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教育(一)

安新一幼

<p>  朱永新老师在他的《中国新教育》中提到,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和行动论,而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则是状态论和潜力论以及个性论朱老师分析的有条有理,让我对新教育的理论基础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相信有了这些坚强的理论做基础,朱老师是想扎扎实实的做一件大事,做一件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发展的有益的事情。</p><p><br></p><p> 我最喜欢的还是"个性论"。朱老师希望"每个学校都办出特色,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个性,都拥有自己的特长,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之所以对这句话感触很深,是因为初到幼儿园,感觉自己无所适从,因为没有专业,所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每天就是上班、下班,日子过的琐碎又平常。那时我常想:"这样的工作,人人都可以干呢。"一方面这样想,另一方面又对弹琴、跳舞之类的不感兴趣,所以过得相当无趣。</p> <p>  直到图画书室建立起来,阅读在幼儿园开展起来,我才真正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对这些书如此着迷,暗自庆幸,我终于可以为大家做点什么了,同时也真正为自己找到了每天快乐的源泉。我读图画书,读相关的图画书理论书籍。从《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开始,我读了,我读了一系列的书籍:《幸福的种子》、《我的图画书论》、《阅读里的生命教育》、《绘本之力》、《朗读手册》、《阅读儿童文学》等等一系列。</p><p><br></p><p> 回头看看,正是这些书,启迪了我对图画书的兴趣,让我重新拿起笔,记下我和儿子阅读的故事,并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觉得,这十几年是我最快乐的日子,我把好书推荐给大家,让大家也从阅读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亲子共读成为一种常态。</p> <p>  在这里,感谢帮我找到了自我的这个团队,让我每天活在幸福的状态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做得更好。</p><p> 不止我,对于小猪这十几年的阅读也慢慢看到了成果。开始的阅读是无目的的,只是找不到更好的交流方式。我们两个每天呆在家里(产假期间),他还那么小,而我也愿意看书,那就读给他听吧。这样坚持下来,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以至于一年级考试时,他不用听老师念出题目,就已经写完了。那时我第一次由衷的感到,那么多的书,真的没有白读啊!</p> <p>  当然,在学前六年的阅读中,我也不是一味地把我喜欢的书硬塞给他,而是着眼于他的兴趣。发现他喜欢车就买《巴士到站了》、《开车出发系列》、《轱辘轱辘转》等等。当然,在合适的时候推荐合适的书,也是技巧。到该刷牙的时候,将《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给他,让他知道不刷牙有多可怕。带他坐地铁,就讲《地铁开工了》,让他了解地铁是如何建成并运行的。发现他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这样就慢慢的拓展了他的阅读空间。</p><p>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展。"朱老师这句话真是我从内心深深认可,并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实实在在践行的。</p><p> 让我们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成为快乐的自己!</p>

图画书

阅读

个性

老师

教育

自己

兴趣

怕怕

论朱

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