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下午,我和《天玺湖颂》撰文作者蒋新祺老厅长,长沙晨光石雕公司邹振华雕刻师,一起去现场验收长碑雕刻面打磨工序。</p> <p> 邹振华雕刻师,从他的笔记本电脑中,调出了长碑书法设计效果图。按照我们的电话商讨意见,他将我的书法手稿中的“飞白”(即虚笔),改成了“实笔”。因为石雕无法表现出书法的“飞白”。必须在“勒石”之前改好,否则,很多“飞白”就被省略掉了。我对效果图还算比较满意,毕竟我写的原稿只有这个水平。</p> <p> 我们商定,由雕刻师按照实际雕刻尺寸,喷墨打印全幅效果设计稿。我再在设计稿上进行“二度创作”。将不尽人意的笔画进行全面修正。有的字可能重写,替换。</p> <p> 其实,这一过程并非本人首创。历代书法大师,都有专门为自己刻碑的“御用石匠”。在勾勒上石时,都有亲手修正的过程。至于替换单个字的做法,也属常规。最典型的是宋代书法大家蔡襄(宋四家之一),为韩琦写的《昼锦堂记》碑。每个字写多少遍,选出最好的字,集贴成章,然后再刻上石碑,史称“百衲碑”。</p> <p> 六年前,我曾写过一尊8.4米高的巨碑。这尊石碑,长10.5米,高1.8米。可能是我一辈子书丹最长的巨碑。丝毫不可苟且!</p><p> 今后,印山村必定成为长沙郊区最受热捧的旅游景点。“字怕上墙”,要让我的书法劣作,经得起世世代代的游人品尝,指指点点,真是诚惶诚恐之至。</p> <p> 蒋新祺同志曾任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正厅长),我也曾任省文化厅长。这尊长碑,由他撰文,我书丹。由两个同时期的厅长共同完成。有人建议,这尊碑可以叫——</p><p> “两厅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