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它犹如一条玉带蜿蜒于华夏东部平原,见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始建公元前486 年的大运河,实际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 公里,跨越地球10 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 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曹娥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延续已2500 余年。</h3></br><h3> 2014 年6 月22 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 个世界遗产项目。此次项目中参与申遗的包括8 个省、直辖市,27 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 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 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 公里。值得骄傲的是,流经沧州的河北境内南运河沧州至德州段河道、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被列入遗产点。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又称南运河,经吴桥、东光、南皮、泊头、沧州市区、沧县、青县七个市县,全长215 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的近1/7。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大运河积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犹如“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这其中,沧州回族先民从唐朝陆续迁入一直到明朝大规模迁徙来到沧州就与大运河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h3></br><h3>一、大运河是沧州回族的母亲河</h3></br><h3> 京杭大运河从盛唐时期就与回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当时,如同广州、泉州一样,杭州、宁波、嘉兴一带也成为从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落脚之地。大批阿拉伯商人聚居在当地保佑坊、文锦坊、羊坝头一带,旧时的中河上就曾有回回桥。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杭州凤凰寺,与广州的光塔寺、泉州的清净寺、扬州的仙鹤寺并称我国沿海四大著名清真寺,寺内有一通《真教寺碑记》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唐代穆斯林来华的经历:“圣人乃命其徒赛尔德宛歌斯以真经三千、口计锁勒一百一十四篇,分六千六百六十六段献,云诵此经能灭诸邪,太宗异之,颁诣天下,而其教遂大行于中土焉”。由此可见,地处运河最南端的古城杭州,曾被早期来华的穆斯林商人作为进入中国后理想的登陆生活首选之地。及至元明时代,这里的伊斯兰教宗教生活氛围和富有特色的回族商业气氛更加浓厚。可以说,这条长达1700 多公里的水上通道,不仅在经济领域里承担了历代王朝漕运大动脉的重任,而且还顺理成章地起到了民族融合推进器的作用。随着回族人无所畏惧的探索脚步,沿大运河的京津、冀、豫、鲁、苏、皖、浙诸省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回族人融入中原的桥梁和基地。沧州作为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水路枢纽,历代就是人员物资集散重地,据民族史学家考证,从唐初就有穆斯林先民从水陆两路来到沧州,坐落在大运河东岸数百米处的清真女寺据说就建于盛唐时期,沧州民间流传着先有高家寺(清真女寺)后有沧州城的说法。在沧州城北侧距大运河三百米的永济路附近有一座至今保存良好的穆斯林先贤墓,沧州人俗称“老巴巴坟”,据传明朝沧州从东关旧城迁入现在位置以前此墓就已存在,所以沧州也流传有先有巴巴坟后有沧州城的民间传说。沧州回族可谓因河而生、由河而兴,这两处紧邻大运河比沧州明朝建城还早的回族先民历史遗存充分证明回族先民与大运河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h3></br><h3> <h3> 目前沧州市共有回族人口23 万,是我省回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作为大运河上一处重要的码头枢纽,从唐、明时期回族就陆续迁入沧州,一直到明初靖难之役后八大姓从南方大规模移民,其聚居区域以运河为轴心,星罗棋布于近则离河不过几十米、远则不过一百多华里的沧州地区。沧州城里回族吴家大门族谱记载了乾隆三年回、汉同胞共筑大运河河堤的佳话:“墀,讳道纯次子,字徵書。 葬沧州城东南米家堂中祖茔。职衔,岁贡生,候选州同知授敕徵仕郎。德业:笃信好学,勇于为义。乾隆三年,城南佟家园河水涨漾,沧民惊恐。公出金数百,会同沧城绅士筑套堤二百五十余丈,沧民赖以保全,蒙河宪优奖给匾。”这一记载有力证实了沧州回族与大运河唇齿相依的血脉关联。</h3></br><h3> 甘甜的大运河水如母亲的乳汁,润泽养育了运河两岸一代一代回族儿女。大运河流过回族集聚区的U 型弯道又像母亲弯弯的臂膀,千百年来呵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回、汉各族同胞。源源不断的运河水滋润浇灌了运河两岸的沃野良田,缓缓北去的大运河不仅承载了沧州回族历史的也见证了沧州回族的沧桑巨变。</h3></br><h3>二、大运河是沧州回族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载体</h3></br><h3> 大运河目前全程有世界文化遗产点58 处,加上将后续列入的总共将达到100 多处,其中沧州进入遗产后续列入名单的有泊头清真寺、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捷地分洪设施(含捷地分洪闸、乾隆御书《捷地、兴济坝工纪事诗碑》、清代宪示碑、1933 年德国西门子启闭机)。这些遗产点都位于沧州的回族乡镇和回族聚集地区。</h3></br><h3> 前面说到,沧州城北部大运河东岸数百米处有一闻名遐迩的回族先贤古墓,人称老巴巴坟,沧州回族世传“先有巴巴坟,后有沧州城”。明初沧州城从四十华里外的旧州搬迁到现在沧州市区位置时,据说当时为了不破坏这一穆斯林先贤之墓,沧州北城墙因此向南后移一箭之地修建,从永济路南移到现在的维明路南侧。墓主白胡子老巴巴虽经明代“靖难之役”姓名失传,但数百年来有关传说久盛不衰,据说当时老巴巴来到沧州每天汲运河之水沐浴礼拜,并免费为回汉群众诊病去疾,归真后,当地及京、津和东北诸省汉、蒙、满等各族同胞前来拜祭者络绎不绝。据碑文记载:</h3></br><h3> “沧州先贤筛海来之西域,时在明前,然明初靖难,殃及池鱼,南北两京赤地千里,沧州一带杀无孑遗,历史断代,传承失续,详情多佚,实难考证。仅据鲜有幸存者口碑传述,先贤筛海乃阿拉伯云游传道贤士,尊名字繁,久传失记。沧州小高庄明前旧有清真古寺一座,传为唐建,即今解放路清真女寺也。筛海至沧久居此寺,谨守拜功,举止静默,讲经论道,滔滔不绝,精通医术,有求必应,仁德传教,穆民敬仰,施药济困,无论回汉。归真之际,万民恸哭,百鸟栖墓,穆民敬呼筛海,汉胞奉为神仙。惜靖难之后,人烟断绝,贤墓荒落,没为草丘。幸明天顺五年八月,始修沧城,立标启土,古墓重现,经靖难幸存者详辨,确认无疑。从此,回汉共筑,墓体年增,至民国之末,墓顶高达八丈,底周四十余丈,呈金字塔形,距墓二十丈外为围,周长百五十丈,巍巍壮观……援足见大贤入人心目之广之深之重矣!”</h3></br><h3> 据推测,这位回族先贤很有可能是来到沧州最早的穆斯林先民之一。</h3></br><h3> <h3> 大运河流经沧州沿岸有多座清真寺,除了捷地清真寺、曹庄子清真寺、沧州清真南大寺、沧州清真西寺、沧州清真女寺等,还有两座闻名全国的著名古寺,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泊头清真寺,一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沧州清真北大寺,这两座清真寺的建立都和大运河有着紧密联系。泊头清真寺位于泊头市区大运河西侧清真街南端,北距沧州市40 公里,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 年),明嘉靖(1521年-1567 年)、万历年间(1572 年-1620 年)重修,特别是在崇祯年间进行了扩建,清嘉庆、咸丰、光绪及民国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如今泊头清真寺已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的首批文化景点后续列入目录。 </h3></br><h3> <h3>上图为泊头清真寺正门</h3></br><h3> 坐落于沧州市区运河东岸300 米处的沧州清真北大寺始建于明永乐初年(1403),由沧州吴氏先祖、时任河间府沧州盐运司运判吴祚永捐地并主持修建,历时18 载于永乐十八年(1420)正式落成。其建筑形式为中国古典式,分前、后、东三院,即讲堂、对厅、经学堂等。礼拜大殿面东,建筑呈“主”字形,通称“九九八十一间”,可同时容纳千余人礼拜,占地面积约5318 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 平方米。殿身由古棚、前中、后殿组成。三座南北并立的攒尖顶亭,如山峰耸立,远望起伏巍峨,近观飞檐挑脊,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堪称中国清真寺建筑之瑰宝,1982 年被河北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全国著名古寺的建成年代都处于明朝回族大量迁徙来沧之时,而且都坐落在运河岸边,据考证当时建寺所需的大型木料石材等建筑材料大都是经运河漕运到沧。回族先民绕寺而居,形成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沧州回族集聚区基本居住格局,这反映了千百年来回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见证了大运河在伊斯兰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h3></br><h3> <h3>上图为沧州清真北大寺正门<br></br></h3></br><h3>三、运河两岸孕育了无数回族英雄儿女</h3></br><h3> 众所周知,沧州为著名的武术之乡,自古多侠义之士,其众多有回族武术家的身影。因打败来华挑衅的多国大力士闻名世界的著名回族武术家千斤神力王子平的故居,就坐落在距运河不过三百米的清真北大寺后街。清朝沧州回族著名将领哈攀龙武功超群,乾隆二年考中一甲第一名武进士,乾隆帝钦点为武状元,授予一等侍卫,戍边卫国二十余载,屡建战功。因“镖不喊沧”而威震江湖的大侠李冠铭,从运河岸边走出沧州名冠京城的爱国大侠大刀王五,在清朝初年为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拼死一战力挽狂澜、因打胜“中华第一擂”而被康熙皇帝钦赐为“铁壮士武侠”的丁发祥都是沧州回族武术的骄傲。不仅名宿辈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开门八极、六合等回族武术门派也都发源兴盛在运河两岸的沧州大地。</h3></br><h3> 另一方面,沧州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历代以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沧州城,城何高,城上楼橹城下壕。龙跳虎踯怒咆嗥,阵云纷起战鏖鏖。落日无光照白旄,袛今偃武弓失橐,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从明诗人瞿佑题为《沧州城》的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紧邻大运河的沧州城当年的险要气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正因如此,沧州城自古以来多经兵火,大运河养育了运河两岸的回族儿女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几百年来,在反抗暴政反抗不公的起义运动中,在反殖民地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解放大潮中,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现代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运河两岸沧州大地涌现出大量的回族英雄爱国志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义无返顾。他们当中,有出身大户人家青年时就加入共产党并点燃运河两岸革命斗争火种的老一辈革命家刘格平,有带领回族儿女驰骋在运河两岸转战于华北平原威震敌胆的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有带领著名的渤海回民支队浴血奋战在运河东岸渤海之滨的刘震寰、王连芳,纷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可歌可泣的篇章。在伊斯兰教界,沧州城里张杰、刘品一、东光曹奎、孟村辛宗真、河间金殿杰等很多爱国阿訇也奋不顾身,投入抗日活动。运河东岸的沧州清真北大寺、回族小学都曾经是中共地下党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站,当时地下党员们就是把重要的秘密文件藏在礼拜大殿的地板之下才躲过了日伪特务一次又一次的搜捕。其中,张杰阿訇在1937 年抗日战争一爆发,便奔赴抗日圣地延安,投身民族救亡事业。曾任冀中回民支队手枪队队长、大队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5 军副军长吴茂生将军,就出生在距运河岸边不过一百米的金街,年仅十三岁就参加了冀中回民支队奔赴抗日战场,此后久经沙场,一直到解放战争再一次带领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渡过运河解放家乡。凡此种种,像这样的传奇故事在沧州运河两岸的回族儿女中数不胜数不胜枚举!</h3></br><h3> 正在筹建中的沧州回族博物馆,将专辟展室向后人昭告这些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在国家危难时刻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挺身而出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英雄前辈的英雄事迹将成为沧州市各族人民的精神财富,激励后人,为早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进取、努力拼搏。</h3></br><h3>四、大运河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h3></br><h3> 沧州是最得运河眷顾的一座文化古城,其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明代运河漕运的开通。明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河运大兴,一时间工商兴旺人口剧增,一座座运河名城迅速崛起。由于地理位置显要,沧州理所当然地成为运河上的一座大码头,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清代沧州诗人刘梦,有《述沧州诗》记曰:“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这确是当时盛况的写真。直到上世纪70 年代初期,沧州段运河还有相当规模的航运能力。那时候运河上一片繁忙的漕运景象,河面上不时会看到机动拖轮拖着连成长长一串的木质货船突突驶过,激起一片浪花拍岸。通航季节,你会看到纤夫们唱着号子顺着大堤拉着货船逆流而上的壮观景象。现在,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运河已经失去了通航水运功能,但是这座城市日常鲜活的生命细节中,还是保留了很多沿河城市的生活习俗,遥想当年盛况更会令人心驰神往。由遥远年代通商而来的阿拉伯祖先那里,回族同胞继承了经商的优秀天赋,拥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在千百年的迁徙历史中,回族同胞大多选择水路交通发达、商贸繁华、有利于经商的地方居住。对于素来以敢闯敢干、志在四方而闻名的回回民族而言,大运河的便利更成为他们“东进西出,北来南往”的闯荡通道,成了他们捕捉商机、施展才能的先决条件。流经沧州的大运河沿线有5 个人口超一万的回族县市区,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大运河对沧州回族的繁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h3></br><h3> 沧州城里的老字号如正泰茶庄、恩德当、清华饭庄、华兴号杂货铺等都曾经是离运河不过一二百米的著名回族商号。明清时期一直到近代民国时期,当时运河两岸的南北码头分别由回汉两族经营。至今,沧州李姓回族一支还以运河船民后裔自诩。沧州民间流行的顺口溜“运河两岸、回汉两教、黑白两道”就是当时市井码头文化的真实写照。</h3></br><h3> 仅以茶行而言,旧时沧州城有多家大小茶庄,大多由回族经营,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大运河东岸100 米的回族著名商号“正泰茶庄”。这座赫赫有名的茶庄,是天津回族大财主穆雪芹在津所开正兴德茶庄的分号。穆雪芹在福建买下两座茶山,雇数百人种植采摘,每年春天还要派50 多人到福建监督采茶和炮制,然后经水路千里迢迢,将新鲜茶叶运至北方。穆雪芹的姐姐嫁给沧城富豪刘凤舞的后人,每年他都来沧省亲,闲步运河时,看中了运河岸边这块风水宝地,于民国3 年(1914 年)在毗邻文庙的地方修建此正泰茶庄,茶庄为两层小楼,分南北两座临街门市,中有天井,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共有房32 间,地下室四间。从此,一条河,一座楼,因为历史的偶然,紧紧连结在了一起。茶庄傍运河而建造,运河因茶庄而增色。运河见证了这座茶庄的百年兴衰,而茶庄则目睹了运河的百年变迁,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沧州回族工商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党的民族经济政策指引下,大运河两岸的回族经济繁荣发展,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回族工商业品牌企业,如全国驰名的孟村回族自治县弯头产业基地、青县宏达清真肉类生产公司、回金起香油、绿叶茶庄、聚恩斋酱牛肉、大西洋餐饮集团、天然居餐饮集团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品牌企业。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的都紧邻大运河文化带附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巧合,冥冥之中揭示着回族与大运河的草蛇灰线、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在历史长河的载沉载浮中,大运河见证着一座城一个民族的沧桑变迁,而回族人民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大运河的灿烂文明书写上浓墨重彩的绚丽一笔。</h3></br><h3> <h3> 时光荏苒,新中国建立以后,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时逢盛世,沧州回族人民在运河两岸安居乐业奉献耕耘,无论是政治地位和经济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近傍大运河的回族集聚社区也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逐步得到美化建设改造。2000 年6 月5 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通过大运河为沧州输送优质江水4.83 亿立方米,这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随着我市全面推进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这“五城”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致力于把沧州市打造成科学发展、绿色环保的宜居城市,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沧州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沧州的特色名片,使沧州真正成为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之城。与之相应,开发大运河、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过程中。建成以后,正泰茶庄、清真北大寺、回族先贤墓,以及筹建中的回族历史博物馆、回族美术馆等名胜,将与清风楼、朗吟楼、文庙等运河两岸人文古迹一起,成为沧州一张张精彩靓丽的文化名片,飞向全国走向世界。古老的运河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勤劳智慧的沧州回族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回顾壮阔历史,展望美好明天,运河水滋养下的回族儿女,并将与沧州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梦!</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