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亲子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亲子关系理论的生活原型主要来自于董进宇博士与父母的关系。</span>董博士的母亲是个有爱的人,他对爱的感受主要来自于母亲;父亲是个没文化却有智慧的人,在那个年代算是个有教养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与人讲理,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让人把话说完”。</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教育孩子的背景。</span>德国的老牧师卡尔威特根据自己把儿子教育成神童的经验写了<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卡尔威特的教育》</span>,主要强调的是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小卡尔威特也写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童年快乐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美国斯特娜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自然教育》</span>,主要讲她如何应用老卡尔威特理论的实践把女儿培养成神童。英国哲学家洛克早期的成名作<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庭学校》</span>,主要强调的是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人格熏陶作用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法国思想家卢梭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爱弥儿》</span>重点强调的是大自然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庆一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神童作坊》</span>主要强调对孩子早期音乐智力开发的方法及重要性。美国哲学家杜威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天才儿童的思维培养》</span>主要强调对孩子纠理精神的早期开发(要具备理性思维纠理精神非常重要)。</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人际关系的背景。</span>戴尔.卡耐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性的弱点》</span>的核心理论是每个人都爱听赞美的话,他把这称为人性的弱点。美国一位女量子学家通过量子物理学的理论谈人际关系,她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我们都是以别人的行为为基准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反过来我们的行为又决定了别人的行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因果循环,互相干扰、交互影响。美国作家斯科特.派克是个精神病学家,他在<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少有人走的路》</span>中论述了人与人互动的模式、以及与环境互动的模式都是从童年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平移过来的。</p><p>每个作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培养孩子的某一个特质对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的因素都不一样,那么,在影响孩子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才是最核心的呢?答案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系</span>,这<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教育孩子一个最大的根本性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核心因素。</span></p> <p>二、深入解读亲子关系。</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类关系的解读。</span>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通常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上的关系是指与某个人有利益交换关系或者情感交换关系,它是一个不定义概念,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而这里所讲的关系是超越通常意义的,超越利益、情感等具体内容,从更抽象的层面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四个印象。</span>关系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这个层面上所说的关系是限定在两个人之间的四个印象的固定。假设有两个人,一个是A,一个是B,两个人相识后,在A的心中形成了一个对B的印象,反过来,在B的心中也形成一个对A的印象,两个人交往一段时间后,这两个印象慢慢固定下来;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个人的相互了解,在A的心中知道了B怎么看自己,反过来,在B的心中也知道了A怎么看自己。人和人交往是互动回应模式,交互影响,也就是说A按照自己对B的印象以及B对自己的印象这样的认知来对待B,反过来,B也根据自己对A的印象以及自己在A心中的印象这个认知来对待A,双方的交往模式就固定了。这<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个印象一旦在两个人之间固定,双方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尺度就固定,而对此双方完全不自知,完全被这种关系控制,这是一种非常强大而真实的力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于亲子关系。</span>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先调正亲子关系。<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亲子关系的浅层理解:</span>如果是良性的亲子关系,家长教育孩子的动作才见效,如果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关系本身就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听家长的,更谈不上按家长说的做。<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对亲子关系的深层理解:</span>关系是一种重大的制约力量。良性的亲子关系会自动把孩子推向正面,负面的亲子关系会自动打压孩子,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就压迫着孩子,想变好是断然不可能的。这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关系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的、真实的控制力量,它控制着孩子的行为。只有抓住了关系这个根,调正亲子关系,家长才有可能施加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否则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无用功,对孩子还会有恶性伤害。</span></p> <p>三、如何调正亲子关系?</p><p>调正亲子关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世界上最难的事是改变在别人心目中的负面印象,<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调正亲子关系的难点在于家长怎么才能改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负面印象?</span>家长必须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如果没有能力把亲子关系调正,所有的教育努力根本不会见效。</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要调正亲子关系,家长必须改变。</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一、</span>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中,<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长在道德、经济、身份、智力、年龄等方面都处于优势,而孩子处于劣势</span>,如果让孩子改变,家长不改变,是断然没有办法调正亲子关系的,这是从实践经验中得出的结论;<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二、孩子是未成年人</span>。所谓未成年人,即他对自己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无法明确地认知,因为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够,所以让孩子先改变不可能。<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必须先改变,然后才有可能慢慢地调正亲子关系。</span></p><p>孩子是人,人是具有神性的生物,虽然孩子说不明白,但家长是不是真的改变,孩子看的一清二楚,所以家长必须要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改变:<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观念层面的改变。</span>中国的层级化社会流传了2000多年,家长上位,孩子下位,居高临下教育孩子,这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惯性,如今已是平权社会,所以家长必须从观念层面做出改变。家长和孩子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长必须尊重孩子,有事平等协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不能打骂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的空间</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情感层面的改变。家长和孩子之间必须有爱的流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只有把爱的温情表达出来,才能敲开孩子尘封的心门,才能够把关系慢慢恢复过来</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行为层面的改变。家长必须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真正有效地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span>,这样孩子慢慢才能形成对家长的正面印象,一旦<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孩子与家长之间四个正面印象重新建立起来,并固定下来,良性的亲子关系才能宣告形成,这是在真实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的关系状态,在这个前提下,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影响才会见效。</span></p> <p class="ql-block">PS:文字内容摘录整理于博瑞智线上专业课第一季董进宇博士《调正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