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辆车作者:娄之敬

老农民

<p><b>  公元1984年的一个隆冬深夜,大寨在自家牲口屋说啥都睡不着了。一会儿给牲口添些草,一会儿给牲口饮点水,一会儿从屋里出来看看月亮揣测几点钟,一会儿又侧耳倾听公鸡们在打第几遍鸣......</b></p><p><br></p><p><b> 自从辍学在家以后,今天他要第一次赶着牲口车去市里拉粪。这事,搁谁能不兴奋呀?为这事,大寨他哥哥大庆极力反对,说他才下学没出过门,更没使过牲口,断不能去的。大寨却信心满满、据理力争:“哥,你别光用过去的眼光看问题,以前一个生产队就那仨俩大把儿,好像除了他们几个,其他的人就不可能会使唤牲口似的。现在你看,十来岁的小屁孩都赶着牲口车跑得呜呜叫,原来朝庭封就的大把儿也没那么神秘,何况我现在已经是社会青年了!”</b></p><p><br></p><p><b> 大庆被这一番宏论弄得无言以对,于是提出个抓阄的主意,揉俩纸团,一个写去,一个写留,让大寨抓阄决定,结果大寨抓个留字。</b></p><p><br></p><p>“不算不算”,大寨急得差点蹦起来。</p><p><br></p><p><b>“咋了,你想反悔?”</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样吧,咱俩锤包锤吧,三盘为定,说话算数!”就是小孩们玩的石头剪刀布那种游戏,现在由大孩来玩,还真有点搞笑。这可是大寨的强项,他从小就脑瓜灵动手疾眼快变化多端,儿时的玩伴没人不服的。这次,自然还是他稳操胜券。</b></p><p><br></p><p> 无奈之下,大庆就给邻居二丙打了招呼,叫他在路上多操心,照顾下弟弟等等。</p><p><br></p><p> 鸡叫三遍之后,大寨再也等不上了,他推开门来到院子里,仔细检查车辆绳套,按按轮胎气压,再听听村子里的动静。趁着清冷隐晦的月色,看着自家的”小汽马车“,不由思绪万千。</p><p><br></p><p><b> 这车厢,是刨了房前屋后好几棵老槐树,请街坊木匠李费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工夫,精心打造而成的。光十块钱的大团结就给了他三张,还另搭三包芒果烟。不过,这几棵老槐树原本准备给大庆大寨结婚时做大床用的,现在挪用也是大寨他爹迫于无奈痛下决定的。</b></p><p><br></p><p> 这也值啊!这车子可是漆漆油油一挂槐木头,连前后左右中六扇筘板,两块加高板,统统都是槐木的,丁棒着呢。光桐油清漆就刷了好几遍,明晃晃的,往前一站,能照见人。</p><p><br></p><p><br></p><p><br></p><p><b> 这车脚(轱辘)是花了二百多块,跑到县农机公司弄来的。当时手头紧,是大寨他爹找了好几家亲戚,凭着老脸硬抗才凑够了钱。</b></p><p><br></p><p><b> 这也值啊!刚分开生产队那会儿,都是人力架子车,承载不过七八百斤。过了两年,村民都宽裕点了,就开始想点折腾,改换成加重车脚,就是那种在轱辘上焊接一圈指头粗细的圆钢,这样能拉一两千斤。现在,又时兴起又高又宽的大轮胎、取代焊条的是又厚又硬的大铁锅、又粗又长的大车轴,配之又宽又长的大车厢,装个一两吨货,那都不是个事儿!如果跟以前的架子车放在一起,那简直就是武大郎和穆铁柱比个子,太搞笑啦。为了跟过去队里一个车能套三四匹牲口的大汽马车区别开,村民们就把这家伙叫“小汽马车”。</b></p><p><br></p><p><b> 唯一缺憾的是,人家都换成大骡大马了,那才算真正的汽马车呀。自家还是分队时抓阄划价的那头大灰驴,块头倒是不小,可上口(年龄大)了,拉车光会干弹腾不出路,大鞣布袋一个。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本来自己也要买大骡子大马的,谁不愿意用快牲口呢,可这些年家里的事儿实在太多。先是老爹看病,老爹原来是队里的棒劳力。经常被队长派遣出差,拉架子车去焦作拉煤炭,往返几百里的路程,仅用两天两夜的时间。久而久之,俩小腿肚子变粗了。是的,不是吃胖了,是成团成蛋的蚯蚓鼓鼓囊囊地在里面肿胀着,看见都害怕。关键是疼啊,老爹却一直说不碍事,离心还远着呢。经济条件稍微好些,准备买骡子的,可老爹的腿却疼的厉害了,到医院一检查,说是重度静脉曲张。一个手术下来,二亩地的收入没影了。接着是老娘得个陡病,还不到六十岁就溘然长辞。哥哥大庆眼看到了适婚年龄,再接着,大寨的高中录取通知书也变成了废纸一张。就这样,买骡子的计划就泡汤。</b></p><p><br></p><p> 大寨正在思前想后,院墙那边传来一声怪叫:“两点多了,该起床安置了!”</p><p><br></p><p><b> 头大脖粗破喉咙哑嗓是二丙的标签,他方头方脑的脸型好记,特殊的嗓门更容易分辨。他结婚时,娘家陪送了一副富丽堂皇的大挂钟,气派得很。据说还是男家出的钱,女家落个好名儿而已。但是,这也足让二丙拥钟自重,挨门喊着左邻右舍,一声高过一声。在这万籁俱寂的冬夜,越发显得雄浑粗犷,整个村子顿时骚动了起来。</b></p><p><br></p><p> “知道了,二丙。”大寨一边答应着,一边牵出老灰驴。绑护脖、戴笼头、扣荚板,一系列的操作虽不大娴熟,但平时留意大庆的套车程序,如今试手,还算顺当。</p><p><br></p><p> 等他套好车来到门外时,只见大街上影影绰绰晃晃荡荡嘈嘈杂杂叮叮咣咣陆陆续续地聚拢一糊片牲口车子。</p><p><br></p><p><br></p><p><br></p><p> 有人问;“可起套了吧?”有人喊:“常青来了没?他叫喊他嘞!”一听就是向阳的声音。</p><p><br></p><p>“胜天嘞?这货真沉得住气喽,藏哪旮旯里了?!”</p><p><br></p><p> 天上那弯镰刀,好像并不支持村民们高涨的劳动激情,在这节骨眼上,突然躲了起来。可能是想凸显它的重要性吧。殊不知,有它没它不差钱,既便是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月牙,就凭这么多人马,这么多人手一杆的长鞭,别说没有个风吹草动,就是真碰见妖魔鬼怪,只怕也会被这阵势吓尿!</p><p><br></p><p><b> 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刘大拿赶着他的牲口车头前带路,二丙在队尾压阵殿后。这次也不例外,只听大拿唱道“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时间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鸣锣开道————出发!”</b></p><p><br></p><p><b> 这腔调虽然阴阳怪气,满口河南坠子味,却也不失铿锵有力,颇像点将台上仪度威严的统帅。</b></p><p><br></p><p><b> “啪”的一声鞭响,划破夜空,清脆激越。足有几十辆的气马车队,依次衔接一字排开,如过江之鲫似鬼影幢幢,仿佛神兵天降宛如战车出城。在一片咋里呼觉扑里倒腾的噪乱声中了上路了</b></p><p><br></p><p></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延津县榆林乡西娄庄村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本地各文学平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i></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