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上林古法造纸业

亦然

-技艺雕琢时光之影--还原匠人最初模样-<br>-触念匠人精神之暖--寻找上林最美记忆- <p>  无论我们如何的扼腕叹息,许多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在时间的长河里被逐渐遗落,愈发稀少。当时代不断变迁,科技不断发达的时候,一些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则显得冗繁、陈旧、落后,不被时代所接受。而人们对于科技的热情和追捧,也使得不少民间传统工艺逐渐消失。上林的古法造纸业,也同样逃脱不掉消逝的命运。</p><p> 据《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记载:“韦龟之山自东南中悬,北向而对之,函盖独成,山水皆逆,真世外丹丘也。数十家倚山北麓,以造纸为业,栖舍累累,或高或下,层嵌石隙,望之已飘然欲仙。”由此可见,上林的古法造纸业在明朝时期已经盛行。上林造纸作坊大多分布于三里镇黄楚村,至20世纪80年代,黄楚村黄柱庄、云莫庄、柱子庄仍有大规模的造纸家庭作坊,而《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韦龟山下的韦归庄仅有一两家仍然在生产砂纸。约于1995年,上林古法造纸好像秋风落叶一般,一夜间就消失了。</p> <p>  故地重游,被徐霞客称之为“世外丹丘”的黄楚村风光依旧,山青青水绿绿,村舍四合,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赫然挺立,昔日如火如荼的造纸场景不复存在,随风翩飞的砂纸也无迹可寻了。</p><p> 几经找寻,于黄柱庄深处寻得一处遗弃抄纸槽,槽内已经是杂草丛生了。遮风雨用的瓦棚也是败破不堪。找寻不到一丝丝当年热火朝天的迹象。</p> <p>  外嫁返乡扫墓的黄奶奶双手比划着告诉笔者当年的热闹景象。末了,她还十分热情的带我去寻找造纸用的原材料——构树,本地壮话称为“砂叶”。构树在上林分布广泛,无论是在山岗还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甚至在县城的小区的花圃、墙根下都能找到它的身影。找到构树后,黄奶奶手持柴刀熟练的砍了下了几根枝条,并给我演示了一遍是如何巧妙的将构树皮完整的剥下来的。</p> <p>  关于古法造纸,村庄里40岁以上的村民还有着十分清晰的记忆,经由他们的双手制作出来的纸张不计其数,造纸的经历是他们前半生的全部记忆,这门传承数千年的手艺弥足珍贵。</p><p> 三里镇山多地也广,山上多构树,山下多泉涌,田间多溪流,这正是古法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p><p> 上林古法造纸工艺制作流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主要的工序包括取皮、晾晒、煮料、漂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72道工序。</p> <p>  首先采得构树后,要趁着新鲜将树皮剥下来,这样剥下来的树皮既平整又不容易断裂。构树皮只要白色部分,最外层的黑色外表皮是要去掉的,处理外表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生树皮上用刀削去,另一种是将树皮煮熟以后将外表皮剥离。</p> <p>  树皮要先进行晾晒约4-6日,晾晒的作用是使树皮内的木质纤维变得坚韧不易腐败。</p> <p>  晾晒后的干树皮要放到活水中浸泡8-10日。所谓活水即流动的水,比如溪水、泉涌,位于黄柱庄与云莫庄之间的水潭常年有泉水涌出,潭深水清,泉水能防止树皮在浸泡过程不会发臭腐烂,并且能将可溶性杂质带走。以上两个步骤就是《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p> <p>  为了能得到更高级的原材料,需要对树皮进行清洗和甄选。</p> <p>  接下来将浸泡变软的树皮与石灰水充分搅拌,石灰水的作用是将纤维之间的果胶、木素溶解,放到炉中蒸煮6-8天,这个过程就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煮徨足火”。</p> <p>  与石灰一起蒸煮过的树皮被再次放到河水中漂洗,利用河水的力量将多余的物质(石灰、果胶、木素溶解物等)冲走,漂洗次数越多余下的纤维就越白。经过这次漂洗后的树皮纤维称之为浆料,其色泽淡黄,颜色接近古书籍的颜色。如若对纸张颜色有更高的要求,则需要“晒白”,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浆料放在向阳处,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约达2~3个月的时间,直到颜色变白为止。</p> 接下来就是打料了,打料是人工造纸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上林的古法造纸技艺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摸索出不同于古书记载的打料方式,首先将漂洗或晒白好的浆料先用细棍鞭打至断裂、绵密,然后再用木锤捶打成泥膏状,这就是造纸用的纸浆。这一道工序称之为“舂臼”。<div>“打槽”即将捶打成泥膏状的纸浆倒如装满水的槽中,用一根长木棍反复搅拌,使木质纤维均匀的分布在水中成为绵密的絮状。<br></div> <p>  为了使造出来的纸张更具韧性不易撕破,聪明的上林人会在打槽时往水中加入一种“砂药”,这种“砂药”其实是一种植物浸泡,本地方言称之为“果高黏”,经过笔者的多方咨询得知很可能是岩杉(又称三尖杉)。也有使用仙人掌汁的。“果高黏”生长在大明山原始森林中,树形高大笔直,外表皮粗糙,木质具有粘性。造纸工匠通常从东春下水源和明亮上莫庄进入大明山寻找,可以找到非常好的药材。</p><p>“抄纸”是纸张的成型阶段。使用到的工具有抄纸架和帘子,抄纸架由木质框架和竹子外皮编制而成悬挂于抄纸槽上方,帘子对竹子的选用以及手工艺的要求则更高,竹子的韧性决定了帘子的使用寿命,而竹帘的疏密决定了纸张的平整度,因此编制竹帘这项绝活并非人人都有,不用规格的纸张使用不同规格的帘子。抄纸的方法主要是将上好帘的抄纸架插入纸浆中,匠人手持竹帘入水,要根据水流判断进入角度和捞起的速度,反复抄浪两至三次,倒出剩余的浆水即可起帘。抄纸技术要求非常高,全凭造纸匠人的经验,抄轻了纸薄,薄了纸张破洞不完整,抄重了纸厚,厚了纸张薄厚不平整。</p><p> 抄出的湿纸还要经过压纸、贴纸、晒纸、揭纸等工序,一张完整的砂纸才算完美面世。</p> <p>  三里生产的纸张主要销往大丰、宾阳、古逢、南宁等地。各地对纸张的要求各有不同,大丰、南宁对4寸书写用古籍白砂纸需求量大,宾阳则喜好厚度大韧性强的8寸纸张,6寸纸张多销往古逢。</p> <p>  “我年轻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在造纸。整个上林就只有我们黄楚这几个村庄懂得造纸的技术。”云莫庄莫彩元骄傲的说。可到了1995年前后,受工业造纸价格的冲击、大明山生态环境保护道路被封原料采集困难,村子里造纸的人纷纷踏上了广东打工的道路。村里的造纸声戛然而止。“白气蒸腾、纸张翩飞的情景再也不会有了,虽然徒步大明山找砂药十多个小时、一天抄纸4000张的苦不会再有,但是眼看着祖先留下的瑰宝在村里消失,十足心痛!”莫彩元神情黯然的说到。</p> <p>  经过千年的烟尘,黄楚村依然栖舍累累,群峰环绕,犹如一幅画,一首诗,一张历史的画卷,只是少了打槽抄纸的喧嚣,没了纸张晾晒后的芳香,只有那个石凿石槽还在述说着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