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邸小学】向“假学习”说“不”

刘美宏゛

<h3>  今天我们相邸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再次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网络直播课程——《向“假学习”说“不”》,张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速览,学情评估;教学建议,学习规划;要点回顾,反思批判。</h3> <h3>  首先,从教材速览来分析,张老师选择了人教版、北大师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克与千克》是如何编排的,北师大版教材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它把认识千克和认识克放在同一课时里面去解决的。在人教版教材中先认识克后认识千克,并且把克与千克放在两个课时里面去解决。在苏教版教材中,第一课时是认识千克,第二课时是认识克。对于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编排逻辑,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教无定法。</h3> <h3>  虚假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h3> <h3>  第一,假的经验,知道不等于理解,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相关的信息,但是知道了就代表学生已经理解了?已经掌握了吗?通过老师做的几个检测发现,对于一些相对来说偏事实或者偏客观的知识,学生都能给出一些非常棒的选择和判断,但是涉及到考察学生对千克或克的一些量感时,学生对千克和克不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甄别学生的假经验。</h3> <h3>  第二,假的活动,在课堂中学生动手量了、用手掂了、去比较了、经历这样的活动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经验?张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建议,我们的课堂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结构、有体验、有反馈,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好活动,不是所有的经历都等同于经验,有目标、有结构、有体验、有反馈的的活动才有可能突破学习目标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h3> <h3>  第三,假学习,课堂中的素材有限、机会有限、时间有限、效能有限,学生一节课接触的商品有限,每个小组所呈现的物品就那么几件,可能学生就能触摸一次,一堂课40分钟,体验的时间可能就只有几十分钟,所以一堂课下来学生有深度的体验非常少。</h3>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该怎么办呢?在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可以先去超市体验一下,去超市称一千克鸡蛋,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大约有几个?在爸爸妈妈陪同之下,通过逛菜场,通过细致的活动充分的去体验。</span></h3> <h3>  第四,假评价,考试的时候,学生在试卷上写下正确的答案,真的意味着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一千克吗?会运用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了吗?对于量感的测评不应该只限于纸质测试,可以让学生装一千克水果等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这样的测试才能够让我们发现学生到底处在怎样的一个层次上。</h3> <h3>  第五,假教学,掌握不等于素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需要千克?让学生获得度量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需要借助单位定量的去刻画某一个物体。讲度量物体的质量只有千克行吗?通过之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学生很快会明白度量单位只有千克是不够的,它需要有一个序列。</h3> <h3>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获得经验。关于度量单位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位上,我们需要站在一个度量的视角,更宏大的结构上去把握具体内容,数学的本质是拥有一个整体和全局的认识。</h3>

学生

千克

认识

教材

学习

课时

体验

单位

活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