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回族尚武的史因与特点是什么?

萨拉丁

沧州回族崇尚武术,原因繁杂,根源悠深。纵观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一不难发现回族是一个以伊斯兰精神为依托的民族,中国回族穆斯林把练习武术尊为“逊奈”,意为高尚的“圣行”,是应该提倡的良风美俗。习武,一开始便注入了回族先民的血液和灵魂。回回民族形成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以大散居小聚居的形式长期生活在外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一种弱小者本能的自卫意识,使其把练武看得比习文更重。<br></br>除上述共因外,沧州回族尚武还有其独特的原因:<h3>1.上祖从武的血统基因。查沧州回族诸姓家谱,多为明初武将之后,于“靖难之役”移居 当地。如常氏祖遇春为开平王、副大将军;马氏祖仲良为彭城卫指挥91氏祖铭盘为武德将军,刘氏祖天锡为银牌先锋、锦衣卫指挥使,戴氏祖济贫为彭城卫管屯指挥;丁氏祖士贤为京卫正三品指挥使;杨氏祖德庵为锦衣卫指挥使;李氏祖天保为武节将军……。 </h3></br><h3>2.乱世求存的需要。沧州地滨渤海,苦海沿边,九河下稍,土地贫膺,灾荒连年,历来是一个战乱频繁、义举叠起之地。据旧《沧县志》载。明惠帝建文元年 (1399)靖难兵起,年之中纵横河北数千里,杀戮几无遗子;武宗正德六年(1511)九月,流贼杨虎等寇攻沧城;七年(1512) 助八月,州民仲善良等通于贼,大掠沧州;十五年(1520)八月,“严沧州招盗令”;崇祯十二年(1639)元夜,清兵突袭沧州。又载:清文宗咸丰三年(185幻九月,太平天国军攻破沧城;穆宗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流贼千余扰论南七里淀等庄;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支持英、法于沧州建立教堂,当地人民义举四起。本世纪初,军阀混战、匪类猖撅,更是民不聊生。包括回族在内的沧州人民在这样境之中习武防身、习武反抗一切压迫势力实属自然。 </h3></br><h3>3.民族精神的激励。回族不仅注重本民族的尊严,而且把中华民族气节视为生命。每遇外国人逞凶,沧州回族人民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前文所造丁发祥、王子平、张鸿玉、贾立和等痛打外国力士如此,抗日战争中的回民支队亦如此。沧州近于京、津,临于渤海,清末 “八国联军”在邻近登陆,日寇侵华以此地为重点。沧州回族人民受外国列强欺压最重,反抗精神最强,要反抗,要长民族志气,就要练武。如马凤图所创“中华武士会”把对抗日本武士道精神作为宗旨,十分明显地反映了这一高尚的民族精神: </h3></br><h3>4.养家糊口所迫。沧州不仅是一个荒发配之地,还是一个水旱码头,是车通发达、商贾云集的京能商贸重地。京杭大运河纵逾全境,京鲁御道贯穿南北。境内建有清代全国最大的集贸市场“朝州庙会”,俗语“走过京(北京),上过卫(天津卫),赶过期州大庙会”即指此处。沧州回族,多居于运河两岸和交通要冲,于是,两种养家糊口的生计应运而生:一是耍把式卖艺;二是为官府、巨商保缥。由于回族镇师勇敢、淳朴的民族性格,倍受缥主信赖。清代著名的北京西半壁街一“源顺缥局”、沧州成兴镇局皆为沧州回族所开。很多著名回族武术大师皆从此业。这种生计方式,有力地激发了沧州回族人民的尚武之风。 </h3></br>  公众号回回印象 回回印象习俗|故事|美食 |服饰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jzgdk9zu0UtTt8-imXtv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