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延 安

凤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9年11月中旬,我和单位的同事一行11人,经河北、河南,到达陕西西安,然后从西安去延安。当时,西安到延安的高速公路尚未完工,我们开车走省道,途经黄陵、洛川到达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去延安呢?很多年以来,延安在我的心目中是那么神奇,那么神圣,那么令万人景仰,那么让我心驰神往。在我的心中,她是正义之所在,她是真理与光明的化身,她是沧海横流时的中流砥柱,她是茫茫雾海中的指路明灯,她是无数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再生之地。1935年10月,历经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艰难险阻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从江西出发时的8万多人,此时已不足8千人。这是一支经历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疲惫之师,衣衫褴褛,粮弹两缺。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后亦不足3万人。手中掌握着全国政权的蒋委员长踌躇满志,声称要“毕其功于一役”,在三个月内剿灭红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以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活了一盘死棋。而后,建立敌后根据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到1945年抗战胜利,共产党已经有了120万正规军,260万民兵,1亿人的解放区。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不再是1935年那支疲惫之师,更不是1927年手无寸铁面对蒋介石屠刀的幼稚之师。依靠中共七大确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短短三年便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延安这个立脚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再生之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龙兴之地。所以我说,一定要到延安去看看,感受延安精神,汲取我们的政治营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手抓黄土我不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紧紧儿贴在心窝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回回梦里回延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双手搂定宝塔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声万声呼唤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延安就在这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飘飘把手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羊肚手巾红腰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人们迎过延河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头扑在亲人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别十年又回家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树梢树枝树根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山亲水有亲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米饭养活我长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手把手儿教会了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革命的道路千万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南海北想着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米酒油馍木炭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团围定炕上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窑里围得不透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人见了亲人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头发添了几根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江大河起浪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年来革命大发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头顶着蓝天大明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延安城照在我心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条条街道宽又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座座楼房披彩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盏盏电灯亮又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排排绿树迎春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母亲延安换新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革命万里起浪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宝塔山下留脚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枣园的灯光照人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延河滚滚喊“前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身长翅膀吧脚生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回延安看母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6年3月9日, 延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中共中央驻扎延安,宝塔山成为延安标志性建筑和革命圣地的象征;宝塔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如诗人贺敬之笔下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诗歌,一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仿佛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荡气回肠的歌曲《延安颂》,激励无数华夏儿女投身于抗战前沿。当代歌曲中,刘秉义演唱的《回延安》,李双江演唱的《战士歌唱毛主席》,深受群众欢迎,几十年来传唱不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宝塔山还流传着“黄金锁骨菩萨”扑朔迷离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高僧路过延安,在一淫妇的墓前驻足,并焚香礼拜,号啕大哭。人们非常诧异这位僧人的举动,当僧人说出原委时,全都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没办法,只好掘开墓葬以证明他的言论,果然这位高僧所言即是,墓中遗骨竟然皆如锁状。原来这名女子就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生前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高僧说破,人们建塔为念。这就是宝塔山的来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同行的诸位同事在宝塔山上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延安颂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谭小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逶迤延河水,巍巍宝塔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色朝圣地,历史出奇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仰看凤凰阁,俯视古山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紫气东南来,高路入云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万五千里,辗转到吴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族先锋队,兹此转危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领袖展雄才,诗人迈豪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州谁做主,救星出韶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峥嵘岁月远,见物思人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守业不忘祖,常念开国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红旗不褪色,理想信念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执政民为本,做官不腐贪。</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改革加开放,长治求久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华复兴日,再上宝塔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辰安、玉贺在延河畔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的宝塔山上,每天游人如织,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游览。可是人们在山上或登顶眺望,或撞钟以示虔诚,与宝塔合影之后便草草离开,很少有人驻足宝塔山北侧的摩崖石刻。别看这仅有200多米的摩崖石刻,它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不畏外来入侵,顽强斗争的精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组石刻中,最显著、最有名的要算“嘉岭山”这方刻石了。这三个苍劲有力的隶书大字是由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手书,后人斫于石崖。“嘉岭山”这三个耀眼的大字也成了范仲淹镇守延安最好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极其残酷的战争,范仲淹始终表现出乐观与机智。他心怀国家,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看到一个个将士从他的眼前倒下,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是无比的痛心。奋笔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渔家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首词中,范仲淹不仅描写了西北边关的荒凉和战争残酷,而且将自己血战到底的决心、对国家的忠诚,对亲人的思念一览无余地记录下来,真可谓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豪迈情怀与乐观情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范仲淹镇守边关,抵御外敌入侵的故事只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不能记忘却,忘却就意味着背叛。反之,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读懂范仲淹《渔家傲》的精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难得一见的国民党总裁蒋公的题字,能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还有“一韩一范,泰山北斗”。一韩即韩琦,一范即范仲淹。它说的是范仲淹与韩琦并肩作战的故事。当时,范仲淹与韩琦既是知己的朋友,又是坚定的政治盟友,在韩琦上任陕西安抚使之后,力荐范仲淹,而范仲淹也不辜负韩琦的信任,逐步施展其军事才华,以致于朝廷对他是言听计从。延州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此所以“一韩一范,泰山北斗”碑的来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另外一方也特别引人注目,就是“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句话出自西夏人所言,它讲述的是范仲淹英勇善战的故事。我记得上小学时曾读过陈昌奉(原来毛主席的警卫员、时任江西省军区司令员)写的《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讲述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历程,现在才明白,“胸中自有雄兵百万”的出处就是“胸中自有数万甲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文学家、政治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宝塔山摩崖石刻还有“先忧后乐,出将入相”碑说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重岗叠翠”碑、“云生幽处”碑,都是描写宝塔山雄伟的姿态和秀丽风景的记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宝塔山 是延安的象征,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山上有摘星楼、嘉岭书院、烽火台、范公井、摩崖石刻群等景点。也是延安森林公园所在地。延安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抗大的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抗战爆发后,抗大办学达到了高峰期,仅抗大第三期就培养了1000多名学员,第四期培养了3000多名学员,抗大举办的八期学员班和12个分校共为抗战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指挥官和政工干部。在1955年被共和国授予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59名少将中,就有7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47名中将和129名少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大校旗,长196厘米,宽130厘米,旗底为红色,右侧是一个白色的旗杆套。旗面右上方有一个图形标志:在一个由白色线条组成的五角星上面,叠压着一个八路军战士背枪骑马奔驰的黑色图案。其上方是呈弧形的抗大校风“团结、紧张、活泼、严肃”八个字。旗帜中部向左是用仿宋体写的“抗大”两个白色大字。旗帜中下部有三条横贯旗帜的白色波浪纹。整个旗帜的设计体现了抗大为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战的精神。抗大校旗随着抗大的成立而诞生,又伴随抗大的发展而不断地指引师生们前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创作背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词:凯丰 作曲:吕骥 吕骥于1937年为抗大写的这首校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又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它形象地表现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随着抗大毕业生的足迹,这首歌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并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人传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学们,努力学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学们,积极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延安抗大学习过的干部像种子一样在各地生根发芽。1937年8月,红军改编时只有4.6万多人,到了1945年8月,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没有抗大培养的大批干部,就没有后来革命力量的发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建成,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大会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老延大合并时的八所院校之一,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穆青、贺敬之、冯牧、李焕之、郑律成、刘炽、莫耶、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时乐蒙、于蓝等文学家、艺术家均为鲁艺学员。鲁艺还创作了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家坪革命旧址在市西北延河北岸王家坪村。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驻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曾在此居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隔延河与城相望,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党 中央进驻延安后,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在这里领导解放区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并为战胜其“重点进攻”作了充分的准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和长印在王家坪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中共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历史性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召开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在毛主席旧居院外的小石桌旁,毛主席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凉山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隔河与凤凰山、宝塔山三足鼎立,遥遥相望。清凉山历来被称为延安第一名胜,历代名人咏诗、词甚多,赞颂为清凉胜境。大文学家、政治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写《清凉漫兴》四首,赞其为“凿山成石宇,馋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毅诗《七大影集》: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凉山又是新中国的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中央出版发行部、中央印刷石、新华书店所在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北1公里处的王家坪。占地面积约7公顷,展出面积5500平方米。始建于1950年7月,是中国最早成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管理革命遗址100多处,收藏、保护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13年期间3万余件(幅)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和资料。1996年9月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前动工建设毛泽东塑像广场,面积2.7万平方米,广场中央塑毛泽东铜像,高8.15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那一件件简朴的甚至简陋的珍贵历史遗物,仿佛无声的历史,向人们倾诉着它们曾经经历过的峥嵘岁月。吃的是小米,用的是步枪,昏黄的油灯下依稀可见他们伏案工作的辛劳场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琨增坐啸,王粲斗销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双双翔乳燕,两两睡驯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折翠赠归客,濯清招隐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宴回银烛夜,吟度玉关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福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 》 宋代 范仲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枣园,一处风景秀丽的果园。园内果树密密匝匝,环境幽雅宁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曾分别居住在依山修建的上下两排窑洞里。在枣园,有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讲话台,有为大生产运动而兴修的长15公里的“幸福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张毛主席转战陕北的照片。老人家转战陕北,锁定天下。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在陕北转战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华里,驻留38个村庄。以300余人的“昆仑纵队”牵着刘戡的8万余人团团转,拖垮胡宗南的20万精兵,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毛主席转战陕北,运筹帷幄于山峁沟壑之间,决胜千里于江河湖海之外,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达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和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的转折点,那么转战陕北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和jq在转战陕北时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卷江山七十年,沉思往事若云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诸公已入青松畔,吾辈无生壮士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忍疮痍收满目,敢将家国负双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今俯首英魂在,走马延川快著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七律•忆延安之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和玉贺在洛川会议旧址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拍摄于乾县黄土高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门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到西安来,特意选择住在四医大招待所,这样就方便到四医大看望我少年时的伙伴、好朋友李希明大哥。我们两个人的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是好朋友,好哥们,所以说我们是世交。希明大哥是我少年时代的至交,尤其是在文革后期,我们几乎是天天在一起。当时他在天津滑翔学校上学,也停课在家。我还记得当时他教我如何用石膏粉制作毛主席挂像。我们一起下棋,一起打球,一起读书。后来他去了济南军区空军航校学习飞行。再后来,他因为身体原因停飞,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上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联系不断。他每次回汉沽,都来看望我父母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临别前与希明大哥在四医大门前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希明大哥、辰安、玉贺在四医大门前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光阴荏苒,转眼间距上次到延安已经21年过去了。正义曾几次和我说想去西安看看希明大哥、大军嫂子,今年初我和正义曾筹划,计划利用孩子们暑假期间,我们俩不用看孩子,去西安,并去延安一趟,看望希明大哥、大军嫂子,到西安观碑林,品德发长的饺子宴,到延安重访革命圣地。看今年的疫情情况,恐怕哪也不能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祈望疫情早日过去, 期待我们的西安、延安之行能早日实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