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p><p><br></p><p>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p> <p> 家风家训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坚持,坚强,老实等品质与精神,而“孝”也在其中,有句话说得好“百事孝为先”孝顺是对长辈的尊重,也是一种教养!</p> <p> 孝顺并不是让长辈有多好的保姆来照料,也不是送进多好的养老院,而是静下心来,听长辈唠唠,和他们谈心,让他们体会亲情,给长辈最好的待遇,帮忙做家务,给他们揉背捶肩!☺</p> <p> “说到不如做到”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啊,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仅仅如此吗?不——我们还可以画画而表达中华良好品质!</p><p><br></p><p> 请欣赏绘画作品!☺</p> <p> 这一处表明了我们要团结,积极向上,迎接属于大家的收获!</p><p> 团结就是力量❗</p> <p> 这幅手抄报讲述了我们做人必要有的教养与素质,当最有毅力少年,做最美事情!</p> <p>《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p><p><br></p><p>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p><p><br></p><p>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p><p><br></p><p>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p><p><br></p><p>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p><p><br></p><p>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p><p><br></p><p>《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p><p><br></p><p>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p><p><br></p><p>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p><p><br></p><p>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p><p><br></p><p>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p><p><br></p><p>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p> <p> 我们的身边的励志故事,励志的人,传扬中华好精神的人很多,做为祖国的花朵🌺,“扬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我们应多去了解,多去收集,多去行动,因为我们是中国人!</p><p><br></p><p>撰稿人:刘鑫南</p><p>审稿人:付庆丽</p><p>核稿人:付庆丽</p><p>单位:石泊学校--五年级</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