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早安,童鞋们!今天老师想对你们说:“如果你不尝试做些能力以外的事情,就永远无法成长!”</p> <p>今天我们将跟随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朱老师一起学习一篇富有哲理的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所收获。</p> <p>“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而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主观臆断他的有无,可以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也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思考。</p> <p>首先请同学们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p> <p>一句古文学习知人论世原则,我们来了解本文的作者——纪昀。</p> <p>《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p> <p>接下来我们朗读课文,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范读音频,注意标黄字体的读音和朗读节奏。</p> <p>请将标黄字体的拼音在文中进行标注。</p> <p>听读完课文后,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文意,接下来让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同学们,需要牢记古文翻译的五大标”方法:留、替、删、补、调</p> <p>第一部分的文意是: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了河中。</p> <p>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p> <p>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p> <p>疏通了文意,我们来看看这一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请您简要概括:文中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找石兽的缘由,写寺僧顺流而下找石兽为果。</p> <p>结合课下注释,我们来翻译课文第二段: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p> <p>“”不亦……乎”这个句式表反问语气翻译为“不也……吗”。</p><p>下面这段可翻译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他们不也很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p> <p>我们来看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讲学家的分析。</p> <p>接下来,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三段内容:因为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p> <p>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轻又松,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p> <p>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的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p> <p>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p> <p>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p> <p>疏通了文意,我们来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写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以及作者的感悟。</p> <p>疏通了文章,我们也就不难理清文章的层次,请你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按照事情的发展结果的顺序填写下列表格。</p> <p>理清了文章层次,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p> <p>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需要积累大量的文言词汇。文言词汇的积累需通常需要关注“通假字”“一词多用”“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p> <p>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梳理本文涉及的古今异义词,希望同学们课下积累。</p> <p>其实文言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请同学们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的成语,并理解成语的意思。</p> <p>学究天人: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形容学问渊博。</p> <p>不宁唯足:不仅如此,不仅是这样。</p> <p>“是”当意思为“这”时,我们也可以找到相应的成语。</p> <p>“闻”当听说来讲的话,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成语。</p> <p>同学们,刚刚我们运用了成语的方法来积累文言词汇,这种方法令人印象深刻,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巧用成语妙解实词。</p> <p>最后,关于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做课堂小结。</p> <p>今日的课后作业,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p> <p>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