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京剧万岁!

梅子姐姐

<p>  虽然看了50多年京剧,我始终是票友之友。</p><p> 前些天,翁老偶虹在《戏曲电影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艺如其人的尚小云》(翁偶虹:艺如其人的尚小云),说尚先生的唱,“仿佛有一股热流,横贯舞台上下”,这就是“他那热情的性格,寄之于艺,感染了观众”。讲得真叫绝了!最近,布莱希特挺时兴,有人说他的主张和我国的戏曲艺术有相通之处,叫做“间离效果”。这可真难解释。是不是可以说演员和观众都需要一种“冷处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尚小云、尚长春之《汾河湾》</p> <p>  这有它的道理,世界万事,包括艺术,没有点冷处理是不行的。但是,我认为“热处理”更为重要。尤其是一个演员,没有热,那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何打动观众。回忆当年听尚小云先生的戏,真是感到台上台下有思想、感情和品质。我们要向尚先生的“热流”精神学习</p><p> 我有一家好友,艺名芙蓉草,大号赵桐珊,江湖人称“二爷”。他是个好演员,更是个好配角,给“四大名旦”都配过戏,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真是百花丛中芙蓉草。没有草的映衬,也就显不出花来。</p><p> 他跟我说过,有一回他在台上正唱得来劲,忽听得上场门台帘后头有人喊好,原来是尚小云扮上了戏,掩着台帘看赵桐珊,忍不住在后台叫起了好。当然这下芙蓉草来劲了。大家都知道,那时候角儿和配角的关系,配角可不敢抢主角儿的戏。尚小云惺惺惜惺惺带头给同台伙伴叫好,这种精神,我们也要学习。</p><p> 对尚小云我有点形象记忆:便装黑绸褂,挽着白袖口,人已入中年,却仍风采翩翩。这形象倒不是出现在台下,而是在台上是为科班的孩子们“把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舞台监督。尚先生可真是个好“监督”。荣春社的师兄弟们都知道,他有多么严格,全神贯注,学生们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他都不放过。</p><p> 我们今天,年老的应该为年轻的“把场”,年轻的应该争取年老的“把场”,目的无非是严格以求,提高艺术。去年夏天我应邀去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讲学,我讲到京剧看起来有点衰落之迹,但是根底深厚,艺术生命是长的,不会死的。</p><p> 我们正中为洋用,讲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位美国女学生举起手来,她正坐在我的女儿旁边。我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做社会学的研究生,也来听听老头说点什么。</p><p> 那位美国女学生指着我女儿对我说:“你女儿告诉我,她就根本不看京剧,京剧要灭亡的。”这下子,我们父女二人在异国他乡的哥伦比亚大学讲坛上展开了“一家”争鸣,当然,她“唱”不过我。倒不是我有什么真本事,而是我掌握了“真经”。我告诉外国同学、同行们,中国的戏曲艺术,在党的领导下,掌握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这八字方针,所以,我们的京剧艺术一定不会衰亡,我们一定能继承前辈们的艺术传统,并发扬光大。因此,我要说:“京剧万岁!”</p><p> 原标题:《黄宗江:京剧艺术的生命》 摘自《戏曲电影报》1984年第4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