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

<p>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日期为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5月6日。 </p> <p><b style="font-size: 20px;">节气起源</b></p><p>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一词寓意告别春天,夏天的开始。</p> <p>“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气候特点</b></p><p>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p><p>实际上,“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p><p><br></p> <p>  <b style="font-size: 20px;">立夏三候</b></p><p> 《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p><p>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p> <p><b style="font-size: 20px;">节气习俗</b></p><p><b style="font-size: 20px;">迎夏仪式</b></p><p>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p><p>江浙一带,人们因大好的春光明媚过去了,未免有惜春的伤感,故备酒食为欢,好像送人远去,名为饯春。</p> <p><b style="font-size: 20px;">尝新活动</b></p><p>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p> <p>青梅</p> <p>小麦</p> <p><b style="font-size: 20px;">斗蛋游戏</b></p><p>立夏中午,小孩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立夏“称人”</b></p><p>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p> <p>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吃“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立夏养生</b></p><p>立夏以后,天气转热,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p> <p><b style="font-size: 20px;">稀食能消暑养胃</b></p><p>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p><p>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春夏养阳”重在养心</b></p><p>夏季的营养消耗较大,而天气炎热又影响人的食欲,除注意饮食清洁和清淡为主外,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p><p>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p><p>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p><p>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p><p>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