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说实话话接到“上研讨课”这个任务时,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没底气,心发虚。看看前面上课的六位老师:要么是朝气蓬勃,要么是才华横溢。再看看自己哪哪都不行,除了年龄大,别的一无所长。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上研讨课”这个任务艰巨,我觉得自己是没有金刚钻,却揽了个瓷器活。我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反正听课的都是自己人,如果上不好丢人也丢不到外面去,就权当是丰富一下研讨课的内容吧!</p><p> 记得有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美好愿望时,就安安静静地读书吧!我深知想要实现把课上好的美好愿望,唯有读书、学习、做准备。因为喜欢萧红的文字我选择了《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了上好课,我又重翻有关萧红资料,重温《呼兰河传》这部小说。著名作家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真实精当不过。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还要看编者的用意。我仔仔细细阅读了本册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此来了解本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特别是有关本课的教材解析、教学建议我反反复复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此外我还观看了许多有关本课教学视频,微课,阅读了许多名家如薛法根、窦桂梅老师的有关本课教学实录,从中受益不少。</p><p>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组块教学还是逐段教学我进行了反复推敲。看到的资料里大部分老师教学时选择了“组块教学”即“园子里有什么”(课文的第1—3自然段和第15-19自然段,两部分进行组合)与“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两大部分展开教学。我仔细阅读文本后觉着虽然两部分都是写“园子里有什么”,但是作者描写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园子基本样貌的描写,是个客观的园子,表达了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第三部分虽然也是对园子里景物的描写,但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是抒情,是个主观的园子,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的追求,是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的延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还是选择了“逐段教学”。</p><p> 设计教学活动时仔细斟酌。在设计第一个教学活动“温故知新”时,是老师念完词语后让学生“复述”还是让学生“写”,我一直犹豫不决。如果让学生说,课堂气氛可能会更活跃,但是考查的范围会局限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不全面;如果让学生写,所占时间会比较多,但是考查的范围广。权衡再三,最后还是确定让学生写。在设计第二个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说一说”时,是让学生运用本段“点面结合”方法说一段话,还是让学生仿照文中“抓小昆虫特点”说一句话,我也是犹豫好久。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最后还是决定选择降低难度,让学生说一句话。</p><p> 为了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为了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不仅聆听名家朗读录音,自己还反复读啊录啊。以此来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p><p> 莫言说:“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为了成为优秀的老师,为了成就更优秀的自己,我一定和全体老师一起努力:潜心教研,静心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