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胡建斌</p><p><br></p><p>2019年12月12日下午,我荣幸参加了第十五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省委书记李锦斌作了重要批示,对获奖单位表示祝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出席并讲话。</p><p>值得欣慰的是黄山市继2018年参评的黄梅音乐剧《曙光曲》、歌曲《那古道》荣获安徽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之后,2019年参评的新编现代黄梅戏《远去的差距》、歌曲《徽州味》再次荣获第十五届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黄山市委宣传部荣获优秀组织奖。</p><p>众所周知,排戏难,排大戏更难。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制约,尤其是演出队伍不健全,行当不齐,我市近二十年没有排演过戏曲大戏。没戏可不行,黄山文艺一定要有戏。</p><p>2017年,安徽省文化厅首次开展申报戏曲孵化计划资助项目。这是一次绝好机会,我们迅速启动这项工作,认真策划,积极申报。11月1日上午,新编现代黄梅戏《远去的差距》开排仪式在歙县文化馆门前举行,省厅、市、县领导出席仪式。</p><p>该剧讲述了历史上曾经繁荣的千年古村歙县三阳镇梅家坞村,由于种种原因成了远近闻名的穷村。从梅家坞走出去的大学生洪兰花,不忍家乡落后于飞速发展的当代,怀着深深的乡愁与扶贫先扶志的信念,毅然和丈夫离开都市回到深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洪兰花,抓住高铁将在歙县三阳镇设站的机遇,依托本地丰厚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创办民宿旅游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让一个沉寂多年的乡村,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光彩。</p><p>这台大戏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委、市扶贫办、歙县政府联合出品,由黄山市艺术剧院、歙县文化馆倾情演出。剧组的导演、作曲、灯光设计是省内专家,编剧是本地剧作家余治淮,主演郑芳、施兴华、陈琳、方全富等均是我市优秀黄梅戏演员。</p><p><br></p><p>“万事开头难。”排练场地在歙县影剧院舞台,条件比较简陋。炎热天气下,演职员克服困难,认真排练,大汗淋漓,手脚酸疼,膝盖磨破,只为珍惜这次难得机会。</p><p>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次我们邀请余治淮老师担纲编剧,大家从题材到剧名,从剧情合理性,到剧本结构、戏剧冲突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确定以歙县三阳高铁站建设为切入口,贯穿脱贫攻坚这条主线。由于选题准,我们成功入选了2017年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十台大戏之一,并列入2018年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大戏打磨项目,为成功演出奠定了物质基础。</p><p>经省厅秦处推荐的导演汪静,是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现为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国家一级导演。汪导与黄山素有渊源,曾经主演的黄梅戏电视剧《半把剪刀》等,大部分场景在黄山一带拍摄,本地许多黄梅戏演员与她熟悉,双方无需磨合。她的认真、敬业,为大戏的成功演出立了一功。</p><p>同时,我们力邀省作曲家徐代泉老师为大戏作曲,徐老师获悉我们的困难后,欣然答应,很快完成大戏的作曲创作工作。</p><p>当然,为大戏演出做出贡献的幕后英雄还有很多很多……</p><p>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排练,大戏分别于2017年12月13日下午,2018年1月5日晚,在黄山市、歙县“两会”首演。</p><p>女主角洪兰花的扮演者郑芳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嗓音甜润,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施兴华、方全富、陈琳等分别扮演的文生、得贵、秋香等角色,也赢得全场观众好评。</p><p>演出超出我们预期效果,观众反映强烈。“演员演得很真实,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含泪看完,第一次看这样的戏曲,太感人了!”“这场戏以扶贫为切入点,以兰花为全场主线,编排紧凑,对比鲜明,震撼的是人心,不忘的是初心和使命!”一位有类似经历的基层代表,激动地走到后台,邀请剧组去他们村演出。</p><p>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么多场演出中,我觉得有三场更有特殊的纪念意义。</p><p><br></p><p>一场是我们2018年9月21日、22日首次赴安庆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省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p><p>安庆是戏窝子,尤其唱黄梅戏,我们去演黄梅戏,似乎班门弄斧。刚开始演出,演员们忐忑不安。未料到,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演员们细腻自然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一片喝彩。记得我座位旁,一对带着孩子观看的年轻夫妻,动情地说,我们都在基层搞扶贫工作,这戏演得真实,我们这几年就是这样干的。因艺术节主办单位取消评奖,我们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展演纪念证书。</p><p>还有一场值得纪念,2019年元月3日下午,是黄杭高铁开通第一天,剧组全体演职员以饱满热情,冒着凛冽寒风,在三阳高铁站站前广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出《远去的差距》,吸引三阳千名村民前来观演,这场演出有一种神圣的仪式感。天很冷,每一个人的心却很热。</p><p>当然,最值得浓墨重彩的,是2018年12月20日、21日在北京的演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黄山市第一次大戏进京演出,意义非凡。首次进京,全体人员非常兴奋,但也有些许紧张。“高铁拉近了城乡距离,从黄山到北京只花了6个半小时,希望我们的演出也能拉近黄山和北京观众之间的距离。”女主角洪兰花扮演者郑芳演出前由衷地说。</p><p>从节目排练,到舞台装置,音响话筒,布景道具,灯光效果,导演每个细节都要求大家一丝不苟,有时也急得发脾气。好在,大家理解。</p><p>当晚,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剧场,人头攒动,异常热闹。北京的观众来了!中国剧协领导来了,国家戏曲专家来了!歙县籍在京工作的老乡和黄山走出去的著名京剧演员华鸾夫妇也来为家乡的演出捧场加油。</p><p>铃声响了,观众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让我们见识到首都观众的高素质。第一场间隙,观众礼节性鼓掌,但不很热烈,我想可能还没入戏吧!又有些担心。接着第二场、第三场……掌声热烈,许多人流下热泪。</p><p>“看得心里热腾腾的,要办好一件事真不容易,无论是戏里的洪兰花还是戏外的主创们,我为故乡骄傲。”17年前离开家乡歙县杞梓里镇到北京创业的张翼说。74岁的北京大爷万大松,是一名黄梅戏迷,这场演出让他眼前一亮。“题材新颖,剧情契合当下主题,是一部充满正能量、接地气的好戏,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戏来到北京,让戏迷过足戏瘾。”华鸾老师也高度评价:“剧本写得非常好,导得也好,演员演得也投入,是黄山与黄梅的有机结合,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发展,希望黄山市能多排一些这样的戏,多挖掘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背后的酸甜苦辣,多到黄山周边各省市巡演,既能锤炼演员,又能传播文化。”</p><p>我们的演出赢得2000多名首都观众的强烈共鸣。演出成功了,我们进京演出成功了!媒体纷纷报道,给予高度的评价。 观众这一关过了,我们还有国家专家这一关没有过。演出一结束,我们抓住这次难得机会,立即召开座谈会,请教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中国剧协副主席、北京昆剧院院长杨凤一,安志强等一一点评,即充分肯定剧团和剧目,也提出中肯的意见,为黄山戏曲乃至文化事业发展把脉问诊。</p><p>杨凤一主席表示,该剧从对剧本的解读,到舞台最终呈现,都让观众在欣赏戏曲之美的同时,感受到黄梅戏的独特魅力,演员们在舞台上呈现的人物都很到位。这部戏可以继续打磨,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顺应时下正需要的精品之作。” 树无枝干难生叶,人若无志难远行。看完戏后,大家认为这是一部接地气,有泪点、有情感、有筋骨的精品力作,题材让人暖心、剧情打动人心、结局满怀信心。</p><p>黄梅戏《远去的差距》展演和获奖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信心,缩短了艺术差距,更加鞭策黄山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再出佳作。</p><p>黄梅飘香,黄山有戏。</p><p>摄影 张琳瑞 (2950字)</p><p>2020年4月18日下午4:06写于屯溪勤耕斋</p><p>4月19日下午5:06修改</p><p>通联:黄山市委宣传部 13956268598</p><p>作者简介:胡建斌,笔名冰岩,艺术世家,从小从事京剧表演专业,长期在黄山市宣传文化系统工作,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p><p><br></p><p>笔耕不辍三十年,多次在国家、省市刊物发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省社科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出版作品集《寻梦徽州》。</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