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 重上鲤鱼洲

呂颖

<p> 南昌市五星垦殖场是市属国有农垦企业,地处南昌市东郊鲤鱼洲,距市区30公里,东邻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与江西余干县隔湖相望,西与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东镇接壤,南与南昌县塘南镇毗邻,北与南昌将军洲良种场交界。全场土地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1.8万。</p><p> 建场以来,农场体制和隶属关系几经变动。农场创建于1962年10月,称为“国营南昌县鲤鱼洲综合垦殖场”,由南昌县管辖;1969年改由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接管,在此期间,清华大学在此创办试验农农场,北京大学来场创办江西分校,大批上海、南昌等地知青来场接受“再教育”;1975年6月易名为国营南昌市五星垦殖场,隶属于南昌市林业局。</p> <p> 南昌五星垦殖场所在地俗称鲤鱼洲,最早是农民在鄱阳湖周边众多的河流、湖泊围出一块块围圩,排水种地而形成。</p><p> 当年这里的自然环境很恶劣,洲上全是鄱阳湖湖底红色胶泥。泥土很细,晴天机车来回走几趟,便变成泥粉路,雨天道路便是泥泞不堪。 南昌为长江沿岸火炉城市之一,鲤鱼洲因地势低洼,没有一丝丝风,夏天非常炎热。白日骄阳爆晒,晚上地热蒸腾,整个鲤鱼洲夏天就是一个大闷罐。这里夏季少雨,冬春季多雨。南昌冬季气最低气温能到零下八度,鲤鱼洲周边环水,冬天就更为阴冷,还时常下雪,雪很快会化掉,经踩踏,形成一地泥浆。</p><p> 鲤鱼洲没有工业,唯一的土特产是湖底密布的钉螺。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血吸虫遇到钉螺会在其体内继续发育60天左右形成尾蚴,尾蚴10秒钟即可经皮肤钻入体内, 一旦在体内留存,虫体就会在肝脏繁殖,严重破坏肝功能和肝内结构,导致肝硬化,伴有腹水、胸水,消化道功能异常等,胃、肾、脑功能也大受影响。晚期病人更是肚子积满水,腹大如鼓。五十、六十年代,“血防”成为国策的重要部分,全国开始消灭血吸虫病的运动,南昌县每年都会组织医务人员到鄱阳湖区一带开展血吸虫防治和巡回医疗。鲤鱼洲是血吸虫病高发区,垦殖场对预防性血吸虫病还是比较重视的,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实际上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存在受血吸虫感染的人。</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有“九团”知青</span></p><p> </p><p> 1970年4月20日,我爱人老陈同他的同学们从上海乘火车到达南昌,直接转乘轮船来到鲤鱼洲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每年的4月20日就是他们离开上海来到鲤鱼洲,成为兵团战士的纪念日。</p> <p>知青墙上的照片</p><p> 鲤鱼洲九团五营31连茅舍前,几位知青和场老农合影(几个月后该连撤销)。</p> <p>知青伉俪在知青墙前合影。</p> <p> 经过几代人的开垦,鲤鱼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油路贯通全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独好。</p> <p> 五星垦殖场场部</p><p> 来到场部大门外,偶遇一群从上海自驾而来的上海知青,于是“九团战士”合影。</p><p> 今年是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建团50周年,1970年上海、江西南昌的初中毕业生在4月陆续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开展军垦生产。如果不是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今年4月这里将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人流一定爆棚。</p> <p> 知青情节、兵团情节,融入这一代人的精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的情况下,小部分人三五成群来故地重游,得到五星垦殖场场部的大力支持。</p> <p>  由于家有“九团”知青,家中多人来过鲤鱼洲,了解知青们当年的生活经历。 1999年4月20日是“九团”的上海知青下放30年纪念日。当年下放在21连16位返回上海的知青,来江西与连队中留在南昌的上海知青相聚,并回鲤鱼洲重游故地。</p><p> 我们9岁的儿子也来到他爸爸当年下放的地方,在爸爸工作、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照片。</p><p> 👇图摄于1999年4月</p> <p>👇图摄于2014年10月</p><p> 老陈与母亲在场部大门前合影。</p> <p> 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十团”南昌知青(好友) ,应我们的邀请来鲤鱼洲参观。</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 这是当年“九团”团部机关大楼前,在兵团时期这里是九团最高领导机关的办公场所。</p><p> 1969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组建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没有师的编制,共23个团,两个独立营,下设农业团和工业团两种。农业团,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西鄱阳湖周边,农业团大多为劳改农场或国营农场;工业团大多为劳改工矿企业。兵团战士实行供给制,每月每人是16元,其中12元的伙食补贴,另发4元的个人津贴。</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10月</p><p> 老陈母亲在“九团”团部办公大楼前合影。</p> <p> 老陈当年在团机关大楼前的留影,今天把这张照片打印在自制的纪念封上。</p> <p>鲤鱼洲综合文化馆</p> <p>自制纪念封</p> <p> 鲤鱼洲湘子口营地</p><p> “九团”五分场所在地,曾经有6个连队(22连—27连)的知青住在这里,他们耕种、管理着周围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地,修路、挑堤,一样也不能少。</p><p> 老知青们说:鲤鱼洲的“春插”,“双抢”和“挑堤”一起,被并列为劳动最累最苦的“三大战役”。“春插”为三大战役之首,春耕之前“红花草”漫田遍野,非常壮观,春耕开始翻地,“红花草”烂在田里,营养土地。人一踩入“红花草”烂过的田,皮肤立马就变成黄颜色了,无论怎么水洗都无济于事。</p><p> 整个春插下来,每个人的手指甲、脚趾甲及其整个手掌和膝盖以下的腿全是一片一片的“深黄”色。几个月以后才会慢慢地退掉,以至于我们一到南昌,市民们就知道我们是来自鲤鱼洲。</p><p> 由于长期忽冷忽热地劳作,造成了一些人腿上出现“动脉曲张”,腿不仅“黑黄”,而且腿上的筋扭曲成一疙瘩一疙瘩地盘在上面的。”老知青们说,“春插的“阴冷”是刻骨铭心的。</p><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 “九团”知青们回忆:“刚到这里,因为没有床,大家都是泥巴地上盖上些茅草,把带来的席子往上一铺席地而睡。”“看到这里如此荒凉,女孩子们就抱着哭了。男孩子也有哭的,但都是晚上躲在被子里哭。”后来,他们还是选择了坚强,埋头完成每天的任务。哭声虽然只持续在刚去的那几个月,眼泪却始终埋藏于他们心间。 </p><p> 在这片荒原上圈猪、打井、挑堤、耕地,并时刻与无处不在的血吸虫抗争,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留在鲤鱼洲,收获的是终生难忘的回忆。</p> <p>  1972年老陈的哥哥(右),从江西瑞金(插队知青点)回上海探亲途径南昌,来到鲤鱼洲看望弟弟。 照片下方就是五分场21连营地。</p> <p>  👇这是老陈当年因病在场部医院住院时留下的照片。</p> <p> 👇这是五营21连第二栋宿舍东头第一间,1999年4月老陈和儿子在他曾经住过的房间前留影。</p> <p> 2014年9月再次来到五分场,这里的面貌大有改观。南昌市政府为打造鲤鱼洲,拨转款修缮当年知青们的驻地,所有的房屋换成统一的红色屋顶,房子的外墙也用水泥、石灰粉刷一新。老知青们说:“前几次来这里,看见破烂不堪的房舍,心里挺难受的,今日看见大为改善的故地,非常感慨,回上海后要大力宣传。”</p><p> 在老陈曾经住过的房间前合影。房主已把原来右边的那扇门封死了,又在隔壁墙上安了个门,形成套件。</p> <p> 知青们与当年五分场的农友交谈。</p> <p>👇图摄于2014年10月</p> <p> 老陈在这里呆了三年,其中一年多时间任仓库保管员。仓库储存的稻谷需要经常翻晒,稻谷进出仓库要有详细的账目,这是一份责任性很强的工作,领导选中了他。</p> <p>👇摄于2014年10月</p> <p> 场部物资股仓库</p> <p>  1973年老陈调到“九团”团部物质股工作,担任大堤仓库保管员工作。仓库保管人员负责全团基建材料,煤,燃料油品,机电、农机配件的存储、发放等工作,他在此工作了近4年。仓库里面主要存放机电配件、农机配件。基建材料(如毛竹、木头、砖、沙石等),材料主要在外场地。刚到仓库工作时他管理基建材料,一年后在仓库内管理农机配件,直到离开鲤鱼洲。</p> <p> 老陈当年在仓库外边的大堤边留影,今天也打印到自制的纪念封上了。</p> <p>👇摄于1990年4月</p> <p>👇摄于2014年9月</p> <p>👇摄于2014年10月</p> <p> 如今老仓库外绿树参天,道路通达。</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访名校分校旧址</span></p><p> </p><p> 我们此行除了故地走访外,还安排了参观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和北京大学江西分校。</p><p> 在南昌市远郊鲤鱼洲(现五星垦殖场范围),曾经有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北京大学江西分校,你们知道吗?</p><p>&nbsp; &nbsp;清华、北大缘何在南昌鲤鱼洲创办试验农场和北大分校?让我们走进旧址探秘往事。</p><p> 1966年5月7日,根据中央《五七指示》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干部、群众既要学政治、军事、文化,又要能从事农副业生产。</p><p> 基于这个原因,全国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在边远偏僻之处,尤其是穷山沟建立“五七干校”。1969年的5月7日,清华大学江西省鲤鱼洲试验农场创建成立;同年9月,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创建成立,后称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nbsp;&nbsp;</p><p> 鲤鱼洲,在许多人心中是个响亮的名字。往事钩沉,风云激荡,在鲤鱼洲这块沃土上,有一段5000余名北大、清华教师员工书写的艰苦奋斗史,有许多仁人志士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在往后的岁月里,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的成了国家领导人,有的是我国最知名的专家学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太华,原广播电视电影部部长艾知生,原北京大学校长陆平,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老师王竹溪,中国科学院院士柳百新……,还有许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级科研人员。岁月荏苒,两所名校分校已经成为历史,但记忆却始终定格在成千上万在鲤鱼洲工作过和生活过的人的心里,而他们,也成为清华、北大的江西烙印。</p><p>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p><p> 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坐落在鲤鱼洲红井村,这里的一草一木,农地砖墙,都凝聚在清华人的记忆里。</p> <p> 清华大学江西鲤鱼洲试验农场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1969年5月,清华大学的两千多名干部师生及家属,分批被安排在鄱阳湖畔的鲤鱼洲清华大学江西试验农场劳动和生活。</p><p> 三千多名清华人,在下放劳动和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为鲤鱼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从事繁重的劳动,身处艰苦的环境,历经种种的艰难,但他们却始终一心向党,乐观豁达、战天斗地、挥洒汗水。下放期间,他们生命的光彩不因艰辛和磨难而褪色;不因时代的扭曲和错位而沉沦;不因前途的迷惘与未卜而放弃;不因生活的艰苦和逆境而逐流。</p><p> 尽管当时物质匮乏、劳动艰苦、生活水平低、政治压力大、甚至前途渺茫,但他们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们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和政治生活之余,挤出可贵的休息时间,读书学习,有些后来曾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成果,就是在鲤鱼洲低矮、拥挤的房屋里诞生的。他们心怀祖国和人民,坚持读书学习,为以后的国家建设,默默积蓄知识。他们不肯蹉跎岁月、虚度时光,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和努力。他们的信念、他们的执着、他们的追求,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p> <p> 清华大学江西分校的规模比我们即将去参观的北大江西分校旧址大很多。 1969年5月7日,清华大学组成12人先遣队,以原第三农业大队为基地创办清华大学江西省鲤鱼洲试验农场,后又称清华大学江西分校。1969年至1971年10月,清华大学先后有3400余名教职工在这里劳动和生活。</p><p> 实验农场设党委和革命委员会,由军宣队负责。场部机关设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教改组和办公室,下设10个连(机务连、几建连、副业连和7个生产连队)。清华人在繁重的劳动中充满着对憧憬,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学研求新。</p><p>&nbsp; &nbsp;1971年10月,清华大学江西分校人员全部返回北京。</p> <p>发展历程展示馆</p><p><br></p><p>第一部分《劳动篇》</p><p>第二部分《生活篇》</p><p>第三部分《学习篇》</p><p>第四部分《子女篇》</p> <p>《劳动篇》</p> <p>《生活篇》</p> <p>《学习篇》和《子女篇》</p> <p> 回顾上个世纪中叶,穿越历史的尘烟,这里留下了无数清华人的青春足迹,拼搏的汗水,以至感伤的乡恋。接栉风沐雨、百折不挠,成为了共和国历史阶段的重要印迹。</p><p> 当年的清华人汇聚在鲤鱼洲,为历史的践行者、时代的担当者。他们饱经沧桑,许多老教授、老学者在这里劳动创业。鲤鱼洲头,泮宫辟雍,清华教职工在鄱阳湖畔围垦造田,农耕厉秣。挑堤围垦、春耕夏播;大雨滂沱抢种抢收,草棚风餐劳动学习。那些满腹经纶的学者大家,勤劳勇敢,无私奉献,在这块“荒涂野岸”上创造出了“绿色的神话”。</p><p> 湖侵洪孤,碧波荡漾。赣江南支在这里畅绕,抚河古道在这里回环,两千多人在这里锤炼成钢。</p><p><br></p> <p>杰出成就展示馆</p><p>  展厅通过展示清华人的光辉成就,回顾他们的人生历程,籍以传递和展现他们在鲤鱼洲的艰苦环境中,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可贵精神和人生情怀。同时也通过他们的光辉业绩,展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的人生品格。</p><p> 虽然展厅面积有限,只能选取曾在鲤鱼洲清华江西分校三千多人中极小部分的代表人物,进行其杰出社会成就的展示。但是参观者能够从中受到感悟,以他们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励志成长,努力奋斗。</p> <p>文献资料展示馆</p> <p>  当年在清华大学江西分校(试验农场)里的教师,后来很多成为国家的经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著名的专家、学者、博导、院士、学科带头人、学术泰斗。有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部委局职领到人,以及优秀的人民公仆。</p><p> 在下放江西的日子里,很多清华人在极端艰苦的艰苦的鲤鱼洲,面对困难和钉螺血吸虫,没有被吓倒没有沉沦,他们荡起劈波斩浪的生命之舟,一路负重前行。</p><p> </p> <p>北京大学江西分校</p><p>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坐落在鲤鱼洲梅池村,现在是五星垦殖场五分场。</p><p>&nbsp; &nbsp;走进矮小的院墙,一块刻有“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六九年六月-七一年十月)”的铜牌格外醒目。</p><p>&nbsp;&nbsp; 当年这里都是北大教授的教室、宿舍,屋顶翻新过,其他都是原貌。院子里两棵法国梧桐、一棵樟树都是当年北大教授种下的。</p><p>&nbsp;&nbsp; 环顾四周,小院内的建筑红砖外墙、木质人字形梁架、木制前门后窗,均可见当年北大人在此留下的痕迹。</p><p>&nbsp;&nbsp; 1969年6月10日,北京大学派出先遣队来到鲤鱼洲。同年9月,北京大学1500名教职员工进驻,开始创办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p><p>&nbsp; &nbsp;1970年5月15日,北京大学江西实验农场更名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到1970年9月,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面向全国招收9个系、13个专业共434名工农兵学员。</p><p>&nbsp;&nbsp; 北京大学共有2400余教职员工在此参加劳动,到1971年10月份,最后一批人员才返回北京。但是每年都有北大的老教授或学生来这里回访。</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  开始创办北京大学江西试验农场,随后陆续有北大教工被派遣来鲤鱼洲, 总人数达到2400人。1970年5月15日,北京大学江西实验农场更名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鲤鱼洲,围圩出的一片鄱阳湖湖底,没有一棵树,也无处可居,所以教职工进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造住房。他们最初搭建的是茅草棚,草棚由稻草帘子搭顶,人字形木架,棚内用草帘子隔成几块。全体人员不分男女老幼,住在一起。床是松树做的,分成两层,不然睡不下。</p><p> 涨水期间水面会高过人们的头顶和屋顶,生命安全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当时的主食为鸡米饭,副食为南瓜,基本没有肉类,或稍具营养的食品,所以几乎人人面带菜色。觅食的艰辛,有的年轻教师到鄱阳湖对岸为集体寻找吃食,不幸遇浪翻船,无一生还。在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状况下还必须从事艰苦的劳动。一年中有“四抢”:抢收,抢种,抢修房子,防洪抢险。一些年届花甲的教授晕倒在地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周边的田头、路边上还常停着救护车,稻田旁边搭着凉棚,以便随时将昏倒在地的人抬到凉棚中苏醒,或抬上救护车。教职工们,白天劳动,晚上学习文件,斗私批修,有时可能会因为一句话或某一个行为而挨整。但是,在无法自由书写的时代,知识分子也没有放弃思考……(网摘)</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图摄于2014年9月</p> <p>  有过鲤鱼洲经历的北大经济学家厉以宁直言: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洲是个非常穷的地方,连劳改犯都不愿意呆。我在那里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的穷苦,感到非常震撼:没有想到经济会搞得这么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的经济学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彻底屏弃了大学时代接受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决心探索一条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路。(网摘)</p> <p> 1969年至1971年,厉以宁下放到鲤鱼洲北大江西分校劳动和生活。其夫人何玉春放弃自己的鞍山城市户口、身份和专业,带着女儿厉放调来鲤鱼洲。何玉春的哥哥何重义教授系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同时在清华大学江西分校。</p><p> 厉以宁情系鲤鱼洲,他的经济学思想形成于鲤鱼洲,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学思想发布于鲤鱼洲。他写下了大量鲤鱼洲纪实文学,创作50余首有关鲤鱼洲的诗词。2014年4月20日,他率领全国政协混合所有制经济专题调研组,赴五星垦殖场考察调研,省、市、局领导陪同调研。他题写“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旧址陈列馆”馆名,题签赠送图书、图片和展陈品。2015年1月,他担纲国家农业部农垦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课题,关怀鲤鱼洲经济发展,对鲤鱼洲这段难忘的岁月记忆和历史,充满了怀念和期望。</p> <p>厉以宁:经世济国的经济学界泰斗</p><p>主要经历</p><p> 1930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p><p>1941年考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p><p>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p><p>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留校任教</p><p>1969年—1971年下放江西鲤鱼洲劳动</p><p>1985年—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p><p>1993年—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p><p>1994年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p><p>200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p><p>2008年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p><p>2013年获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p> <p>  1971年北大全部人员返京,这里成为五分场的一部分。院中当年北大教授种下两棵法国梧桐、一棵樟树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每年都有北大的老教授或学生来这里回访。</p> <p>  现在的五星垦殖农场,成为南昌市“菜篮子”工程重要基地,土地总面积55.27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新区产业快速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需进一步拓展产业承载空间。为此,市政府于2017年6月将五星垦殖场划归高新区,改建为鲤鱼洲管理处,高新区辖区面积由原来的231平方公里扩大至286平方公里。</p><p> 五星垦殖农场承载着无数垦殖人的坚韧精神和丰硕成果,成为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的综合农垦企业。垦殖农场有经过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水稻种植基地4.5万余亩;有南昌市“菜篮子”工程基地3000多亩;柑桔等水果种植面积650亩;木材蓄积量达2万多立方米;宜养殖水域1万余亩。垦殖场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农、牧、禽、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原料优势,具有发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生态食品的广阔前景,期待垦殖场不断开拓发展,鲤鱼洲绿色之洲持续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