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熏重村2020---29

感悟

<p>我曾于2018年去过稷山县太阳乡熏重村,这个村由于有个清道光四年(1824)的砖质节孝坊和四味斋麻花而闻名省内外,近日又故地重游,有些新的感受:</p> <p>先说这个砖质节孝坊。此坊坐西向东,四柱三楼,砖雕仿木,雕工细腻,秀美中透着灵气。赵王氏节孝坊通高10.23米,面宽7.03米,保存基本完好。</p><p>稷山县志“烈女”中有如下记载:赵廷栋妻王氏,十六于归,生子塽,年十九廷栋没。侍奉老姑,抚养幼子,操井臼,勤纺织,称贤孝焉。</p><p>明间匾额不祥,匾下垫板题记:旌表已故处士赵廷栋之妻王氏节孝坊。</p> <p>明楼七彩斗拱与桶檐。飞檐</p> <p>次楼型心浮雕麒麟</p> <p>柱子上石雕</p> <p>柱子上的石雕</p> <p>柱子上的石雕</p> <p>柱子上的石雕</p> <p>市级文物保护标志</p> <p>以下是村里的新旧门楼</p> <p>门的饰件</p> <p>门墩石</p> <p>熏重村吸引人的第二个就是赵氏四味坊麻花。 稷山是中华农耕始祖后稷培植五谷、教民稼穑之地,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稷山麻花起源于隋仁寿年间,雏形形成于北宋徽宗年间,起初为一股麻花,后演变为两股麻花,到明代成为三股麻花,开始风行民间。</p><p> 稷山麻花制作技艺是山西面食技艺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技艺,而且将其传承和延续。稷山“赵氏四味坊”历经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始终恪守最传统的配比秘方和保留重要环节上的传统十八道制作工序,生产的“赵氏四味坊”系列麻花代表了稷山麻花的传统制作工艺。</p><p> 稷山麻花在制作过程中,选料十分苛刻,配方极为考究,制作手法也有许多严格要求。就其原料而言,面粉由特选的晋南小麦磨制,油为当地产的毛棉油,芝麻选用质量上乘的脱皮白芝麻。“赵氏四味坊”麻花以头箩面(即精粉)为主料,以毛棉油、盐、芝麻、椒叶、白糖、鸡蛋等为辅料,采用稷山民间传统的玉米面酵块发面,经过培养酵块、掺水和面、按比接面、分割面块、反复揉面、匀揪面节、面节擦油、卧缸存放、分板打畦、搓条上劲、扭股成形、入锅油炸、翻拨整形、出锅淋油、化熬糖汁、添加辅料、二次冷却、存放等十八道工序加工而成。赵氏四味坊麻花制作加工的特点是:</p><p> 1、面、水、盐、糖的配比很讲究,特别是面和水的配比,水的多少要根据面粉的干湿度接面比例而定,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行;</p><p> 2、醒面的火候至关重要,醒面合适,炸制出的麻花香甜酥脆、扭股均匀,色泽金黄,醒面太死,麻花发硬,醒面太虚,易有老酵味,又影响麻花的形状;</p><p> 3、对炸制的油温也有严格的要求,油温过高,麻花发黑,油温过低麻花上不了色;</p><p> 4、同时达到以上严格的手工技艺,才能做出香甜酥脆的“赵氏四味坊”麻花。</p><p>“赵氏四味坊”麻花的生产范围主要集中在稷山县勋重村,产品销往全国各大城市。今天去后没有看到赵氏四味麻花的加工地,他们已经把加工场地都搬到稷山县城稷王南路哪里啦</p><p> 赵氏四味麻花的产品特点</p><p> 稷山麻花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通常分为油酥麻花和普通干麻花,以咸味为主,而“赵氏四味坊”多年来独树一帜,一直沿用传统技术工艺生产、销售以五谷香、爽心甜、到口酥、家常脆等四种口感、多种口味的麻花,其中五谷香和爽心甜以甜味为主,且甜而不腻;到口酥和家常脆以咸味为主,脆而不碎。“赵氏四味坊”炸制成的麻花条形均匀,色泽金黄,爽眼雅观、香甜酥脆。稷山麻花大多长30cm左右,“赵氏四味坊”产品分大、中、小三种麻花,大麻花长80cm,重1500g,中麻花长28cm,重60g,小麻</p> <p>一组赵氏四味麻花加工图</p> <p>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给熏重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村民利用各种劳动所得,改善了居住环境,有的家里盖起了别墅,有亭台楼阁,院内屋前到处都是花草树木。这里的照片就是该村一户赵姓家的照片。这里照片采用了荆卫定先生的,对荆先生表示道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