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font color="#333333">——线上教研“观察周”学习感受(九)</font></h1><h3> </h3><h3>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应该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掌握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各个领域的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应对的策略与方法———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观察。</h3><h3> 本周,市学前教育志愿者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观察”主题,层层递进式的剖析了观察的要点、观察要素、观察方法等。助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教师们看到观察的价值和力量,透过观察引领和支持幼儿的发展!</h3><h3> </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font color="#ed2308"> </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1564fa"> 让观察得到升华 </font><font color="#ed2308"> </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丁宛靖</font></h1><h3> 观察与记录是教师观察记录教育教学中真实情景,收集相关教育信息,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观念、升华经验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随着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身为幼师我们可以逐渐地体会到幼儿的活动记录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观察就显得愈发的重要,本周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更详细的了解了观察记录的过程(客观描述-解释-判断和结论)、方法(叙述性描述、时间抽样、事件抽样、频次计数、检核表、等级评定量表)以及叙述性描述法的应用过程,小艾老师也提到,观察与记录的方法的运用,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在看到、解读的过程中,用专业的眼光来解释幼儿的行为,帮助我们自己解惑,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态度,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对于怎样更好的对幼儿进行观察与记录,我有以下感悟。
1、 要注意个体与整体相结合。虽然观察记录关注的是某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和情况,但幼儿很少被单独、分离地捕捉,他会与教师、其他幼儿发生互动,所以我们在记录时要考虑将周围的场景也考虑进去。
2、 记录与解释结合。观察记录所使用的工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照片,两者的结合更形象、更完善。对于记录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清晰、专业的解读,恰当地分析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3、 注意观察方法。观察要有一定的方法,要根据观察的目的确定观察方法。例如若是个案研究,一般采取针对性地追踪研究。如果要想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则需要由点到面的全面观察。
4、 观察手段要灵活、多样化。观察一般是教师肉眼观察和记录相结合,如果针对某个具体方面进行观察,除了在日常的活动、游戏中随机观察外,还可以根据观察目的设置专门的活动进行观察。此外,还可以利用摄像、录像、儿童作品分析等方法进行观察。</h3><h3> 有目的、有价值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身的教育效果,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发现教育中的闪光点,也为我们自省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期待开学后将观察更好的运用在活动中。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1> <font color="#1564fa"> 潜心观察 用心思考</font></h1><h3></h3><h1> ——申昵</h1> 观察记录可以说是教师专业能力必须的基本素质,观察记录也是教师正确施教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对活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交往行为、善于倾听孩子谈论的话题。在本周我园刘奕君、肖霞、艾春林等三位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带我们进入了对有关“观察记录”的学习与分析。刘亦君老师的“你看见了吗?-观察的概述”、艾春林老师的“用什么看见-观察与记录的方法”、肖霞老师的“观察的实践与运用”。在这三场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回顾着自己以往观察记录,也有如下思考:
一、发现问题方向是“观察”的来源
观察活动是教师对幼儿用眼睛、耳朵去看、去听的较为隐蔽性的行为。我们可以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幼儿教育,也可以根据问题去观察。观察一般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有许多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行为环境,教师应该以精炼的语言来记录幼儿的行为,尽可能涵盖所观察到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的逻辑起点。而不仅仅单纯的物理行为的记录。
二、直击问题要害是“观察”的重点
发现问题方向以后,怎样直击问题的要害进行分析是考验教师理性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过程。我认为教师要对记录的行为进行一个系统性梳理,找到一系列行为的起因,并将这些点组合起来筛选出一个问题的核心点即问题的要害,进而针对核心点展开多方面多层次、横向纵向的分析。
三、分析问题根源是“观察”的关键
观察记录凸显了问题的存在,分析出了问题的诱发原因。由于教师观察时间有限和观察情景的因素,观察记录的问题可能存在情境性和不确定性,那么教师结合观察内容分析时必须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四、解决问题过程是“观察”的根本
个性强烈、行为习惯自由的孩子通常是教师观察记录的对象。教师怎样从观察记录的不同点和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怎样让处理问题的过程对幼儿起启发教育的作用?我认为教师首先,观察面要广、点要深,不能让观察简单化、肤浅化、单一化。我们要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赏识孩子身上独特的个性开始,进行富有个性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从诱发问题的根源出发,客观地找教师本身、幼儿本身及同伴关系的可能引发的原因,进行公证的评价。再次,教育过程的生动情景化。教师要将说教式的教育模式逐渐向情景化的教育转换,通过事例编的故事、结合实例的小品表演、现场观摩、实景拍摄等都是教师有效教育的手段。通过听故事、看表演、看实录的过程,使教育生活化、真实化,幼儿会更乐意接受。
总而言之,无论多么严谨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教条主义,更不能纸上谈兵,因此,我体会到唯有融入孩子的视野全心全意的进行理解与诠释,才是对孩子们成长最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母亲般的爱记录下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点滴,才是最关怀备至。
<div><h3><font color="#1564fa"> </font></h3><div><h3> </h3><h3> </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h3></h3></div><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1><font color="#1564fa">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font></h1> ——赵芹雪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实施教育,观察要先行。通过学习思考了几个问题。
1.制定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观察总带有一定目的,落实在一个具体的观察中,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才有可能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你的观察对象或目标,才能有效地记录到能反映你观察期望的有意义的行为和经验。
2.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会有许多自发的场景会成为观察的对象,教师要能够在随机的场景中意识到观察的价值,同时重视幼儿在此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并对发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分析,得到比较客观的结论。
3.提出递进性要求,深入观察幼儿。从《指南》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从小持续纵向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提出递进性的发展要求,同时进行持续观察,使幼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为止。
总之,“观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要想提高观察能力,就必须不断尝试和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指南》提出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目标,每个人的背景和学习方式不同,只有教师深入观察、客观评价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才能更有利于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h3></h3><h3></h3><h3></h3> <h3></h3><h3></h3><h1> <font color="#1564fa">《观察与记录》 学习之我见</font></h1><h3><font color="#1564fa"> </font><font color="#333333"> ———刘文君</font></h3>
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可是,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记录?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我们。利用寒假的时间,我阅读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我们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恰逢本周也是关于“观察”的教研活动,市教科院邓艳老师的市幼团队的精心准备下,将有关观察中的问题及其遇到的困惑进行梳理,并提供了一些可借鉴可实操的思路与方法,刘奕君老师的“你看见了吗?”明白了什么是观察,为什么要观察的重要性;艾春林老师的“用什么看见?”将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娓娓道来;肖霞老师的“观察实践与运用”,带领我们结合视频案例,现场记录分享交流,专家点评与指导,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层层递进,所谓,教育之观察,任重道远。
对于于幼儿,我们懂得的太少,需要做的又太多。观察幼儿行为是理解幼儿的第一步,唯有潜心地观察、客观地记录、全面地解读,从活动的情境中感应幼儿语言或行为的意义,才能逐渐走近幼儿的世界,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面对孩子成长的多变性与多样性,如何了解孩子的发展与行为表现概况,适时提供学习机会或转化教学策略,对于专业的幼教老师而言,是极具挑战性的。
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观察真的不是一件易事,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都能流露出他内心的想法。老师的观察越细致,分析就能越加贴切些,这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慢慢提高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幼儿在活动前,教师要又观察的目的,这样才知道在幼儿活动时要看什么。幼儿活动中,教师要用心观察并及时记录,以便随后整理案例的准确性。幼儿活动后,结合自己的观察目标对照观察记录,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个幼儿在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要求,哪些方面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帮助。
其次,更使我体会到唯有融入孩子的视野全心全意的进行理解与诠释,才是对孩子们成长最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母亲般的爱记录下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点滴,才是最关怀备至的记录。要求教师真正的了解幼儿,懂得幼儿的发展、学习或需求。再通过观察记录,了解幼儿每一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并且对幼儿各方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把握幼儿整体发展以及各方面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最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判断必须是正确、有效度与信度的专业观察。这需要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的支撑。理论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我依然认识到无论多么严谨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教条主义,更不能纸上谈兵,幼儿教师的学习离不开自己的工作现场,我们要提高实践智慧,增强用理论解释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并促使自己不断地提升。
从对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包含着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在观察、解读孩子的道路上,我会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开明接纳的心态继续前行。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学习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再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脚踏实地去观察,去记录,去反思,再实践,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相信透过我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h3> </h3><h3> 为期一周的学习是新的开始,新的起点。观察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不断的观察,记录,反思,再观察,再记录。 在这周而复始的观察中,相信我们幼教人会对这项基本功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观察中感受到“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