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东方红”——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i></b></p><p><br></p> <p><b>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b></p> <p><b>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一个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形的多面体,重173千克,“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径只有1米,为了使地面“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目的之一是使卫星在轨运行时能闪光,因为该卫星是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稳定,所以当它转起来以后,由于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一闪一闪的效果,这样在地面就比较容易观测。</b></p> <p> 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在太阳直接照射、地球热反射和地球红外辐射加热的作用下,卫星表面温度可高达100多摄氏度。而当卫星处于地球阴影区,不被太阳照射和地球反射加热时,卫星表面温度可降到零下100多摄氏度。在这种冷热剧烈交变的状况下,卫星上的仪器设备将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会被损坏。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以保证卫星仪器舱内有一个正常工作的温度环境。在国外早期的卫星中,因温度控制设计不周,导致卫星飞行失败是常有的事。根据发射人造卫星的需要,1965年,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硅酸盐所分别负责研制有机温控涂层和无机温控涂层。有机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成一种高辐射有机温控涂层,涂于卫星壳体的内表面,以起绝热作用;硅酸盐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成用于卫星外蒙皮的无机温控涂层,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案,这在当时,国际上认为是不可实现的技术难题。人造卫星用无机温控涂层和有机温控涂层,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三等奖。</p> <p><b> 比前苏联及美、法、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之和还重。轨道的近地点为439千米,远地点为2388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周时间为114分钟。把这颗卫星送上太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固体混合型火箭,分别采用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全长约30米,起飞重量81.6吨。</b></p> <p><b>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音乐装置和短波遥测、跟踪、天线等分系统及姿态测量部件等组成,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由于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8天后(设计寿命为20天),电池耗尽。在此期间,卫星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1970年5月1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停止发射信号,《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其工作寿命。</b></p> <p><b> 1970年4月24日晚9点50分,国家广播事业举报告: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圆满成功。</b></p> <p><b>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