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冬天真的到了,寒冷的北风也袭来了。 “饺子熟喽……”屋内氤氲着热气,一盘盘蒸腾着香热水气的饺子端上了桌。一家人围坐在暖烘烘的炕上,“嗞”的一声,浓香的汁水喷了满口,润了满唇,笑了满脸。 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br><br> 【民间习俗】 <p>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包饺子”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p><p> 相传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就慢慢的衍生了美味的饺子。</p> 【气候特征】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冬至这天的白天最短了。这天日照最少,也就说明冬至开始了一年最冷的时节了。 大雪封地,寒风锁天。难道天地间就一丝生机没有了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称为“冬至一阳生”。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在最寒之时,也是温暖要生起之时。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古人怎么过冬至呢? 【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br>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人文探讨】 <p> 看来在古代,从君至民都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在至寒的时节为什么要祭天地祖先,拜父母长辈呢?</p> 我们不妨结合“冬至一阳生”来思考一下。<br> 在重寒的覆压之下,从底生出了一缕暖“阳”。这也就是说明新一轮的阴阳的消长循环又开始了。这一缕暖“阳”就是最初的生机,就是新的开始。而新的开始不是在春暖花开的春天,而是一年至寒之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在“冬藏”之时,就已经为春天的生发打好了基础。于是古人在这冬至时节,在一年最寒冷之时,通过“祭天地祖先,拜父母长辈”来表明自己在最冷之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已经自我反省,做好准备,准备在新一轮的生活中去努力奋斗了。<br> <p> 太阳、地球、月球,乃至整个宇宙都在按规律运动着,并没有一个完全意义的始与终。古云“冬至阳生,夏至阴生”。若把“至”当“极点”来解,就是在冬寒到极点之时,温暖就在其中一点点升起;在暑热到极点之时,寒凉就在其中慢慢积聚。</p><p> 古人富有智慧,推演出二十四节气,用节气来标示着自然变化的节点,然后按节点做好与自然的契合。这就是“天人合一”。</p><p> 不然,在冬藏之时,不准备好来年播种的种子,修整好农耕器具,当春种之时,就眼看着田中杂草荒芜吗?在夏天庄稼生长之时,不做磨镰刀、平粮场、修粮仓的准备,当秋收之时,粮谷就任由雨蚀、虫蛀吗?</p> 农事如此,人事也是这回事儿。当疫情肆虐之时,抓住其中的生机,不断反思自我,就能战胜当下疫情,把未来的疫情消于无形中。当经历人生的至寒之时,要深知否极泰来的规律,不放弃一丝希望,就能一步步走入春天。当登上峰顶之时,也要知道接下来会走一段下坡路。就不要再眼高于顶、身体前倾了,要脚踏实地谨慎慢行了。<br>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黄帝内经》也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宇宙就是自然规律,在社会就是人规法则,在身体就是养生之道。<br> 生长之后是收藏,收藏是为了更好的生长。 抓住冬至中的生机,就会生生不息。<br> 再品一品冬至诗词中的生机吧! 【品读诗词】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至</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杜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冬至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白居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至感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梅尧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辛酉冬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陆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