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持莲童子”铜镇赏析

北京画说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持莲童子镇纸</span></p> <p>舒杰/文</p><p> 持莲童子铜镇,明代,四肢卧式,通身漆金,长5.6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由于年代久远,莲叶柄部磨损严重,通身漆金剥落较多。童子手里持着莲叶,背于肩背上,昂首平视前方。童子手头沉实,线条饱满,形态简洁大方、憨态可爱,符合明代审美风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持莲童子镇纸</span></p> <p>  铜镇,又称铜镇纸,也称镇尺、文镇、书镇,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品。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持莲童子镇纸</span></p> <p>  中国人使用铜镇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秦汉,不逊于砚台和印章。历经漫长的历史,镇纸的材质和造型出现了千变万化的发展,持莲童子就是其中的一种门类。这种题材最早见于宋代,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有个习俗,每年到了七夕节,也是荷花最盛的时候,大人就会带着小孩到荷塘边,去采一支荷叶下来,让小孩持着,祈福孩子平安,也有望子成龙的意思,所以这种形象就运用在各种各样的雕塑中。这种形象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明清时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持莲童子镇纸</span></p> <p>  周敦颐《爱莲说》中曰:“出淤泥而不染”,描述了荷的生长环境,表达出了一种高风亮节的君子之风。提到荷叶,就会想到莲蓬,而一支莲蓬的莲子特别多,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荷叶又是翠绿肥嫩的,再加上童子持着,象征着一种生机与活力。因此,持莲童子一直以来被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作为和和美美与子孙昌盛的代名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持莲童子镇纸</span></p> <p>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气息,所有艺术品仿制的再形象逼真,但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是仿不出来的。明代持莲童子镇,清代民国时期也有大量的仿制流传民间,历经多识者自知,此镇渗透出来的简洁而饱满与醇和而古厚之气,非时代不能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月华堂置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