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方鸿,(三山轩主)1945年生。2009年开始学习诗联。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岳阳市老年文学协会会员。岳阳市诗词协会会员、岳阳市楹联学会会员。岳阳金鹗诗联分会会长。</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住棚厂街6号,那是我童年的乐园。据说,科举时候这里建有一排考棚。考棚只三面有墙,一面是木栅栏、岳州话叫作“棚厂”。久而久之,这里也就叫作棚厂街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虽说是街,却没有一家店铺,南起保利西街(那时叫南门口),北至机关幼儿园(那时叫看守所),全长一千余米,与洞庭路平行,清一色的麻石路面,虽经战火的洗劫,街两边稍有间隙的排列着古色古色的粉墙青瓦民居,都是晚清时代的风格。居民都是些“老岳州”。讲的是正宗岳州话,大多还有些光辉的家史,文魁、举人、进士的后代也还不少。虽说都家道中落,举止言谈都还有点“古仁人”之风。</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的人都几代人和平相处,邻里间的吵闹打骂是绝对没有的。那时没有专业的环卫队伍,家家户户除了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几样红漆老式家具抹得镫光发亮,同时也很自觉的把门前街道、水沟打扫得很干净,做的是那么的理所当然,那么的仔细,生怕有点疏忽,引起人家看不来。街上的人说话都很和气,也不许小伢子们大喊大叫,更不许说脏话。整体的格外的安静、清洁、古朴淡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也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岳阳城不大、南至翰林街、北至市一中大门,西至岳阳楼,东至鲁肃坟。棚厂街属城内。过去城内居民都是些有身份的人家,力夫商贩都住在城外。虽说民国十三年(1924年)城墙就拆除了。在城墙的基础上拓成洞庭马路。只有唐家花园一段城墙没有拆、(今保利西街内)据说唐家势力大得很,才有幸保留了一点古老的痕迹。没有了城墙,也还是要分城内城外的。人们买菜买东西 还得经过吊桥到南门外正街和鱼巷子去买。名叫吊桥,其实也没有桥,只是下一个很长的陡坡,到商业大厦门口就算过了吊桥出城了。</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的中段有座大的火神庙,祝融殿供奉着火神菩萨,一位老道人守着庙,平常香火不多,只有谁家失火了才想起火神菩萨来:如是,老道人扎一条草船,剪个纸人坐在船头,挖点火场的泥土放在船上,插根带叶的青竹枝做桅杆,老道人手摇铜铃,焚香烧纸,念念有词、然后送到河下(洞庭湖边)烧掉,算是送火神,以保平安。这样的活动,我和街上几个小伢子每次自始至终是必看不可的,老道人也很喜欢我们做他的忠实观众,从来不呵斥我们。</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的井多,隔几户就有一口吊水井,井水清凉透彻,就是不能饮用,又苦又涩,人们只能吃河水。(湖水)大人们是要做事谋生的,小伢子们挑担小水桶,穿过柴家岭(汴河街)和洞庭路、到河下去挑河水,寒冬水退,来回五六里路,还得上几十米陡坡,真是天下最苦的差事。但也有专门靠挑河水为生的人,一角钱一大担,经济条件好点的,没有劳动力的人家,就买他们的河水。现在是谁也找不到这个就业的门路了的。</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中段向东有条几十米长的胡同叫守备巷,(守备相当现在的军分区)也都是晚清传下来的房子,其规模和品位更胜棚厂街一筹,还有几家私人花园,虽显破旧也不失当年的威风。听大人们讲、原来都是做官的人家。小巷尽头是一大片菜地,一直延伸到文庙下面,有几家种菜的农户,也有一口水井叫桃花井,小伢子们除了捉金虫是不到那里去的,农户怕踩坏他们的菜,叫得很凶。菜地里埋着几只大粪缸,据说还淹死过小伢子,大人们也绝对不许我们去那里玩,慢慢的、我们也就疏远了那一方世界。</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有年夏天,听居委会干部讲共产主义到武汉了,都吃大食堂了。果真,没过好久,街道上也办起了大食堂。地点理所当然的设在火神庙,火神菩萨被搬了出来,脱下他的绣花袍做了两个大口袋,装运粗壳(谷壳)做燃料,一人多高的火神菩萨赤裸裸的,也还“六根”齐全。几天后就被食堂当柴“火化”了,棚厂街的人们也过上了八人一桌,三菜一汤的共产主义生活,一街的小伢子简直兴奋了好久。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人们就过起了极其艰难的苦日子。</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人事沧桑。几年后,我们一家迁到了城市的另一方。不知从何时起,棚厂街不复存在了。吊桥、南门口、守备巷也都不复存在。没有留下一点历史痕迹,连个地名也没有留下,消失得如此干净彻底!偌大一条棚厂街,却被小小的桃花井吞并而取代。我常常为它几分惋惜,甚至为它几分不平。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地名文化)然而,这些都曾经存在过,也曾经辉煌过。</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棚厂街,她常在我的记忆中!</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注:“偌大”是岳州语,那么大的意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