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学校李桂荣)</div><div> 吴正宪老师,当代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在我心中一直都是“神”一样的存在。4月22日,在省教师发展学院高枝国老师搭建的学习平台上,得到了与吴老师面对面共同学习的机会,疫情当前,格外珍惜,仔细品研,收获满满。</div><div><br></div> 吴老师带来了关于“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的专题。基本理念是:教师建立大单元的教学观,抓住知识的本质,精准设计大问题,产生任务驱动,引导我们的孩子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行深入探究,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的进阶发展。 任何一个法则、一个定义、一个符号都有它产生的过程。小学数学的四大知识板块便是即成的四个大的单元。每个大单元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本质上、思维方式上、学习方式上和教学设计上都具有同一性。教师要对每一学期具体领域的要求烂熟于心,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把控全盘,游刃有余,触类旁通。才不会把每个主题学习内容拆得七零八落,既不成体系,更不利于形成知识链。这便是建立主题学习,建立大单元的教学观的首要前提。 在《小数的意义》和在《小数除法》的案例中,合理运用分正方形和分钱的数学活动, 通过具体的操作分析和直观理解,最后抽取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明白小数除法的本质就是细分单位,而小数点的处理则是位值的体现。整个案例听下来,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返璞归真,寻根溯源”则是抓住知识本质的必由之路。 数学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一个高明的数学老师一定会设计一个合理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巧妙融于情境之中,设计精准的大问题。《小数除法》里的分钱的情境,《统计》里的踢球问题,制定乘坐公交车的儿童身高标准问题……这些案例的选择都给我们如何寻找知识原型和设计大问题提供了方向标。要精准设计大问题,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我们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有了大问题的导向,天真好奇的孩子们自然跃跃欲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成为最先完成任务的人。如此,任务驱动模式顺利开启,探究学习的集结号也就吹响了。 在已有知识基础和数学经验的支撑下,学生真正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之中,手脑并用,合作互助,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发了孩子们思维的碰撞和跳跃,真正发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室里上演。 数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注定了多元的研究成果,教师这时就要做有心人,将生成的学习资源与课前的预设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巧引善问,带领孩子拨云见日,走完从数学问题情境到抽取知识本质之路。每一次追问都会引发学生思维的进阶,学生的抽象能力便逐步培养起来了。一步步的提炼、概括、对比、升华,高效的“问题串”引领学生获得最优的解题策略。正所谓:重视“多元”的同时,也别忘了及时进行“优化”。 我们带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听了吴老师关于统计方面教学的论述,让我对统计数据分析教学方面有了更多的感悟,欲得结论,数据分析先行。分析的目标不同,搜集整理的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如今大数据时代,统计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把统计课的情境找准,问题设计灵活,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分析结果,让孩子们的推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深度学习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发现者,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还原了数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当深度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任重而道远,同时也对我们小学数学老师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的无以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进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我们必须多学习数学本体性知识,领悟知识的本质,找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精髓,把自身的数学素养提升,再提升,才能带领孩子们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提高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得到可持续发展。 <div>作者简介:</div><div> 李桂荣,黑龙江省八五九农场学校高级教师。黑龙江省县域级教学人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骨干教师,“三八”红旗手,建三江分局优秀教师。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曾获黑龙江省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div><div> 联系方式:13803675883</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