛主席画象前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左起陈雪蓉,黄继远(长征队员)、乜玉兰(长征队员),王长玲,第二排左起苏群、鲁胡叶(长征队员)、刘瑛(长征队员)张晓英、杨万华(长征队员)、马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排左起杨万华(长征队员)、梅秀莲(长征队员)刘瑛(长征队员)陈雪蓉、韩玉萍(长征队员)第二排左起乜玉兰(长征队员)、张晓英、冯桂树。第三排左起马英、苏群、王长玲、黄继远(长征队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span></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莎車人民医院郭玉梅读后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读了《长征路上的红卫兵小将》感到文笔的确不错,写的很感人。掩卷细品、整篇作品如生活的音符谱写成的一首穿越时空的歌,一下将我带入了久远的思恋与回忆。我虽然没参加上长征串联,但我也是和他们一样同属那个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那时的我们无限天真,对美好无限向往。 我们的灵魂是一片净土。革命的实踐,重温长征路的磨练使一代人钢正坚强。现在我们老了,有追朔不完的回忆,每个老年人都是一本书,岁月畄给我们许多曲折故事和美好的瞬间,写出来都很精彩。希望有更多的作者多写这样的文章与大家共分享。谢谢“我们这一代喀什人的记忆”平台的老师们,是你们为我们送来了如此美好的文学享受和精神食粮。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红卫兵时代的郭玉梅</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晓玲回忆录 </p><p><br></p><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拜读过杨延清的美篇佳作后,思绪回到那段激情澎湃的青葱岁月。我是工三师子校初中68届学生,我们师部驻莎车县七公社,学校在县城回城的老党校院子里。 一九六六年深秋,我和其他八名红卫兵小将,代表新疆工三师子校师生前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返回后不久我就参加了我们学校组织的长征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六七年一月学校组织徒步串联去北京,去重温长征路。大概十六位同学,每人配发了干粮,炒面等,从莎车县城出发,走老巴莎公路经牌楼、麦盖提、色里布亚,一路高歌向北京走去。当第二天走到牌楼农场时,受到了十分暖心的接待。说起来那时的我们也真“左”的可爱,立场可谓无比坚定,只因为一个女同学说错了一句话,就被开会批评,虽然她也承认错误请求留下,最后还是被劝、离开了革命的长征队返回学校了,这也是那位同学和我们一生的憶感。 离开牌楼农场,我们继续往三岔口行军,十五名男女小学生满怀激情地行走在乡村土路上,好不容易走到了三岔口。那时地方上已经有点乱了,红卫兵接待站为保护好我们的安全,让我们所有同学共居一室(大通铺),男女分别睡在两边,这一晚上外面乱哄哄的,半夜里还不知是什么人冲进来说是查房,这让我们这些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整夜提心吊胆。第二天开始跨入了浩罕的戈壁荒漠,艰苦跋涉一路向前,经历了许多曲曲折折的故事和磨练,到达了我们心目中第一个大城市阿克苏。但这时候接到了返回原地闹革命的通知,“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怀着深深的憶憾返回了学校。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往日景象历历在目!谢谢作者的辛勤整理制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兵团工三师子校红卫兵 张晓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工三师子校赴北京红卫兵代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合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后排右起陈再军,续贤芳,董国华老师,朱义民,唐华清,前面左起马金文,张晓岭,赵玲,王兆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注一些正能量和有趣的东西,我会从中汲收到正能量的养分。当拜读𨒂清战友撰写的《莎車红卫兵壮志未酬的长征》记叙文。真的爱不释手,一囗气读完好像身临其镜在"红卫兵"大串连"的队伍中。为何这般吸引我,除了我土生土长在这块热土的缘故,最重要的是喀什噶尔记载着父辈和我们"疆二代”一生无法割舍的情怀。真可谓是篇励志难得的好佳作。满滿的经历感;满满的人情味;滿滿的感动。写的东西精练干净,没有废话,语言生动,逻辑清晰、文思飞扬。不免思绪起伏,好似亲耳聆听讲述动人故事。读完后深受感动。深度点赞、永久收藏!</span></p> <p> 一口气看完了延青的系列作品“红卫兵的一段传奇(上、中、下)”。作为莎车二中老三届的学友,共同经历的情景跃然纸上… 那时的二中接纳着南疆四县的适龄学子。他们是学校最早的长征队,历时四个多月,徒步路程最长,经历最为丰富…在他们的感召下,同学中又十人一团八人一伙自愿组合了“铁姑娘”、“三八五”、“卫东”、“火炬”等等长征队。</p><p> 感佩延青的精准记忆和妙笔生花,将那一代人的经历栩栩如生地呈现…我们没有刻意的炫耀(本也无可炫耀),只是忠实地记录那段历史;我们绝无拔高自身的境界,只是如实地表达那一代人的情操。</p><p> 坦诚地说:这是祖国西北边陲的、独具特色、绝无仅有的红卫兵大串联纪实。红军长征爬涉的是雪山草地;我们串联走的是千里戈壁。战争年代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文革时期处处是温情相助。前辈的信念是解放全中国;红卫兵的执着是去北京见伟大领袖毛主席。</p><p> 给延青、力庚等七位同学的勇敢行为点赞!常忆当年激情岁月,壮怀老骥未了人生。至此,附绝句一首抒怀:</p><p> 热血少年留足印,浩茫大漠举红旗</p><p> 一心重走长征路,要见伟人毛主席</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莎车二中红卫兵:孙政(姜军政),写得一手好排笔字,学校校园的墙上留下了许多他亲书的“老三篇”全篇墙体字。退休后酷爱古典诗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年有不少优秀诗词作品发表于地方和全国诗词杂志上。</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莎车二中初69届学生</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红卫兵 张开文感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拜读了学长杨延清描叙的他们那个特殊时代的红卫兵及“火炬长征队”的队员们,千里荒漠长征的精彩传奇和军政学友点睛之笔的评语,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的无知和狂热。当杨延清的同班同学我姐姐张玉芬,幸运的被全校红卫兵选拔去北京见毛主席后,去北京见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成为了红卫兵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但是那时的我和近八十名小伙伴们,刚走进莎車二中就迎来了那场特殊意义上的大风暴,没赶上去见毛主席的好时光,更没有长征串联的福份和机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自发组织的长征队一个个壮志凌云的出发,心中非常的敬佩你们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初生牛犊的胆量。多么羡慕你们,为你们骄傲。其实当时我们69级也成立了一个长征队,都是一帮十二三岁的半大少年,由徐建林同学领队,也是徒步走的,只是出发的晚,没有走到库尔勒就听从中央“返回原地闹革命”的号召停止了继续前进的步伐回到了莎車。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时至今日读了杨延清的长征文章才知你们当年的困苦与坚持,而且有了那么多的传奇经历和故事。这真是人生之路中可遇不可求终生难忘的特殊片段,感谢你们让我分享了这篇精彩的新长征回忆录。</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李新安,黄安,赵洪亮,下排左一张天新,丁学成,张开文</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后记 》</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作者 长征队员 丁曼丽</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主编和全体长征队员一致要求我为我们的这本书写篇后记。写什么呢,思虑再三感慨万千。历史的长河已经流淌了五十多年,往事如烟,仿佛那西域广漠上的长征路就在眼前,经历的那些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极具时代特色的奇特故事呼之欲出欢快跳跃,随之欣然提笔……</h1><h1> 每当想起那历时五个月的长征经历,我依旧还会心潮澎湃,有时也甚至潸然泪下。是冲动,是信仰,是追求,是理想,至今不得而知。</h1><h1> 比起长征两万五,我们没有枪林弹雨的考验,没有啃树皮,吃草根的艰辛,但是彼此间兄弟姐妹间的情感,却使人那么的刻骨铭心。一口冷水,一块儿硬邦邦的馕,一把干涩的炒面都相互推让着吃。一个背包,一个水壶也抢着背。在残垣断壁的道班房里,一盆玉米糊、一碗汤饭比得过现在的山珍海味,美食珍馐。</h1><h1> 青春年少的我们憧憬着,追求着,更重要的是十分的快乐着。在“火炬长征队”的队旗下,迎着晨曦,伴着夕阳,唱着“红军不怕远征难、抬头望见北斗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歌儿,行进在飞沙走石的茫茫戈壁中,竟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纯真、那样的令人难以忘怀……所有这些与如今美女 小帅哥们的娇揉作态自是不可同日而语。</h1><h1> 日月轮回,时不我待,如今我们年过古稀,子孙膝下承欢,尽情享受着老年生活,幸福着,满足着,快乐着?回想往事,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那样“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h1><h1> 我们无意评判历史,也没有评判历史的水准和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那一瞬间的功过是非,留给人民和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们去评说吧。五十年后我们如实地写下这段难以忘记的特殊史诗,相信会将红军长征的历史壮举和红卫兵重走长征路顽强的拼博精神一代代地相传下去,弘扬革命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二O一九年秋,当年的红卫兵“铁姑娘长征队”队员和莎车二中老三届部分同学在首府乌鲁木齐欢聚在一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左起长征队员梅秀莲、王艳玲,乜玉兰、鲁胡叶</span></p> <p class="ql-block"> 作者 杨延清:爱好业余创作,在部队时,曾在新疆军区《战胜报》上有中篇诗作《軍营一兵》发表。反映刻画莎車人民医院老专家风彩的短篇小说巜情系骆驼峰》被《喀什噶尔》期刋选登。纪实文学《我和军丫妹妹们相处的日子》《抛洒在07042战备公路上的鲜血》选载在军旅作品《西陲第一团》。酷爱美篇栏目,近年创作了多篇被美篇加精作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鸣谢:莎车二中火炬长征队全体队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特别鸣谢: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没能留下照片,因此用了网友公开发表的图片资料,在此表示致谢!如有不妥请告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