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的我们

稚子凝梅

<p> 我们班的我们</p><p> 作者:稚子凝梅</p><p> </p><p> 我们班的我们,高一时有五十多人,来自我们所在地的二十几个自然村,是我们那的第一届高中生,当时的我们都只有十几岁,在这之前我们那儿的许多村很少有高中生,乡亲们都为我们高兴,说这帮“青瓜蛋子”有福,能上高中了。</p> <p>  当时的我们的确都还青涩,尚不明了啥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把书念好!这是家人在我们读小学时就经常叮嘱的,说书念好了,可以去外地找事做,不能再像他们那样,经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养家糊口都难。这样的“教导”年复一年,便在我们稚嫩的心里生根长叶了。“好好念书”的目标不甚远大,却是我们这些“青瓜蛋子”汲取知识的动力,我们知道,我们的肩上承载着家人的期望。</p> <p>  因为心里存着好好念书的念头,便自然地衍生出极强地求知渴望,我们珍惜每天的学习时光,不放过一切可以获得知识的机会,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对我们说,面对你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就怕讲不好课,辜负了你们。或许正是这种师生间潜移默化地“同频共振”,更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老师来上课,不用组织课堂纪律,老师刚踏上讲台,全班同学那澄澈如秋水的眼神,便齐刷刷地向老师“聚焦”,我们不满足于听课,做作业,尽可能多地涉猎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内容,那时学习的资料很少,班里不管谁搜集到的资料,都会大家共享。在这样地学习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摸索规律,学会了比较分析,班里慢慢地形成了极好的学风,自习课有时鸦雀无声,那是我们在做作业,在研读;有时又沸反盈天,那是我们在探讨,在争论。我们的班主任很会管理班级,让班委会充分行使管理职能,自习课可以换行,可以调座位,可以探讨争论,只要有利于学习。我们喜欢这样的学习生活,鲜活而富有乐趣。</p> <p>  我们感恩老师的敬业,钦佩老师的学问。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要求和标准都很高,幸运的是,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批师者,不但授业艺术精湛,“传道”更有过人之处,我们的试卷没答好,发回的卷面上会有让人暖心地批注,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了偏差,纠偏都是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就如园圃里高明的园丁,精心地掰去幼树上旁逸斜出的枝杈,使得我们这些农家院的青涩苗儿,沐着春风阳光向上。</p><p> 稚子一段路</p><p> 师恩几世情</p><p> 小苗成大木</p><p> 柱天沐春风</p><p><br></p> <p>  我们感悟到老师的赤诚关爱,自觉地为老师净化教学环境,容不得半点对老师的不敬,我们曾经自发地组织过一次震撼力极强的主题班会,全班同学对一位不尊敬老师的同学“口诛笔伐”,现在想来,可能有些不妥,但在当时,是我们发自内心感恩老师的一种略嫌青涩的回馈表现。</p> <p> </p><p> 我们虽然上了高中,但大多数同学穿的都是旧衣服。我当时常穿的是一身已经洗成月白色的“蓝”衣服,裤子的膝盖处补着长方形的补丁,那颜色工匠们是染不来的,但我很喜欢那种折射着日子艰辛的色彩,每天整洁清爽地穿着上学,心里扑腾着好好念书的动力,快乐着成为高中生的快乐!心里阳光便忽略了日子的清苦。我们离学校远的同学,早晨带中午的饭,一个长方形铝饭盒,装一斤多的饭,外加几块咸菜,中午吃饭的时候饭已经凉透了,饭桌是课桌临时拼就,吃饭时连说带笑,照样开心。在我们,有书读,心里装个小目标,没谁会理会生活的艰辛,也不懂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的大道理,质朴,简单,快乐,是我们当时的主旋律。</p><p> 每天放学我都和邻村的同学一起走,但我们都不走各自回家的路,我们回家的两条路的中间有一片树林,蓊蓊郁郁地,像我们一样年轻,挺拔着,昂扬着。我们在林中穿行,夕阳的光斜照入林,林子里的树们都披上了五彩的霞衣,宛如清纯的少女,随着轻柔的风轻摇慢舞,浅吟低唱。我们的身上也都被从树林的罅隙挤进的霞光打扮得斓斑锦绣,那感觉美极了。我们纵情地在林中放歌,我们唱的几乎都是京剧唱段。不知为什么当时广播里放的歌很少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都喜欢那铿锵的京剧唱腔,很多同学能整本地唱,现在同学聚会,很多同学仍能信“口”拈来。</p><p> 这片林子是我们的乐园,每天放学这里都会飘出我们快乐的音符,这音符在我身上还产生过别样的花絮。</p><p> 一天早晨上学,在村口,村里邻家的白发奶奶拦住我:“小子,你们上学路上的那片林子里是有一帮疯子吗?每天傍黑儿都在那摇头尾巴晃地胡作瞎喊,听说你和他们在一块混?”我听了很有些不高兴,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要坐立有相,摇头尾巴晃是最无状的动态形象,因心里有气,就敷衍道:有,我认识他们,有一个还和我叫一个名字,只是他们头是摇了,没尾巴晃。这不着调地回答对我很不利,白发奶奶后来就对村里的乡亲们直播说,原本看那小子人模狗样地是个有出息的,本来想把我孙女许给他,没想到他和疯子混到一块儿去了,我孙女,哼!……后来就再也没听说村里谁家的孙女打算许给我了。但我并不后悔,每天放学依然和邻村同学一起去那里“疯”,和同学一起去邻村的同学家,有时还和邻村的球队打场篮球,然后各自回家。</p><p> 现在依然怀念那种同学间清纯质朴地相处,怀念那种简单阳光的快乐。</p><p> </p> <p> </p> <p> </p><p> 我们班的我们很讲究团队精神,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我们都全员参加,许多需要表演的节目,都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集体荣誉感极强,每年都是学校的模范班。但有一次,我们却打造了一种过于青涩的团队精神,至今印象深刻。有一个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劳动一周,劳动的地方离家很远,我们都带了饭,管劳动的老师说中午有人给我们热饭,那天风沙很大,但并不影响我们劳动的热情,当我们灰头土脸地来取饭盒,准备吃饭时,却发现我们的饭盒在一个房门大开的冷屋的灶台上,上面落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没人理会我们,我们被青涩的愤怒裹挟着,回到了学校,相约第二天,谁也不带工具……</p><p> 我们虽然尚不成熟,但我们这些农家院的孩子不怕劳动。刚入学的时候,学校要扩建校舍,安排我们劳动一周,制土坯,我们全体响应,分工合作,翻土和泥,每天一身泥水,超额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无一人退缩。这次青涩的罢工,实际上还是与我们心里的“好好念书”有关,我们觉得过多的劳动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心里本就有怨气,恰好被不善与我们沟通又冷漠的管劳动的老师引燃了导火索。</p><p> 青涩与成熟是一个方程的两个方面,青涩是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求解过程,而我们这样的“青瓜蛋子”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历练,慢慢成长。</p><p> 玉在山而草木润,好在单纯质朴的我们,在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培养关爱,慢慢地褪去青涩,一路阳光向上。</p><p> 毕业后我们天各一方,工农商学兵,许多的行业都有我们活跃的身影,在属于我们的平台上,“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依然保持着我们质朴阳光的特质,由青涩到成熟,由成熟向睿智。</p>

我们

青涩

老师

同学

学习

劳动

每天

心里

邻村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