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下………潼关城头说古关———小景九章,我的摄影日记

泮河南岸有家乡

<p>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的帝王统治者,在所管轄的疆域中,曾设立过无数的关口。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之地的潼关既是其中之一。</p> <p>关口的设立,是因在冷兵器时代,利用险要地形地貌,或以高墙深沟,发挥易守难攻,阻带外敌侵略攻击的有效手段。</p> <p>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牵一发而动全局的要害之地,更是如此。</p> <p>潼关的设立正是如此。</p><p>中国自周秦汉唐以来,在3000多年的历程中,陕西关中,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視关口的设立。从而加强军事防卫。</p> <p>在关中地区,自古就有四大关口的说法。</p><p>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潼关在陕西潼关县。大散关在宝鸡。武关在陕西商洛丹凤县。萧关在宁夏同心县)。</p> <p>潼关,位居陕、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之滨。北与山西芮城隔河相望。东与河南灵宝,三门峽相毗邻。镇黄河渡口,扼长安洛阳古道。自古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西域是必经之地,亦是官方的要隘。</p> <p>潼关被称为“畿内首险”,“四镇咽喉”,和“百二重关”。</p> <p>公元755年,唐朝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在758年,杜甫被贬至陕西华州(今之华县)。759年他回河南老家洛阳、偃师探亲,在返回华州时路经潼关。当时看到唐王朝的军队紧张备战,便以与潼关守将对话的形式,写下了《潼关吏》这首著名的诗篇。</p> <p>《潼关吏》唐.杜甫</p><p>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运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扰西都。丈人視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歌舒。</p> <p>杜甫在这首诗中,描述了守关将士的英勇气概,也描述了潼关的险要。並且嘱咐官兵要接受桃林关轻敌的惨败教训。这首诗体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p> <p>在明朝末年,农民军李自成,在潼关一战,遭遇惨败。帅领残部退入陕西洛南山区,休养生息重整旗鼓。后又是在潼关一战,击败明王朝的军队,攻入潼关直取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至今,在商南一带仍保留着与李自成有关的地名。如跑马村,捉马村等。</p> <p>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没有能夠在风陵渡过黄河侵占潼关,进犯陕西。当时,一是有中国军队在中条山一带的奋勇抵抗。二是潼关所扼守的风陵渡渡口,是比较难以逾越的天险。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潼关古城惨遭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县城房屋毁坏,民众死伤严重。到抗战结束时,县城人口仅余五、六千人。</p> <p>这是黄河渡口岸边,为纪念抗日战争而树立的纪念碑。</p> <p>自古以来,潼关便是兵家必争之地。</p> <p>历史发展到今天,所设关口似乎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了。但是当站在潼关城头之上,鸟瞰潼关地形地貌,仍然感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p> <p>潼关紧紧扼守着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江苏连运港至新疆霍尔果斯)。这是中国贯穿东西的运输大动脉。</p> <p>潼关古城,守护着风陵渡这个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是陕、晋、豫三省重要的交汇之处。</p> <p>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已不再是地域的关口,而更是显示了一种,坚定不移,坚不可摧,敢于担当,直面危险的精神。</p> <p>这是潼关的水门关口。</p> <p>潼关古城今貌。过去的军事要塞,而今的旅游之地。</p> <p>渡口宽阔的黄河。</p> <p>游人领略黄河的波涛。</p> <p>潼关重要的引黄灌溉工程。</p> <p>古城堡中展示的潼关的过去。</p> <p>陕西潼关是黄金的生产大县。</p> <p>陕西关中的肉夾馍,是由潼关兴起的。据说是唐代李世民,任秦王时到潼关品尝过。</p> <p>潼关酱菜非常有名。</p> <p>潼关古城广场上,黄河母亲的雕像,别具一格的神韵,引起游人的深思和遐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