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时光

小桔灯

<p>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p><p> 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br></p>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提倡让孩子多读书,我们更要多读书,读好书,把每天当做读书日。<br>  因受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更让我享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读书时光。三月份,我读了十三本书,如下: <p>读书心得:</p><p>  《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是关于时间管理的超级畅销书。作者是美国的博恩·崔西。这本书写道:想要成为高效的成功人士,本书给出的时间管理的理论、法则、方法简单实用、全面系统,如果能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习惯和规律,将能帮助到每个职场人实现更为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一只青蛙,吃掉那只青蛙是你克服拖延最有效的方法。拖延是时间杀手,崔西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帮我们找到吃青蛙的乐趣。吃掉那只青蛙其实就是每天先完成最重要、最困难、最有创造性的事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每天充满力量。疫情期间也正是读书充电的好时机,每天我拿出三个四个小时时间用于读书思考,生活变得简单快乐!这本书悄悄改变了我!</p> <p>读书心得:</p><p>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作者是有名的教育专家李希贵。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本书地营养。</p><p>这本书让我与李希贵校长一同前往美国开始为期三十六天的教学之旅。首站到达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常春藤联合会”成员之一。学术成绩享誉全球,曾产生过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70多位诺贝尔得主和10位国家工程学院院士,哥大还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泰斗。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也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哇!不读这本书,我这辈子都无法走进哥伦比亚大学。三十六天的美国之旅的目的不在于旅行,而是李希贵校长作为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中美中小学常态课堂下“关键教学”的研究。这本书打开了我的眼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李希贵校长的思考值得我思考。</p><p> 美国教育学者奎根特别注意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质量,“公开行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重要。我第一次知道了“公开行动”这个教学现象。所谓“公开行动”,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说、写或者其他动手的学习活动,放在同伴或者班级的视野下进行,它比学生私下独立的学习效果不同。置于同伴的监督之下,自然就有双倍的责任。“公开行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可以让教师十分清楚地了解学生们到底在交流什么,他们地思维水平到底是深是浅,可以帮助教师把脉诊断、对症下药。“公开行动”也引起我的教学反思,在课堂上我应该多给孩子“公开行动”的机会。在课下,我还可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创造“公开行动”的机会。</p><p> 在中国,一听“专家”这个称呼就觉得高不可攀,而在美国的学校,教师即专家。在哥大教育学院的学校宣传资料上,也处处洋溢着“小人物”的尊重。在哥大,把教师当作专家的意识早已渗透到教育学院的每一个细胞中。读了这本书,点燃了我也要成为专家的梦想。</p><p> 这本书在写作课的教学上给了我一些启发。在李希贵校长参与的一节写作课上,老师把全班17名学生分为两组,每两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收到老师分发的一个小袋子,每个小袋子里是16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上写有1个单词,如人名、数学、书、朋友等单词。同学们开始用这些单词组织句子,句子越连越长,于是连缀成篇。还有的小组互相竞赛,把各自袋子里的词语抽出来,要对方以最快的速度连成一个句子,借此检查对方组织句子的速度。口头连缀基本没有问题了,教师又要学生把刚才口头练习的结果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我觉得这是个新的探索,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变为自己的教学方法。</p><p> 不管是美国的老师,还是中国的老师,教育有一条不变的规律那就是要一颗热爱的心,要学会欣赏孩子、赞美孩子。李希贵校长还总结了表扬孩子的101种方法,真是雪中送炭啊,平时我表扬孩子的时候,总是一句“你很棒!”而这101种方法让我以后表扬孩子不重样了!孩子得到了极大的鼓励,学习的热情肯定高涨起来。</p><p> 这本书向我传达了一个观点: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不断地犯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要真正掌握一样知识或一种技能,就必须犯一点错误。回想我的课堂,我听到孩子回答正确就喜笑颜开,答错了就眉头紧锁,总是希望孩子们都是对的声音。看来以后我要对那些出错的学生说声感谢,当我们接受孩子犯错,孩子们就不怕出错,因此课堂上的气氛就不会如此紧张,孩子们也不会怕出错而不敢回答问题。当老师能够正确看待错误时,孩子就能正确对待错误了。</p><p> 我对职业生涯有了深度思考,我在社会上没有经过摸爬滚打、历经挫折就找到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情,我是幸运的。这一生致力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有很幸福知足的体验。正因如此,我应该让我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各种人生体验,在丰富的体验中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明确自己的未来人生。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早早的应该为他们将来的选择搭桥铺路,让他们为自己一生的幸福做准备。而我们濮阳县的孩子就是缺少社会活动,如何改变,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p><p> 有一篇《阅读不等于看书》向我介绍了美国老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方法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每次阅读课之前,教师首先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进行分类挑选,这个过程是确保阅读成功的前提。当孩子开始阅读的时候,教师不能坐视旁观,必须通过探究来引导阅读。特别要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询问、指导、解答、鼓励等方式,走进孩子们的阅读世界。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讲故事,介绍一下故事的背景、人物等,这样就自然激发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还要明确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读到某一章。这篇文章还附上教师的设计,我万分欣喜,以后再也不愁上阅读课了。</p><p> 一边读一边思考,读到有感触的句子就拿笔画一画,有感触的文字就抄下来,不知不觉读完了这本书。羡慕李希贵校长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访问学习,我心里默默地想:我可以吗?</p> <div>读书心得:</div>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作者是闫学,虽不像于永正、李希贵、窦桂梅那样有名气,但是我觉得哪怕从书里学到一点对我有帮助的,这本书就存在价值。买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里有苏霍姆林斯基,之前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真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而这本书是作者在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之后的一些提炼和总结。<br> 作者在《爱学生是一种才能》中写道:“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想起奶奶说我小的时候,不到三岁就背着书包去村里的小学上课,校长嫌我太小,不收我。三岁多我就开始模仿老师,教邻居家的几个小孩,我的“学生”还不少哩!他们坐在小板凳上,我站在前面,面对他们。背后是面墙,也就是教室的“黑板”。我教他们识字(我很想知道我三岁多能教孩子什么字),五岁时我上小学,从学校偷粉笔拿回家,在地上写字。那时候,我太想当一名老师了。记得我稍稍大一点,还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教案,自导自演。当我毕业后,我如愿以偿的成了一名语文老师。2013年9月底,我以一名特岗老师的身份,站在了习城乡第二中学的讲台上。第一次感觉到那个讲台就是自己通过多年的努力赢来的一块儿天地。站在讲台上,我有一种归属感,激动的湿润了双眼。我不止一次的发自内心的呼喊:我就是为了教师而生的!当我读到这句话,如此的熟悉又陌生。当仔细想来“为教师而生”和“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很大区别的。苏霍姆林斯基站的角度更高,而我的思想太狭隘。我只是将教师当成了一种职业,我喜欢当老师的感觉。但是为了爱孩子而生,是真正的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没有对孩子的爱,任何教育方法、教学策略,都成为空谈。我回想从教九年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我不敢说我爱每一位孩子。只是我爱大部分孩子,而其中有一些调皮的令所有老师都讨厌的孩子,我也一样感到讨厌。我为了不让调皮的孩子影响班里那些爱学习的孩子,我劝他们退学,学一门技术。虽然,学技术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从我的思想层次方面,我就没有做到爱孩子。不爱学生就不可能了解学生,每个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世界,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深刻地烙刻着另一个世界的痕迹。孩子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天赋秉性不同,兴趣习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这些无法回避的差别使得每个孩子的世界也变得千姿百态。常态下,老师总是会喜欢那些爱学习、懂事的孩子,而对一些不讲卫生、不爱学习、爱惹是生非的孩子心生厌倦。可是,经过深刻的反思,其实更需要帮助、需要爱的正是这些孩子。他们在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老师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很可能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br> 以后,我要以”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工作信条,去用心爱每一位孩子!唯有爱,才是能让教育之花生机勃勃的开放!<br> “为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个空头口号,也不能盲目的去爱。作为一名老师,更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一句爱孩子,就不敢批评管教孩子。我认为爱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孩子。<br> 做了几年初中班主任再转向做小学的班主任,明显的感觉对于这帮天真无邪的孩子,让我无从下手。做初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擅长做管理工作,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到现在对于十五班那帮孩子还是思念难忘。而当我面对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时,我说话的语气都变了,看着他们纯净的眼眸,我卸下了在初中一脸严肃的面具,多了几份和善。当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的这半年时间里,我也实行过一系列的班级管理条例,但是总感觉理不清头绪,对于孩子一些不良行为,我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消除。甚至对于跟孩子谈话,我都不知如何打开他们的心门。 <div>读书心得:</div> 《读懂小学生》这本书是郭丽萍、伊琳娜、于振华共著的。郭丽萍老师是首都师范法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她在书中介绍了她带班的策略。我仿佛跟随郭老师到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走进她的班级,学习她的管理经验。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也是让我感到头疼、难解决的问题,没想到郭老师如此有智慧,将每个问题处理的如此妥当。我一边读,一边想我可以借鉴哪些方法呢?读到35页,我的眼泪差点流出来。虽然和郭老师素未相识,但是我们有一样的情怀,他们的班名是“向日葵班”,我的班级叫“向阳班”,我们的班徽都是出奇的相似。我们的教育愿望是一致的,这是一种不谋而合,但是我还有许多做的不好的地方。郭老师给我指明了路,我要坚定地走下去。郭老师总结的每一篇都是精髓,每一种方法都是法宝,让我感觉到只要利用好这本书,我也能成为出色的老师,我的学生也能变为优秀的学生。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总结这本书,吸取书中精华。<br> 郭老师在最后一章中分享了自我践行之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才有奇迹。”是对我的勉励。书中她讲述了自己从延庆县的山区学校黑汉岭小学,一步步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小的艰辛历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她的勤勉和努力。 <p>四月份我读了十二本书,如下:</p><p><br></p> <p>我的读书笔记:</p> <p> 读累了,写累了,就看看绘本。</p> <p> 清晨,与书做伴;夜晚,把书当枕。勤能补拙,书能治愚。余自幼又拙又愚,只能勤奋当自勉,读书当自强。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剪一段读书时光,留下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