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一种生活叫周庄</p><p> 周庄</p><p> 一直是我梦里的一个结</p><p> 如此执着,又如此的清晰</p><p> 面纱之下</p><p> 是清丽的眸 抑或是隽逸的影</p><p> 为你</p><p> 迢迢千里而来</p><p> 只愿一睹你的绰约风韵</p><p> —— 作者小语</p><p><br></p><p> 喜欢上水乡周庄,是源于初中课本,为师三十载,《周庄水韵》竟也教授了十几遍,令人遗憾的是从未亲眼所见现实版的美韵。遗憾,的确有之。</p><p> 对周庄的认知,也仅仅限于课本中的描绘,那“白墙粉黛濯流水,古意石桥月半弯”的景色,也只是心畔的臆想,思潮演绎的虚幻而已。</p><p>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伴着暖阳,缓步走入有些岁月印迹的古镇。古桥石板的光滑,墙壁的斑驳无不诉说着流年的沧桑。偶尔间,有人会站在屋后水道旁边的石阶上洗刷器物,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水流清澈,没有污染的久远岁月——汲水,淘米,浣纱……</p><p> 午后,时光慢了下来,几只小舟,竹篙横在船尾,船夫坐在舱中,或品茶聊天或靠着船舷小憩,好一幅“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的美卷!</p><p> 北方的街衢宽广开阔,古镇窄窄的弄堂也别是一番风味,宽者不足一米,窄者只容一个人通过,遐想间,几个漂亮的女孩婀娜闪过,古韵与现代的碰撞,几枚跳跃的音符!</p><p> 走在水道旁的街衢,令我惊异的是每家的门楼基本一样高,一样宽,这让我很费解,这实在不同于北方,北方富裕一些的人家,会将房子建的别具一格,尤其是大门楼更是尽显奢华。</p><p> 可在古镇,无论贫富都是如此的内敛,问及知情者才知晓,这寓意着财不外漏,无论院内的房舍多么的奢华,门口都是内敛普通,我去了著名的张厅宅邸,又去了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的故居更是体会深刻。</p><p>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年间修建而成。</p><p> 它位于周庄富安桥南侧,从门楼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进得门来,却发现是七进五门楼,占地2000多平方米,内部的陈设也是古朴大气,小桥流水,廊檐黛瓦,红柱雕粱,可谓惊人的阔绰。</p><p> 直至今天,在我看来都是如此的令人震惊,可想当时朱元璋对沈万三的忌惮之深。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帝对沈万三百般刁难,奈何沈万三的经商头脑的强大,无论是远走他乡的丝绸之路,还是在乡间受难时期的农耕手工艺都不得不令人惊叹!后人建此厅堂便也不足为怪了。</p><p> 夕阳褪去彩霞,夜幕降临,寻一家水边酒家,倚在窗边,窗外是淙淙的塘水,火红的灯笼,加之七彩的光束,熙攘的人群,夜游古镇较之白天喧嚣、热闹了许多。在灯光的映衬下古镇靓丽了许多。可于我,则是更喜欢白天素朴清雅的古镇,觉得那才是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之美。</p><p> 遐想间,几碟特色小菜已上桌了,万三蹄听说上了央视,水乡的小菜疏也是清爽可口,米饭也随即上桌,真是江南呢,北方是面食的。倒不在于吃些什么,平添一种人生的体验乐趣。窗外三三两两的小船,那一盘花生米,二两小酒也甚是惬意呢。</p><p> 累了,寻一家雅致的民居小住,喜欢房间的名字——心愫。与其说很衬此地的景,倒不如说更契合我的心境罢了。清晨,我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唤醒的,不喜欢夜景的喧嚣,晨景又如何呢?</p><p> 还真是静呢!古镇尚在沉睡中,我款款走在清静的街道上,没有几个人,大喜,正合我意,登上石桥,两旁是白墙粉黛,在晨雾中氤氲;水面上泊着几只小船,不见船翁;那一塘淙淙流淌的碧水,正欣然谛听着柳枝与晨风的唱和。</p><p> 还有一个我,眼中是温情,脉脉的注视着温婉、素朴、清丽的古镇。对,是醉了,醉于那一份古朴——至真、至纯、至简、至静!</p><p> 这才是我心中的周庄,醉美的风韵。</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者简介:如水心情,原名赵敏,中学高级教师,喜欢用清纯简约的笔触书写如水的人生。爱读书,提高眼界和思想深度;喜练字,从古人书法中探寻宝藏,墨里乾坤亦人生;写文章,记录下自己的足迹,正如好友所言,到哪天我们老的走不动了,还可以像杨绛先生似的翻翻自己的旧作,自得其乐。</h3><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