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二胡独奏名曲——《二泉映月》,它是由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创作,人称“瞎子阿炳”。</p> <p>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谈谈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p> <p>《二泉映月》表达的情怀分别是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p><p>同学们,阿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让人如此伤感而又愤慨的世界名曲的呢?</p><p>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二泉映月》背后的故事。</p><p><br></p> 作曲者 <p>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正一派道士。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间乐曲。</p><p>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p> <p>【名曲的影响力】</p><p>《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p><p>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p> <p>它的琴声和心声交替表达,曲子美,感情真,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身残志坚的品质。</p><p>《二泉映月》这首曲子也可以用这些词来描绘:天籁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荡气回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p> 曲名由来 <p><br></p><p>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p><p>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p><p>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p><p>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p><p>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p><p>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p><p>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p><p>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p><p>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p><p>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p><p>二泉:无锡二泉池设有漪澜堂、二泉亭等建筑。农历每月望日前后,月恋水,水怀月,同辉水韵。佳景天成。</p> 乐曲分析 <p>《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p><p>通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p><p>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p><p>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p> 【乐器介绍】——二胡 <p>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p><p>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葡萄熟了》等。</p><p>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p><p>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p> <p>【本课作业】</p><p>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开学后检查</p><p>1、简单的介绍一下阿炳,并且说出阿炳的2~3首代表作品。</p><p>2、说一下你听过《二泉映月》之后有何感受?</p><p>3、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怎样去传承和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