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把我的“节目”送给你

淡若清风

<p>转眼“年”就过完了,日子过的飞快。从很久很久前被称呼“小朋友”、“大哥”、到后来被唤做“叔叔”、“伯伯”,到如今被称呼“老爷爷”,倒也觉得很不错,每每想来,时不时还能偷偷一乐,或许是真的老了?</p><p><br></p><p>除了脸上出现了沟壑,发际线逐步升高,没剩几根毛发的额头挂上了白霜,连老年斑也爬上了脸颊和手背。日子就是这样在春夏秋冬的交替中不知不觉中从指缝滑过。老年痴呆症开始慢慢显现,现在很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还在四处寻找。更有意思的是,还煞有介事的拨着自己的号码,听一听手里铃声会从哪里响起。</p><p><br></p><p>一个朋友给我六十三岁生日祝词,没有普通人的恭维话,而是“哥,还活着呢”?每次想起来都不禁哑然失笑。这笑,算是苦笑吧?出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那种。</p><p><br></p><p>活着真好。退休了,只要活着,每月都有退休金打到账户里,而不像以前那样每天起五更打黄昏,去为生计奔忙。闲来无事,原来的爱好比如写作也开始放下了,心里还有不舍,但热情都随着老眼昏花和提笔忘字而越来越不知道所以然。</p><p><br></p><p>不知道哪个鬼儿子,吃饱了撑的,凭空臆想出一套狗屁理论,说什么到七十岁,只能算中年,七十岁后才算老年,等等。蚂蚱爷呀,是人话吗?这日子恁是难过,恁享受着高额俸禄,尼玛坐在办公室里瞎戚戚,晓得老百姓咋过的吗?</p><p><br></p><p>只是听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马寅初老先儿就提出要搞计划生育,头儿们听没听,咱还在娘肚子里转筋,不知道。可自打呱呱坠地,这命中注定,就尼玛成了多余的一代!</p><p><br></p><p>自打记事儿,就没见过平稳日子。正赶上老天不作美,连年大旱。我所记着的,就是野菜、柳叶、榆钱,合着不多的高粱面,玉米面,或是红薯面,怎就一个“饿”字了得。</p><p><br></p><p>有点儿记忆的就是光着屁股,跟在老妈后面,到白河里去淘铁砂,为的是让国家的钢产量超过美英。吃饭时,就端着泥球碗,去吃集体食堂。能吃饱的日子,印象中也就三几十天,后来,把老底儿吃光了,就剩下吃老菜帮子了。</p><p><br></p><p>六十年代初的那三年,终于晓得了饿的滋味,那是老菜帮子也没有的日子。至于我是如何渡过那些可怕的岁月,没了丁点印象。</p><p><br></p><p>大旱即将结束时,也就是六二年,我上学了。学费不高,也就一学期八毛钱吧?只是家里就这都掏不起。印象中,是一个舅舅和一个姑姑轮流给我付学费。尽管铅笔和作业本都是凑合的,甚至背的书包都是用旧的花布缝的袋袋,但毕竟上学了,尽管还是吃不饱,还是要饿肚子。那是我的童年最惬意的日子。</p><p><br></p><p>也就三年时间,我学到了人生的最基础知识。掌握最好的,就是汉语拼音了,一直到现在还在用,比如这会儿用拼音打字来写这狗屁不如的狗屁文章。其实,也就学了这些,就算还学了别的,也随着岁月流逝,早已还给了教我的老师,剩下那么一点点,也早就挂在了脑门后。</p><p><br></p><p>上学的第四个年头,十年的“动荡”开始了。学校瘫痪了,老师被推上了耻辱的批斗台。铺天盖地大字报遮住了进校的大门,一片红色的海洋。</p><p><br></p><p>那时我才十二岁吧?长了一个还算能看的娃娃脸,当然,这也是我到现在须发都白了,还有人叫我“帅哥”的主要原因。这是后话。</p><p><br></p><p>我很感谢这次“革命”,让我小小年纪就领略了什么是“苦”,什么是“难”。“文革”起初的几年,一切都乱糟糟的,学也没的上,倒是成全了儿时的调皮捣蛋和尽情尽意耍玩。还有的就是玩世不恭地耍嘴皮子和周游世界的斐浅经历。这倒也好,自己长期缺乏营养瘦弱的身子骨,竟然得益于这样长时期的“锻炼”,在后来的中学时期的四百米短跑,亦或是跳高、跳远都能在本年级领先。</p><p><br></p><p>像这样一晃就是三年,眨眼的功夫。好日子不长,要“复课闹革命”了,咋复呢?小学四、五、六仨年级都升初中!至于初高中那四年都学的啥,大家共同经历过,也就不用赘述了,毕竟都是“秀才”级别,一大部分还荣升“举人”级别,想想都是激动的泪呀。</p><p><br></p><p>既然是“学业有成”,不说是“光宗耀祖”了,起码能自食其力,减轻点家庭负担。没成想,老人家挥挥手,“广阔天地”就成了“大有作为”的地方。</p><p><br></p><p>那是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了。当年去插队的时候吧,我17岁。集体坐上那种拉煤的“玛斯”车,沿着许南公路,颠簸好几个小时,把我们拉到了“杜风瑞青年场”,而后又分配到连绵数百里的大别山支脉,桐柏山最西北的最后一道山岭下面,守望着形成个“人”字形的一泓涓涓细流的山溪和会集成叫“犟”的河,而那个村庄正好在“人”字的交汇处。这个“人”字的正头顶,就是著名的“哑口”。</p><p><br></p><p>说起哑口,话就长了。简单讲,南阳一圈三面山一面水,南水北调时为节约费用,必须得保证水能自流。经过勘察,秦岭余脉的伏牛山最东一座山包___燕山,和大别山余脉桐柏山的最西一座山包“老龙头”,中间有一个口子,当地人称“哑口”,两山相距百米。出南阳,进京、去省会,省道、许平南高速,还有当年的“漯南”小铁路,现在的南水北调,都走这里。</p><p><br></p><p>也许真的长大了。在这个倚山傍水的村庄,竟然能凭着自己的力气挣钱了!每天能得到男劳力的最高工分10分,价值八分钱。得意之余,还煞有兴趣计算过,十天100分,一个月除了休息最少260分……一年3000分左右吧?就是24块钱!算来算去,高兴的一晚上没睡着。</p><p><br></p><p>对于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们,二十几块钱真的不算啥,甚至兜里随时都会有。而我掂着铺盖卷临出门时,老妈才塞给我两块钱。在汽车开动的那一刻,我姐也偷偷塞给我两块钱。姊妹情深吧?那是她一个月的零花钱!可怜她插队五年刚回来,每月十八块钱的学徒工工资,都“资助”了家里,还不都是一个“钱”字惹的祸!</p><p><br></p><p>第一次分夏粮,每人九十斤麦子和十斤豌豆。已经很“聪明”的我计算了一下,截止到下一年再分粮,每天不说蒸馒头了,就是每天吃上一次面条也不足三两!别说还是带着麸皮、豆皮算进去。更可怕的是,等秋粮分配后结算,扣去分到的粮款,我们每人竟多少不等倒欠生产队不少钱!</p><p><br></p><p>细流的山溪也会生气,犟河的犟脾气上来也不是好玩儿的。七五年八月八日傍晚,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使细流的山溪瞬间变成了威力无比的泥石流,而那个叫做“犟河”的河,也裹挟着全县差不多雨水,涌向我插队的村庄,会合了山上下来的泥石流,又遇到狭窄的“哑口”,下泄不及,转眼就埋没了田地,树木,村庄,放眼望去,一片汪洋无边无际……</p><p><br></p><p>洪水冲走了一切,包括自己仅有的衣物、被褥及极其简单的生存用品,还有赖以生存食粮!尽管是那样的少,可那是九十斤黄灿灿的小麦原粮啊。还好,很庆幸在洪水到来那一刻,我还能泅渡到最近的岗坡。远望着像山一样的洪水瞬间摧毁了村庄那一刻,瘫坐在了雨地上,脑海里充满了焦虑、绝望……</p><p><br></p><p>你永远都不会想象到那晚的雨有多大,可以形象的说,那雨滴落在脸上,就如同手掌掴耳光!只穿一只短裤的我,睁着呆滞目光,脑子一片混沌,在这样的风雨中孤苦伶仃挨过了一晚上。</p><p><br></p><p>谁也摸不准老天爷脾气。天放亮太阳就窜了出来,正八月,火辣辣的光线刺的睁不开眼,须臾赶走了昨晚的寒冷,洪水也像变戏法似的退了下去。活着的人们从山坡上发疯一样,回到被毁的村上。</p><p><br></p><p>高高的“钻天杨”树最上面挂着洪水冲下来的杂草,所有的房屋不见了踪影,老百姓们在哭喊着寻觅失去的亲人和废墟里仅存的物品。而我,徘徊在村外的“人字形”两河交汇处,望着被洪水冲下来的树木,房料,家具,还有泡的泛白的牲畜,家禽,一个、一个躺着的死人……</p><p><br></p><p>可能是洪水有力的剥饬亦可能是根本就没穿多少衣服,大多数人都是赤条条东倒西歪在那里。我逐个查看,幻想还有一个活着的,最终失望至极。人哪,“赤条条来,赤条条去”</p><p>这是哪个说的?</p><p><br></p><p>这一刻,自觉不自觉间,我突然觉得自己得到了“升华”,并且感觉突然长大了。原来只知道只要经历过“苦”、“难”,就以为自己开阔了视野,认识了世界。这会儿觉得自己真的很幼稚、很肤浅。截止到发洪水,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两年多的时光。在剩下的近四年的日子里,才真正的尝到了“苦”和“难”!</p><p><br></p><p>经过两天的努力,我们又重建了“家园”。用几根木料,撑起一个三角形的“瓜庵”。周围用土封了近一尺高,为的是下雨不进水。上面用洪水冲下来的麦草捆成“草个子”,并排整齐摆放,再在外面糊上泥巴,“家”就这样落成了。“家”里面住女同学,我们就露天睡在外面,好在是夏天……</p><p><br></p><p>不能再说下去了,根本就说不完!简单点吧,解决了“住处”,就解决吃。几块砖头摞起来,架起没被冲走的铁锅,“厨房”就算落成了。将从淤泥里挖出来的已经闷的发臭的麦子,用水反复冲洗,在锅里煮,腐臭味儿冲鼻子,别说下咽了……而穿的盖的,则是光着膀子到公社领取的由军队捐献的旧军装、军被,由于我去的“及时”,除了领到旧军装,还“额外”给了全新的整套的军装,包括单帽棉帽,棉衣棉裤和大头靴。</p><p><br></p><p>救济粮分了下来,人畜共用,每人二十斤蚕豆,大牲畜也一样(当时大牲畜和人一样在户口,随意宰杀或伤害要判刑的),陆陆续续还有分到高粱、薯干。洪水后失去了种秋粮的最佳时机,就种了大片的萝卜白菜。这个冬天合着救济的那点粗粮,掺着缺油少盐的萝卜白菜,蜷缩在八面透风的“瓜棚”里挨过灾后的第一个冬天。</p><p><br></p><p>第二个冬天,第三个冬天,第四个冬天过了一半,78年12月29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因为没有粮食,就意味着不能转移粮油关系。队长从队里的玉米种子里给装了九十斤,勉强顶上。</p><p><br></p><p>转了粮油、户口关系,队长把我送到长途汽车站牌下,拉着我的手在抖动着,好久没说一句话。直到我上车的那一刻,才模糊不清的嘟哝道“这几年,委屈你们了……”。而我则反复着一句话:“放心,这几年我欠队里的钱,还有这几十斤玉米钱,我一定偿还……”。</p><p><br></p><p>我忠于自己的诺言!多年后,回到了那个“第二故乡”</p><p>。当我再次站在曾经躲避洪水的那个地方,一切都物是人非,方圆几十里已经成了“燕山水库”,那个魂牵梦萦的村庄,被深深地淹没在了水库下面,只有我们的青春还在波光粼粼湖面上流浪……</p><p><br></p><p>有些事,往往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即便自己骨子里是再好强的人。人生既然短暂,再好强又有何用?这么多个几年几年的下来,不老倒也奇怪了。当年在“许南”路上扒车“流窜”,上下自如,想上哪里就去哪里。插队时后山的横虎隘绝壁,腰里一根粗麻绳就敢出溜下去打眼放炮。而就在去年回“第二故乡”,在攀爬同一个地方时,身下是几十米深接近垂直的岩壁,苦于继续攀爬还是退出的时候,第一次有了恐惧的感觉。那个瞬间,我意识到了自己是真的老了。"在时间的长河里学会和自己握手言和"。多聪明的一句话呀!几十年的坎坷虽然没完全理解这话的完整含义,但自己已经可以平静地接受自己梦想着却无法达到的那些人生目标了。</p><p><br></p><p>我原以为人老去是件不可思议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哪里知道它却转瞬之间轮到了自己头上,好凄惨。到现在自己刚好六十有三,把自己“人生”重新捋一遍,终于知道,原来自己竟然一事无成,陡活这许多年。</p><p><br></p><p>人生能有多少个“年”?已经过了一大半,甚至更多。时间转瞬即逝,让人惶恐不及,以至不知道如何面对。“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着,而自己也身不由己地被“年”凶猛推着向前。那就干脆什么都别去多想了,随波逐流吧。新的一年从现在开始,今年在,明年在哪里?无从知晓,也不用知晓,不想知晓,知晓又如何?</p><p><br></p><p>写在戊戌年正月十五的这一天,愿我和我的同学们再“坎坷”三十载,困苦也罢,艰难也罢,乐观也罢,释然也罢,“半生尘世,归来少年依然”。</p><p><br></p><p>后记:</p><p>今天就是正月十五了,尽管“年”已接近尾声,但毕竟还在过“年”。过年本不该说大不敬的话,但我们“可恶”的群主们,一点儿也不“体恤”下情,非要每个人在今天出一个“节目”。群主的面子还是要给的,那咱就也出一个吧。在下愚笨,不会唱歌亦不会跳舞,学没上几天,认识这几个字,大部分都是跟着“师妹”学的,典型的“花拳绣腿”。出就出呗,群主们还不发红包,弄的没一点儿情趣。我只是弱弱的问一下,在群里不发就算了,毕竟人太多。能不能私下偷偷给发俩,也不枉在这正月十五欢乐夜里给大家开“忆苦会”“忆苦思甜”了。</p><p>谨此作为我的“节目”,送给我的同学们,怀揣着我们曾经的“青春”,念念不忘!</p><p><br></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