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语文课改初心 践行素质教育使命

闻道

<p>坚守语文课改初心 践行素质教育使命</p><p>林李文</p><p>摘要: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语文学科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感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素质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品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应注重在小学语文教改中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初心和担当的使命所决定的。因此,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尤其是抓好作为发展素质教育学科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显得至关重要,势当行稳致远!</p><p>关键词:语文&nbsp;新课改 发展&nbsp;素质教育</p><p>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语文学科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感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语文素质决定了人才素质的品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因素。对此,我们应注重在小学语文教改中加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这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守的初心和担当的使命所决定的。</p><p>一、更新教育理念是确保素质教育践行的关键</p><p>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把语文的基础打好,践行素质教育。</p><p>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我们的课堂仍然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如大量的考试、练习等。学生参与学习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仍在被动地被应试教育束缚着。但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发展者、服务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我们要坚信学生素质提高了,能力自然强,成绩一定好。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学方法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p><p>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关心学生发展状况。由此,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内涵,优化并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天地有多广阔,语文教学的舞台就有多宽阔。应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构建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一体化的语文教育体系,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增长见识,树立学习生活自信心,讲究正确合理的方法方式,去克服生活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去探究和认识世界,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品格,学有用的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采集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提高信息素养。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语文无穷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始终贯彻落实于课堂教学中的目标要求。</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创设情境,陶冶高尚情操。新教材的选编,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研究、严格挑选出来的精品,更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经典美文。在每一篇名家名作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这些内容或是作者对自然感受的表露,或是个人智慧的结晶,或是爱国情怀的抒发,或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是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精髓,就需要借助各种教学方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新鲜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互联网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进入文本和自我共同造就的意境中。小学生还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通过画、唱、读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感知语言的意象,领悟语言的意蕴,品味语言的意趣,学生就会入情入境,语言就会入耳入心,身临其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把文章传递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认知和情感升华以至思维的发展,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而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少,有时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导致朗读文章时敷衍了事,毫无感情可言。原因何在?主要还是在于教师的“讲”包办代替了学生的“读”。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办法。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多种器官,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思考的过程。学生读书时,会在大脑中把课文中的字词句与相应的表象、画面联系起来,吸收熟知的信息,感悟到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哲理,以及难以名状的情感体验,沉浸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最终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学生学习文学类文本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课文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就会发挥出来。为此,教师应给予充分地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总之,教师要少讲、精讲、讲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以学生多读多悟为主,为学生的读提供充足的时空。</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三)重视技能培养,发展终身学习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语文技能的培养,既要让学生懂得祖国语言之美,又应该让学生懂得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表达自己的意愿,去写出自己的想法,去吸收外界的知识,去抒发自己的感情。</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能够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强调“我手写我口”,大体是指把你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了。但书面语与口头语是区别的,我们如何说得更好、更生动、更曲折、更引人入胜、更传神逼真?怎么说得更流畅、更有条理、更加完整?其实,还是在于言语的问题。要想写岀好文章,就必须下功夫努力去促进言语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孩子们说的比写的更丰富、更有趣。假如成年人用笔记下来,孩子就会有获得感、成就感,信心满满,感觉到太好玩了、大精彩了。为此,过早对孩子进行习作书面训练,以成年人的写作模式来要求学生,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将会严重对学生的童心童趣童言产生不良影响,压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其害怕作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多听听、多读读、多说说、多看看、多想想、多积累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由说到写,越说越好,越写越好,放手去写。以听带说,以说导写,以读促写,以思维为核心,将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一体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仿到创,循环反复,坚持不懈,耐心地逐步循序渐进,在充满期待中守望,“静待花开",便会功到自然成,学生就能逐渐地学会写文章了。而其中的写作是人生终身的通用能力,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些语文技能,就必将影响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的可持续发展。</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实践活动是推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平台</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教师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展示能力,发展专长,放飞梦想的有效途径。它分为语文学科活动课和课外实践活动两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把语文学科活动课纳入学校课程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有利于让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综合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我们要防止当前语文活动课的"非语文化"倾向,把语文活动课上成主题班队课或思政课,这些都是不足取的,不符合学科的特点和规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同时,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以实践求体验,以创新谋发展。”展示个性专长风采的新天地。当然,也要因人而异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专长选择参加。</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是吸收性语文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如听广播、看电影、电视,读书报和摘抄、剪辑等。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日记展览、演讲、辩论、语文学法经验交流、小记者采访、编写手抄报、作文比赛。三是综合性的大型活动──举办读书节。如书签制作、书面设计、小报设计、书法、日记、周记、警句格言以及明信片设计展览;也有读书、诵书、演书、讲演、复述、讲故事、快速作文、钢笔字、毛笔字的即席挥毫。四是鼓励课外写作,出版学生习作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实践表明:开展语文课内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新确认对自我的认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自觉性,在活动中渗透心育,而且学生在思维的表达时相互碰撞,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致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表达或表现者甚至成为众人所注目的明星而其乐无穷。在此,语文已经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科目。语言文字已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体现出具有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更加开放和有创新活力,并能够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求。</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成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为师者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小学生的向师性较强,决定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样榜。教师理应以身立教,“其身正,不令而从”。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我们一直埋怨学生书写不工整,自己却在讲台上随意“龙飞凤舞”地板书;我们急切地希望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己却始终不能给学生范读以示范;我们提倡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而自己却从不读书看报;我们评论学生的作文幼稚可笑,自己却不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国著名的语言专家和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教师说的话、写的文章与对学生讲的道理不尽相符,或者言行不一,学生就会丢掉以前听到的道理而去模仿当前的榜样,至少也会感到无所适从。“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如果教师告诉学生应该讲普通话,自己却用方言讲课,学生就会认为“讲普通话”只是老师说说而已。以理类推,写字、遣词造句乃至义务劳动等,无一不过如此。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师德修养,苦练基本功,发展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养,率先垂范,正确地理解应用语文。诚然,不仅语文教师应当如此,而且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如此。</h3> <p>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人民幸福的源泉。而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因此,推进小学教育改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抓好作为发展素质教育学科的语文教学改革更显得至关重要,势当行稳致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O二O年四月十八日</p><p><br></p><p>(该文荣获汕头市教育学会2020年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p>

语文

学生

教师

素质教育

素质

发展

学习

教学

实践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