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读后感

乔老师

<p>推荐好书《正面管教》</p> <p>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句式,却很少说“你要……”“如何做才能……”。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自身接收到最多的,也是来自父母、教育专家们的“你不要……”。</p><p>《正面管教》之谓正面,在于教我们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也在于作者正面讲述教育的细节和执行,一步一步教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既不娇纵也不严厉。</p> <p>[美]简·尼尔森&nbsp;</p><p>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被翻译成超过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p> <p>目 录</p><p>一、什么是正面管教</p><p>二、为什么要使用正面管教</p><p>三、出生顺序的重要性</p><p>四、重新看待不良行为</p><p>五、当心逻辑后果</p><p>六、关注于解决问题</p><p>七、有效地运用鼓励</p><p>八、班会</p><p>九、家庭会议</p><p>十、你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p><p><br></p> <p>一、什么是正面管教</p><p>曾经,家长、老师们对孩子严厉控制、动辄惩罚。后来,很多人又矫枉过正,走向娇纵、溺爱。诚然,过度严厉或娇纵都不可取,但除了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人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p><p>不同的教养方式</p><p>我们看一下,不同教养方式的特征。</p><p>1、严厉型——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过度控制,有规矩没有自由,没有选择。</p><p>2、娇纵型——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p><p>3、正面管教型——和善与坚定并行,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p> <p>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教养方式,父母的发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这能否实现取决于孩子是否被培养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须具备七项感知和技能。</p><p>①对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p><p>②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p><p>③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p><p>④内省能力,能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p><p>⑤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p><p>⑥整体把握能力,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p><p>⑦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p><p>长久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生活技能,培养出责任感,孩子才能具备以上七项重要感知和技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诸多挑战与议题。</p> <p>一、不良行为的四种类型</p><p>【寻求过度关注】</p><p>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p><p>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恼怒;着急;愧疚。</p><p>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p><p>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p><p>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p><p>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常常有效。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约定一些无言信号。避免给孩子特别服侍。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为,关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时,花时间训练孩子。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带她去洗漱间刷牙,挠挠她的咯吱窝。说出你的爱和关怀。</p><p>【寻求权力】</p><p>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p><p>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p><p>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p><p>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p><p>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p><p>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随后开个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的小会。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设定特别时光。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说出你的爱和关怀。</p><p>【报复】</p><p>孩子的目的:报复。</p><p>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p><p>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p><p>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p><p>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p><p>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p><p>【自暴自弃】</p><p>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p><p>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无力。</p><p>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p><p>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p><p>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p><p>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p><p>二、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p><p>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但是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p><p>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p><p>如果你感觉到以上类型对应的情感反应,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有可能识别出。虽然很多成人都说自己的情感反应是愤怒和沮丧,但事实上,这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反应。受到威胁、伤害或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致于我们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它们掩盖起来。愤怒至少让我们有种虚假的力量感。问一问自己,愤怒和沮丧背后是什么感受,对照以上类型。</p><p>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p><p>对照以上类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会乐意去鼓励孩子,而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p><p>对每一种错误目的的有效鼓励方式</p><p>按照对应的情况鼓励孩子。请注意,同一个行为可能代表着所有四种错误目的,并且,次序也不是必然从寻求关注开始,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被动的孩子受到打击,很有可能直接就进入自暴自弃。</p><p>对待十几岁的孩子</p><p>十几岁孩子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不同于以上常规归纳,有着更多因素。其中,同龄人压力对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此时,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时,大脑的额叶前部可能有迅速地发育,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把周围其他人的身体语言误解为挑衅行为。因此,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赢得他们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p><p>五、当心逻辑后果</p><p>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便之后做得更好。很长时间内,家长们都认为唯有惩罚可以达成这个效果,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结果,因为与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逻辑后果区别于自然后果,需要家长的介入。</p><p>自然后果</p><p>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站在雨中,就会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这里不允许借题发挥。比如,孩子总是忘了带午餐,你可以尝试不再给孩子送去,让他体验忘带午餐饿肚子或只能找同学分享的后果。但是,不要试图说教“我早就告诉过你了……”。</p><p>注意,有些情况不宜采用自然后果。比如,危险,妨碍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结果时。</p><p>逻辑后果</p><p>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决定哪种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区别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是它的4R准则。</p><p>1、相关(Related)</p><p>2、尊重(Respectful)</p><p>3、合理(Reasonable)</p><p>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p><p>“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遗漏了这四个R中的任何一个,就不能再被叫做逻辑后果了。</p><p>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是很难运用的,理性时,人们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绪支配时,大人很容易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p><p>六、关注于解决问题</p><p>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思路从关注惩罚转向关注解决问题。</p><p>关注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对此,有关注于解决问题的3R1H原则,和逻辑后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项H。</p><p>1、相关(Related)</p><p>2、尊重(Respectful)</p><p>3、合理(Reasonable)</p><p>4、有帮助(Helpful)</p><p>在一次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对两名因为没听到铃声迟到的同学讨论逻辑后果。下面是孩子们列出来的清单:</p><p>1、让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p><p>2、让他俩放学后留下,时长等于迟到时间。</p><p>3、从课间休息中扣除相应时间。</p><p>4、取消他俩明天的课间休息。</p><p>5、向他们吼叫。</p><p>然后,老师让大家忘掉逻辑后果,为有助于同学准时回来教室的解决方案做一次头脑风暴。下面是他们列出的清单:</p><p>1、大家一起喊:“打铃啦!”</p><p>2、迟到的同学可以在靠近电铃的地方玩。</p><p>3、迟到的同学注意别人什么时候回教室。</p><p>4、把电铃调得更响一些。</p><p>5、迟到的同学选一个好朋友,提醒他该回教室了。</p><p>6、打铃的时候,大家拍他们肩膀来提醒。</p><p>两个清单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前一个看上去像惩罚,它关注的是过去,后一个更像解决问题的方案,关注的是两个学生在将来如何做得更好。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常常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p><p>积极的暂停</p><p>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大脑从“原始脑”切换到“理性脑”,而 “积极的暂停”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和孩子沟通合作,在家里设立积极暂停区,遵循以下四项指导原则。</p><p>1、花时间训练。在使用 “积极的暂停”之前,要和孩子谈谈它的好处,将“冷静期”的价值,以及解决冲突前要等每个人都好起来的重要性告诉孩子。</p><p>2、让孩子们布置他们的“暂停”区。和孩子一起做头脑风暴,提出一些期间帮助他们心情好转的活动,比如读书、玩玩具、休息或听音乐,为暂停区起一个他喜欢的名字。</p><p>3、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个计划。</p><p>4、要教给孩子,当他们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p><p>启发式问题</p><p>很多人质疑“积极的暂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其实,“积极的暂停”只是让大脑切回理性状态的过渡,通过启发式问题来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以及改进意见,是紧接着的重要步骤。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p><p>提问时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关键在于要走进孩子内心。不要轻易使用“为什么”,因为这个句式听起来像在指责,会招致孩子的戒备。</p><p>作者的一位女儿跑来告诉妈妈,她打算在聚会时一醉方休。作者倒吸了一口凉气,但仍平静问她:“跟我说说,你想那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女儿说,很多孩子都那样,而且看上去他们喝醉了都很开心。作者克制说教冲动,问道:“你现在不喝酒,你们朋友们是怎么说你的?”女儿想了下,说朋友们总说如何钦佩她为她骄傲。作者继续启发提问,让女儿想如果她喝了酒,朋友又会怎么看,女儿说:“我敢肯定他们会感到失望。我大概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想我不会那样做的。”就这样,女儿喝酒的风险化解了。</p> <p>和善与坚定并行</p><p>正面管教理论指出,父母和老师们应该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以互相合作为基础,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p><p>“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贯穿整个教养过程的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带给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p><p>假设孩子和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等大家情绪平复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谈一谈:“宝贝儿,很遗憾你生这么大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能够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其他方法。”</p><p>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p><p>什么样的语言称得上 “和善而坚定”,在我们此前讲述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中曾详细论述。以下这些常用语有助于增进你和孩子的合作:</p><p>·等一下就轮到你啦。</p><p>·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p><p>·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继续谈。</p><p>·我知道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p><p>·我们待会儿再说这件事,现在应该上车了。</p><p>挑战在于,很多父母认为,当孩子“故意惹恼他们”时,自己不应该和善。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难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为过分吗?</p>

孩子

后果

管教

正面

和善

解决问题

行为

逻辑

家长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