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p><br></p><p>老冉自80年代就是案发这一带的片警。这里原先住着一群来施工搞建筑的河北人,建过不少曾经的京城地标。后来他们在这里弄了一片工棚和蔬菜大棚,经过多年润色和装饰,逐渐成了平房居民区。</p><p>这些身强体壮的工人,拉来亲戚,亲戚又叫来了朋友,胡同面积越变越大。工人们定居在北京,不过其中有的成了流氓。</p><p>“小二黑”,“张翼德”,“疯僧”,几个著名的大流氓都是这一片诞生的。</p><p>老冉那时在落户口上给他们开绿灯,帮了不少人,自己又一副流氓假仗义的劲儿,一直和居民甚至大小流氓保持着良好关系。</p><p>小林与老冉走访到深夜10点多。为了解决晚饭,他们猫着腰,穿过胡同里万国旗一样的棉被褥,随意挑选了一户人家。</p><p>敲开门。老寡妇笑着迎来,不一会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手里的香烟冒出的烟雾沿着萎黄的脸颊蜿蜒上升。</p><p>冉曦和老寡妇聊了半天,扯起了人尽皆知的案子。</p><p>老寡妇小心翼翼地探听案件的消息,老冉不顾小林的脸色,和盘托出案情。</p><p>老寡妇叹了口气:“都是外地人闹得,以前咱这哪有这事。”</p><p>“邦”。一旁的“外地人”小林骤然放下了碗筷。</p><p>也不能说不是个思路。</p><p>后来,民警们不可避免地把侦查方向定在了前科人员和外地人身上。刑警队侦查员首先将目标锁定在居民区的一个无赖,这个无赖是个下岗外地工人,经常犯法,手头拮据,曾经多次向死者刘珂的父亲借钱,他的不在场证明也很薄弱。</p><p>民警扯了好几张传唤证,正儿八经地关了他几天。直到法医的鉴定结果证明,死者刘珂的指甲里有一些上皮细胞,应该是嫌疑人的,是B型血,而这个无赖是AB型血。尽管如此,胡同人仍然认为是这个无赖和别人一起干的。</p><p>此时案件在技术上的支撑太少,只有指甲里的上皮细胞证明嫌犯应当是B型血。那个可乐瓶经手的人太多,指纹混乱,提取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刑警队排查了所有的关系人,两个礼拜之后,他们去了另一起流氓火拼,四死三重伤的专案。</p><p>就这样,案卷被留在了小林与老冉的派出所。</p><p>只是谁也没想到,接下来“协助侦查”的,居然是一帮黑社会。</p><p></p><p>1995年春节,一天夜里,数十个手握镐把的绿色人影在街头飞驰。</p><p>24小时之前,冉曦找大流氓小二黑谈了谈。很快,小二黑的手下纷纷披了军风衣,踩上自行车,穿街走巷,开始寻觅一个长相不祥,年龄不祥的杀人犯。</p><p>小二黑是河北唐山人,曾因一桩小劫案,被判11年,8年后出狱。</p><p>有人说,原本小二黑是三好学生,只因流氓哥哥有个孩子,所以自愿背了锅。</p><p>出狱后,小二黑好像和哥哥换了身份。他买下几辆好车,让哥哥老老实实组建出租车队,而自己“打拼”成南城著名的流氓。</p><p>冉曦曾就“胡同杀手”这事儿问过小二黑。他拿着啤酒瓶子猛喝几口酒,笑说扯几把淡。</p><p>春节谈话那天,老冉到像个黑手党老大。一手把着大哥大,在桌子上敲打,一手点住小二黑的鼻尖指派任务。</p><p>“收到了,大佬!”小二黑直挺挺地打个立正,学香港电影扯脖子喊了句。</p><p>“滚你妈了个X的!”老冉曦骂道。小二黑笑着跑了。</p><p>流氓们很高兴能帮警察做点事儿,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效果——良家妇女们看到纹身,手持武器的流氓,纷纷不敢在深夜出门了。</p><p>与此同时,警方也有了新的怀疑对象。</p><p>这种侮辱妇女、不掺杂动机的杀人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孩的家庭——她的父母是否有某种生活作风问题,才酿就了这场悲剧?</p><p>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民警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就是距离现场最近的四合院主人,一个年过6旬的寡妇老太太。</p><p>她一头白发理成板寸,说案发当天睡得比谁都香,啥也没听着。“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谁要弄死我老太太就来吧。谁知道那女孩家人得罪谁了?”</p><p>话虽如此,两天后,寡妇老太太拆掉了老旧的门栓,换上个崭新的全金属防盗门。</p><p>老冉曦单独找来女孩的父亲刘帅。</p><p>这是个瘦小结实的中年人,常年的辛苦生活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民警诘问不停,他小心翼翼作答。</p><p>聊完两个多小时,他才得知,警察怀疑他或者媳妇有不轨行为,造成了女儿的惨死。</p><p>刘帅嗫嚅几下,哭了。“我就这么一个女儿。”</p><p>经调查,刘帅这人老实巴交,不抽烟不喝酒,没结仇。他媳妇也没有过风流韵事,确实不存在什么犯罪动机。</p><p>渐渐地,没人再提起起这桩案子了。</p><p>这种不为财,未强奸的纯杀人案件,破解很难。</p><p>只有小林始终盯着卷宗,闲暇之余不停查找线索。</p><p>警察可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p><p>被害人的亲友也许会经历绝望,但大约六个月后,多数人的血清素就会恢复正常,回到原来的生活。可如果凶案未破,直到最后都会剩下一个人日以继夜地想着死者,那就是警察。</p><p>不知是对此前那个他指挥绕行回家的女孩的愧疚,还是因为如此惨烈的案件就发生在眼皮底下,或者是一种警察的宿命。对于“胡同凶手”,小林几乎着了魔。</p><p>确切的说,每一个警察都有自己未解的“那个谜团”。那种调查时的无望感,会在他的脑子里挥之不去,以至多年后想起,依旧焦躁不安。</p><p>年轻的小林,遇到属于自己警察生涯的“那一起”了。</p><p></p><p>小林如此,看似玩世不恭的老冉,当然也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一起”。</p><p>1988年,有个粗心大意的父亲,把7岁的儿子交给看上去和蔼的邻居家老头,自个儿出门钓鱼。</p><p>谁料到这老头先把男孩捆起来揍了一顿,再喝下白酒,而后竟然鸡奸了男孩。最后将男孩的头按在煤炉子底下烤了半天。</p><p>皮肉滋滋作响,男孩惨叫连连,老头又傻又瞎的老婆始终在旁边织毛线,平静如常。</p><p>男孩的父亲回了家,敲隔壁房门,没人答应,他报警叫来了老冉——当时的小冉。</p><p>小冉踹开老头的门,硫磺味扑鼻而来,眼前的一幕让他终身难忘——煤炉上方飘散出略显黄色的气体,男孩尸体被两根鞋带吊在烟雾中。屋子里安静到诡异。</p><p>杀害男孩的老头自此消失无踪。</p><p>冉曦一直怀疑他可能跳河自杀了。</p><p>照着瞎眼老太的说法,男孩在临死前苦苦哀求,但老头对求饶置若罔闻,最后用光荣牌胶底鞋的鞋带吊死了男孩。</p><p>这一年,冉曦自己的儿子刚刚11岁。</p><p>从那时候开始,冉曦魔怔了,时不常沿着河道来回溜达,好几年都改不了这毛病。</p><p>“我就想问问那老头子,到底为什么?”</p><p>小冉变成老冉,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等到答案。</p><p>冉曦也在漫长的等待中变了。他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晌午从宿醉中起床,赶去和辖区内各单位吃饭,由江湖上的朋友买单。下午到单位来点个卯,睡一觉。晚上到朋友的歌厅再喝一顿,情绪不好干脆就睡在歌厅。</p><p>那一回,他在辖区内喝大了,晃晃悠悠来到新开的歌厅门口,随便找个房间钻进去睡了。这时歌厅还没开业,服务员以为是来闹事的,叫了一群看场子的东北人上楼,推门。</p><p>冉曦直接点出歌厅老板的名字,不慌不忙打了通电话。</p><p>不一会,全市第一辆民用9.7米的凯迪拉克停在歌厅楼下。冉曦给了这帮小流氓一人一个大耳刮子,随即扬长而去。</p><p>酒精成了老冉的营养来源。喝多了就开着蓝鸟回单位,偶尔也扶着墙回家。</p><p>他的儿子经常模仿他扶着墙,眯眼睛东倒西歪的动作给邻居看。</p><p>有天,老冉带家人和哥们儿吃饭,喝高了,嘴上没把门,讲了个小学老师大晚上蒙着面,撩女人裙子看的“逸事”。结果儿子第二天在学校有样学样,撩了数学老师的裙子,被班主任告到了单位。</p><p>面对儿子,他一个字也没说,拉上两箱水果到老师家赔礼道歉。</p><p>从此,他更是游离于家庭与工作以外,躲在那个充斥着酒精、醉眼朦胧的世界里。他大概害怕自己会把身上不好的东西传染给最亲近的人。</p><p>现在的老冉,似乎已经对胡同杀手“脱敏”了。</p><p>女孩刘珂被害个把月了,老冉睡醒就随便翻翻“四知”笔记本(知晓家庭、个人、前科、现实表现等情况),再随意抄下几个名字,端着茶缸子,骑自行车载林文科出门取证,一到下班时间马上喝酒去。</p><p>胡同走访了一条又一条,案卷查看了一遍又一遍,可俩人离案件核心似乎越来越远。</p><p></p><p>开了春,林文科终于在如海的卷宗里找到点亮光。</p><p>两年前,附近辖区破获了一起系列入室抢劫、强奸的案件。</p><p>嫌疑人孟晓星,39岁,下岗工人。打开卷宗,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公告,上面盖着公检法三院的大红章,此人名字上被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嫌疑人罪大恶极,民愤极大,四个多月就枪决了。</p><p>孟晓星的作案手段是通过报纸的手拉手栏目,找到那些对外合租,或出租平房的女子,用公共电话约好时间,再潜入对方家中,强奸、抢劫,在床上掐死对方。</p><p>短短6个多月,孟晓星一连作案8起。</p><p>失手的那一次,对方是个32岁,体格壮健的护士少妇。孟晓星掐了半天,直到对方两眼紧闭,大小便失禁。</p><p>臭味让他失去了奸尸的打算。他拿起毛巾擦了擦手,盖在对方脸上,转身走了,却没想到护士晕了一会就醒过来。</p><p>民警带着护士到电话亭旁边,蹲守半个多月。一天中午,护士捂着脸蹲到警车底下,一边哭一边说“就是他就是他”。</p><p>正在拨打公话,准备再次作案的孟晓星被当场抓获。</p><p>但吊诡的是,有一起93年的室外杀人案也算在了孟晓星头上:一个23岁的歌厅小姐下班后回家,被人当胸戳了一刀,拖到了胡同死角里,下体被切开——她随身的挎包完好无损。</p><p>这起案件的侵害手法和前七起完全不同。</p><p>小林很是疑惑。这起错案的事发地点,距离自己手头的刘珂案,直线路程不超过3公里,骑自行车十几分钟就能抵达,走路最多一个小时。</p><p>也就是说,刘珂案背后的真凶,与93年室外杀人案的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p><p>小林始终相信一句谚语:一件事儿,如果只发生一次,那不一定会出现第二次。但假如发生第二次,就一定会有第三次。</p><p>他拿着卷宗找到所长、政委,告诉他们,就在这片胡同里,一定潜藏着一个伺机而动的杀手。</p><p>大多数犯下多起命案的杀人犯,都可以归结于连环抢劫犯,或者连环强暴犯。杀人仅仅是一种灭证手段。</p><p>但这个杀手不一样,凶手不见得为外地人,也不一定有前科,甚至不是一个传统的杀人犯。</p><p>他不仅对女性下体有异乎寻常的兴趣,杀人似乎也是他的乐趣之一。为了满足变态的内心,他会不断杀人。</p><p>“他一定还会再出手。”</p><p>两位领导在会议室认真听完了小林的汇报,鼓励过后,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谁也不愿意相信,平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街坊里,有这种人存在。</p><p>那天晚上,苦苦翻阅卷宗,身心俱疲的小林带着手枪回到家。所谓的家,就是单身宿舍,一间屋,上下铺四张床。</p><p>各种现场与被害人的照片,骇人的尸体在他脑海里搅成一团。他迷迷糊糊睡着了。</p><p>午夜时分,他满身大汗的在上铺清醒过来,满嘴发苦,浑身僵硬。他感觉那个人就在屋里,不禁从枕头下拿出了手枪,捂在胸口,感受金属的坚硬冰冷。</p><p>很久,小林才彻底清醒。</p><p>他拿起手枪走到窗边,望向熟睡的城市、不设防的胡同。</p><p>他用手枪轻轻擦过玻璃。希望夜晚尽快结束。</p><p></p><p>整个胡同这片2000多户,6700多人,前科人员73个。</p><p>林文科查阅了失踪人口的卷宗。南城地区走失人口并不多,其中妇女和儿童更少,多数掺杂着私奔、和父母吵架,逃避家庭等等私事。</p><p>他挨家挨户找到失踪者的家属调查。</p><p>为了让对方加强配合,小林还有意无意散播出消息:“这些失踪的女孩很可能遇害了,只是尸体还没找到。”</p><p>当时小林还是小林,他没想到这样做,将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内掀起多大的波澜。</p><p>其实,恐怖,可以最大程度强化一个群体的想象力。</p><p>随后,当地住户中居然流传出这样一个阴谋论:为了配合拆迁工作尽快开展,黑社会故意弄死几个女孩,逼迫拆迁户离开,公安局包庇了凶手。</p><p>此时,正值本市老城区改造方案出台,涉及十万居民。案发地胡同区域也在其中。</p><p>谣言越传越广。</p><p>有些年轻人盼望搬出岌岌可危的大杂院,住进城市远郊的现代公寓,但有些人不愿被放逐,离开“接地气”的生活。</p><p>房地产商与拆迁户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而那个南城知名的流氓——小二黑,也竟然参与了拆迁。</p><p>老百姓把流氓看守大街和限时搬迁的公告联系在一起了。</p><p>1995年3月份的一天早上,冉曦和林文科来到街坊小梅的烧饼铺吃早饭。</p><p>店里只有四张桌子,但生意兴隆。</p><p>小梅指的是店里40岁上下美艳的老板娘,她记得住每个顾客的名字,也不吝惜自己的春光,和男客人谈笑风生。</p><p>老板叫刘浩,长了一张铁面,不苟言笑。</p><p>他们家有两个孩子,男孩刚11岁,女孩19岁,上中专。</p><p>据说因为刘浩管的太严,他女儿和邻校一个男孩私奔到深圳淘金去了。</p><p>当然,这是学校几个孩子的说法。小梅一直没放弃寻找女儿,经常缠住老冉问能不能把女儿从深圳逮回来。</p><p>冉曦总说:“天要下雨,女儿要嫁人,随她去吧。”那个年头这种事儿确实也多。</p><p>但这次,老板娘没搭理冉曦,反倒是老板刘浩热情地擦桌倒茶,填羊汤,一边还冲着面无表情的小梅使眼色。</p><p>小梅端来两个烧饼夹肉。老冉一口下去——满嘴是砂子和玻璃碴子。</p><p>还没等老冉发作,老板娘掐着腰,在满店的邻里面前,指着老冉鼻子先大骂了起来。她说自己女儿就是被老冉害死的。骂完一边抹眼泪,一边劝客人接着吃。</p><p>冉曦慢慢地坐下,挑出烧饼里的脏东西,一口一口吃饼,一口一口喝汤。在满屋人静静的注视当中掏出100元,塞到汤碗下。带着小林走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