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4月18日晚上七点半,蒋军晶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进入“千课万人”网络教研大型公益直播课的直播间,聆听蒋军晶老师带来的《“统编版教材“策略”与“表达”单元教学建议》讲座,蒋老师一开始就从“教什么”谈起,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在柏林》这两篇课文为例,从知识、人文、策略、表达四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如果从四个方面来完成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这样的目标完成是不现实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所取舍,需要根据统编教材中教材的统编教材编的侧重点,以及篇章页的提示来完成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p> <p> 蒋老师提醒大家跟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变,就是教材开始关注“阅读策略”和“表达”的教与学。阅读策略是学生为了达到某个阅读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阅读方法和技巧。以“预测”为例,“预测”是策略,“联系上文、根据插图、生活经验预测”是具体方法,“将预测的结果写在文章旁边或便利贴上,将依据用横线画出来”是技术。</p> <p> 蒋老师通过三位学者的观点,列举了常规的阅读策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个年级安排一个专门的“策略单元”,提醒大家一定关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这是我们单元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导语和提示小泡泡等问题均是围绕着策略来进行的。</p> <p> 所以,教“策略单元”的时候,必须注意无论是时间的分配,还是教学任务的设计,都得倾向于“策略”,先完成“策略”的教学,然后再兼顾其他。</p> <p> 统编本教材安排的这四个“策略单元”,“主题”非常清晰,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的阅读,蒋老师重点解读了怎样从精读课文中教“预测”和“提问”这种策略,并举例《带脚环的大雁》和《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这两篇文章,怎样从练习课文中实践“预测”,让我们明白预测不是一劳永逸的乱猜,策略单元过后,仍然需要学生多多练习。关于“提问”这种策略,是有很多方法可遵循的。课文提供了八种方法供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全部掌握是有困难的,老师在教这个单元时候,可以参照预测单元,有选择的着重从“内容角度、写作角度、生活角度”三个方面来进行“提问”的练习。</p> <p> 关于“提高阅读速度”这个策略,蒋老师举例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速度”单元为例。教材在“课后问题”“交流平台”等多个地方呈现了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方法:“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尽量连词成句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借助关键词语,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带着问题读” “扩大阅读视域”等。但是,蒋老师强调,“扩大阅读视域”更准确的来说是一种阅读的结果,所有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都基于一点——学生经过了大量的甚至的海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仅仅靠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概念性的单元,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有目的的阅读”这个策略,则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策略,蒋老师举例《竹节人》教孩子进行生活化的阅读,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有比较大的收获。所以蒋老师再次提醒我们:有目的的阅读,教师的教就要围绕策略进行聚焦。</p> <p> 统编教材中出现的特殊的习作单元也就是我们的“表达单元”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呢?</p><p> 特殊的表达单元在三、四、五、六、年级中都有体现。每个表达单元都有相应的表达主题。安排选文也很有特点,两篇精读课文,两篇可模仿性比较强的习作课文。蒋老师举例了三年级上册的“观察单元”,这个单元中提出精确的目标。观察日记怎么写呢?因为观察日记的时间跨度长,例如《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蒋老师建议大家先讲习作,再回头讲课文,这样用课文来验证方法,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晰,再通过两篇习作的讲评,可以让学生巩固观察这种方法。</p> <p> 蒋老师又举例四年级上册表达单元的习作目标“把过程写清楚”如何达成,也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来进行。在这个单元中的课文的学习中,为了表达更清楚,更系统,我们教学的时候还可以进行群文阅读,因为目标是一致的,掌握的方法,再进行反复练习,巩固强化。</p> <p> 因为这一单元的习作意在强调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所以完全可以先来上一次习作课,梳理好之后,再来上课验证我们的习作理论,使阅读和习作成为一体,学生对这样的表达课和表达体系也特别的清楚。</p> <p> 五年级上册的“介绍事物”的单元也就是说明文单元,学习目标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要求知道说明方法,并且需要会用说明方法。蒋老师举例自己在教《太阳》和《鲸》这两篇课文时,是来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的的。</p> <p> 最后,蒋老师针对部分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通过蒋老师的讲座,老师们对“阅读策略”单元和“表达”单元怎么教,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工作室成员纷纷用笔记下自己的感悟。</p> <p> 郭雯琼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听了蒋老师的讲座,解决了一直萦绕在我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让我了解到在备课时,面对一篇课文要确立清楚的目标,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应该“断舍离”,从知识、人文、表达、策略四个目标中选择一个侧重点,而不是每一个目标都蜻蜓点水的掠过,最后所有的目标都不深刻。讲座中,蒋老师指出统编教材侧重的就是“策略”和“表达”两个目标,并结合教学实例对策略和表达单元提出教学建议。聆听蒋老师的教学建议,反思自己在教学策略单元和表达单元中存在的问题,我得到了很多启发,获益匪浅。</p> <p> 王芳老师这样说:</p><p> 断舍离这个词语最近非常流行,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那些过多复杂的物品。那么,今天蒋老师所提到的语文课堂上的断舍离是指抛弃那些复杂的思想,直击文本的核心。</p><p> 1.断舍离语文课堂上知识的输入、人文理念的表达,重视策略和表达的训练。课堂上具体侧重于哪点,根据教师对于文本的思考,不过在新教材形式下更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p><p> 2.断舍离课堂上无关内容的设计,根据教材找准教学目标,再从教学目标上分离出学习的内容,比如《麻雀》的教学,抓好课后练习题的目标设置,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设计。</p><p> 3.部编教材特殊单元的设置和群文阅读有异曲同工之妙,部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和表达单元,老师看要根据教材设置一步步深入学习与练习,同时还要加入课下的反复训练才能实现能力的实现。</p> <p> 王晓会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道:策略单元也好,习作单元也好,它们都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是阅读能力,一个是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不能平空靠老师的讲解来完成,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这些能力,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习作中学会习作。而且能力获得之后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运用,不能只把这些阅读、表达能力的学习固定在课堂上,因为课堂学习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要想把这些能力掌握好就要让学生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能力。</p> <p> 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蒋老师是将这个单元当做一节作文课来教,他先上一节本次习作指导课,大致讲一讲作文怎么写,但不让学生写;再学习精读课文,从课文中学习本次习作的方法,如《爬山虎的脚》,从文章中学到作者的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接着学习例文;然后学生写作,最后讲评。对于习作单元,蒋老师特别注重单元整体教学,注重习作例文的运用。印象深的是他在讲《鲸》例文片段,在对照批注、课文和课后题“说说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的”,学习了说明方法之后,特别让学生学习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鲸大”,由此举出了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中如:作比较、举例子不恰当的例子,告知学生怎样准确运用说明方法。这个片段直指表达运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游泳中学游泳”。这是王小红老师听课后的感触。</p> <p> 教中学的田晓莉老师这样谈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表达方面,初中语文教材设置有“活动·探究”单元。这一全新设计,要求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其内容、体例、特点、理念,发挥“活动·探究”的价值,充分实现对学生“表达”的训练。比如八下第四单元就设置了演讲单元,引领学生走进演讲现场,去感受不同的风格,学习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单元导读、课后习题、思考练习等提示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策略、可操作的活动步骤,为学生学习“表达”,学会“表达”提供了支架。</p><p>蒋老师指出在策略与表达的训练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要敢于“断”“舍”“离”,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课堂“瘦身”以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p><p> 如今,教材编写进步了,我们的教学怎能止步不前、固步自封?</p> <p> 张晓凯老师说:蒋老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好像比较喜欢表格,用于归类和对比。很多问题,一比较就清楚了。比如策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是策略,第二个是方法,第三个是是技术。通过表格对比,很容易就知道策略其实就是高级方法,技术就是实现策略的途径。一目了然。他具体谈到,预测是一种阅读策略;具体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生活经验,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根据插图去进行预测,这就是方法,也就是途径。怎么做,就是技术了,比如可以画线、写批注。一看就懂了。</p><p> 在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去年曾经在蒋老师,张校长的指导下讲了一节六年级的课,是表达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蒋老师对我的评价很到位,不要在这里领着学生在那绕弯子,一步到位就不用两步。这好像也是蒋老师的一个特点——快人快语。</p><p> 蒋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就要辩证思维的人。值得好好学习,学无止境。</p> <p> 李晓霞老师说:昨天蒋老师的讲座,介绍了“有目的的阅读”和“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并详细的阐释了这两种阅读的方法。我认为小学阶段在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还是稍微轻松一些的,这个阶段就是学生积累阅读的最好时机,那么“阅读速度”应该是孩子们阅读的第一目标,快速阅读并不是一扫而过,而是要设置阅读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阅读,从而完成阅读目的。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在适当的地方做批注。批注内容可以是:预测、质疑、提问、感想等等。蒋老师的这种阅读策略能让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较好的完成阅读目标,并能让学生整体感知整本书内容,我认为是很好的阅读策略。我会在以后的阅读辅导和教学中学习、实践,正确能够更好的辅导学生阅读,在保护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为孩子广泛阅读打下基础。</p> <p> 卢艳华老师说:蒋老师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拿到一篇课文,我就想:把哪个词当重点来教?他的选择就是“策略”或“表达”。可以说,他的选择和统编教材非常契合,看看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围绕“策略”和“表达”来设置的。他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和《在柏林》为例,讲了如何教“策略”和“表达”。从蒋老师不一样的教法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篇文章,老师所要达成的目标不一样,所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最终学生的获得是千差万别。</p><p> 有的老师说,不知道怎么选择“策略”和“表达”,其实看看单元页的语文要素就知道了。相比实验版教材中那形而上、讲空话的“单元导读”,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都是干货,都是实打实的具体建议,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得到教“策略”和“表达”的内容。所以,作为统编教材下的语文老师,要明白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p> <p> 王娟老师说:在培训中,蒋老师具体举例了每一个年级、每一单元,它所侧重的表达和策略都不一样,教师要灵活把握。在教学中只有做到有所放弃,有所选择,才能把合适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教给孩子。表达可能是蒋老师更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毕竟想老师也写过很多作品,在他所写的小说中,表达方式运用的非常的到位,所以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蒋老师在这方面还是很有造诣的。针对于表达单元,我认为写作单元它的核心任务是写作文,那么精读课文和普通课文最大的特别特点就在于它聚焦的是表达方法的学习。而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它起着归纳、梳理、提炼方法的作用,是习作单元的灵魂,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能力的时候,他就可在之后的习作单元来进行练笔,完成单元终极任务,收获单元学习成果。 </p> <p> 张海凤老师说:于阅读策略,我是这样想的:每个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者培养某一具体技能,经过慎重思考后采用的有目的的手段。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以达成阅读目的的手段。策略单元编写的意图旨在引导学生获得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学习阅读的策略,培养他们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在整个单元的学习都要集中且聚焦到阅读策略的习得上,通过不断感悟、积累、尝试运用的过程,正如蒋老师所说是尝试——总结——再实践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进行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时,就完全可以按照群文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但一定要注意:1.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必须指向明确,一定有别于其他单元的教学。2.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要可以聚焦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3.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要遵循螺旋式上升发展规律。</p> <p> 张丽敏老师说:蒋老师对教材出现的四个策略单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从“方法”和“技术”的层面进行分解。以“预测”为例,预测的方法有依据上下文、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插图等帮助学生进行预测;而技术方面,则提示学生依据划线部分和7批注来帮助预测。另外,策略单元的几篇文章的价值又各不相同:精读课文需要我们下点功夫讲解策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惯性和经验;略读课文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实践策略。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来激发学生更加强的探究欲望。蒋老师也谈到了语文教学的语言实践训练——表达。习作单元作为统编教材中的新生事物,特殊的存在意味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蒋老师以三年级上册观察习作单元为例,解读教材课后练习,明确告诉我们,每篇课文的课后题都指向观察。除了观察的对象外,还告诉我们观察的角度,这对于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和引领。另外,蒋老师还告诉我们,如果觉得名家名篇离我们距离较远,那么习作例文可借鉴性更强,我们要充分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蒋老师还以自己的课堂为例,给老师们习作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习作单元可以先引领学生走近本次习作,然后提出问题和难题,然后再去文中找方法。这种倒逼式的学习也是值得尝试的。</p> <p> 相信有蒋老师的指导,我们工作室成员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会走的更快,更远。再通过我们个人对“阅读策略单元”和“表达单元”的学习研究,学生也将会在在阅读和表达这两方面受益更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