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醉了四月天

芳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芳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网络</p> <p><br></p><p>  徜徉在无边的花海里,沐浴着和煦的东风,在百花争艳,万紫千红,柳絮纷飞,燕子呢喃的季节,我禁不住想起那个百年前的校花,从历史深处翩翩走来的曼妙少女。似一朵娇嫩的花蕾,散发着一股盈盈暗香,在氤氲的晨风中绽放。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走向了浩荡帝国的中心。</p><p> 她就是民国一代才女,新中国,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设计者,早期著名建筑师林徽因。</p><p> 在这个明媚的四月里,让我们一起去岁月深处缅怀这个诗意美女吧!</p> <p><br></p><p>  林徽因是过去一百年生命精灵中的空山绝响。每一次读她的诗歌,就像柔柔春风拂过面庞,宛如西蒙•波伏娃笔下的【不是我,是风】。这个风华绝代的美女引领了一百年娇艳历史的主触觉,她把所有的时代风韵与风骚集于一身,使她生存的那个弱敝的时代,完成了时代断层的补白与衔接。使我们纵览这段浑浊历史时,感觉灰暗中多了一湾浅浅的明丽,于无意中添加了一幅绝艳的画卷。在世俗与偏见中,又显现傲然的神采,给百年历史留下了诸多无法超越。</p><p> 唯一可叹的是,这个羡世之美,仅仅存活了五十一年,让我们更加好奇她由人转神的历史秘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不俗的家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04年她出生在浙江杭州,祖籍在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p><p> 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p><p> 其父林长民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p><p> 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皆是民主的先驱者。</p><p> 名门出身,给予她先天的优越环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特殊的成长环境</p><p><br></p><p>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她生命底色上苍白的伤痛。</p><p> 母亲生的儿女只有林徽因存活,父亲续娶,继续传宗接代,开枝散叶。从此,林徽因和母亲退居后院,活在一个冷寂大家庭的边缘。从此,母亲就像受到冷落的弃妇。举目望去,皆是凄凉,每日耳闻的皆是弟妹们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 母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林徽因的母亲长于一个商人家庭,从不曾习得琴棋书画,是没见识,没文化的旧式妇女。自小娇生惯养、不善操持家务。所以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又讨不到婆婆的欢心。另外母亲眼界狭小,心胸不阔,世界太枯寂无味,以致于只能以怨妇型的方式去获取可怜的存在感。</p><p> 她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怨恨,无奈,悲哀。母亲就像老宅中枯败的藤萝,缠绕了林徽因一生。这样特殊的成长环境,一方面让林徽因从小就学会自立自强,笃誓要成为新式女子,她绝不能像母亲;另一方面促成了她的过早懂事,她成为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 早熟的少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林徽因的天生华彩随着成长一日显过一日,再暗寂的生活也难以阻挡。</p><p> 十二岁,林徽因进了全英文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她显得越发夺目光鲜。</p><p> 如有人说的那样:才华始于伤痕,苦闷的童年影响了林徽因,却成了她成长的动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 坚强奋进</p><p><br></p><p> 林家祖父十分重视家中子侄辈的教育,于是在家中设立了家塾,教授国学与新学。林徽因聪慧颖悟,上课时看似漫不经心,每逢背书时却能够滔滔成诵。</p><p> 父亲虽然不喜欢母亲,但很偏爱聪明漂亮的徽因。这是她用坚强的毅力,刻苦的学习,和争气换来的关注和宠爱。</p><p> 在夸赞声中渐渐长大的她,路途走得十分顺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 父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林长民也许是父爱本能的补偿,逐渐把聪慧的林徽因视为掌上明珠。从此,她开始了从人生低谷向高峰的攀升。</p><p> 1920年,林徽因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这一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政府派赴欧洲访问考察,林父决定带上爱女同行。</p><p> 在给徽因的信中,他写道:“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琐碎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p><p> 那字里行间尽是对女儿的叮咛引导,谆谆教诲。</p><p> 诚然,林徽因拥有一个具远见卓识,又慈爱开明的父亲,是她莫大的荣幸。</p><p> 这是一次为时一年半的长旅,林徽因跟着父亲游历欧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 西方文化的熏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父亲常常忙于公务,她许多时间都一个人待在寓所。幸而女房东是个建筑师,经常带林徽因出去写生。剑桥一带的景致和风光,成了林徽因生命里一抹亮丽的风采。</p><p> 这样的际遇于她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启蒙,西方城市的发达,西方文学的魅力,西方建筑的奇特,悄无声息地熏陶着她,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她。</p><p> 不只让她萌发了对文学、对艺术的喜爱,也奠定了她对建筑,对家国的关切基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 林徽因与徐志摩</p><p><br></p><p> 林徽因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与三位才子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情感,众说纷云。</p><p> 徐志摩是林父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林徽因随父在英国时,与徐志摩相识。两个年轻人常在一起谈论一些作家的作品。徽因的独特见解常常博得志摩的啧啧称赞,她的活泼灵动更是让诗人心旌摇曳。而儒雅俊秀的志摩,是那样博学浪漫,又对她展开热烈的追求。一个懵懂少女遇到了比自己大十岁的追求者,和其燃起的炽热爱情火焰,使她恐慌和谨慎,这就证明了是一场单相思,无疾而终。</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 面对现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徐志摩坦率地向林徽因表达爱意,甚至不惜放弃现有的婚姻,只为无所顾忌地追求灵魂伴侣。17岁的林徽因一时不知所措,彷徨纠结,可当她冷静下来面对现实时,她选择了拒绝。</p><p> 1921年10月,她随父亲乘海轮归国。后来尽管徐志摩追到国内,并且真的和发妻离了婚。林徽因是受过传统伦理教育的傲娇女子,毅然决然地扑向了理智。徐志摩浪漫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遭到了老师梁启超与挚友林长民的痛斥,但他依然痴心不改。</p><p>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对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 林徽因与梁思成</p><p><br></p><p> 梁思成是林徽因的最终选择,梁思成斯文有礼,温良谦恭。</p><p> 两人的父亲俱是政界名流,更是挚友。梁林二人从家世,学识,涵养,性情,趣味,都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种灵魂深处的契合无形中拉近了两颗年轻的心。可谓,门当户对,郎才女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一 情投意合</p><p><br></p><p> 1924年6月初,一对有婚约的金童玉女秉承家训来到了美国,他们原计划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但最终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改报了美术系,不过她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p><p> 1928年3月,珠联璧合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相恋5年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p><p> 林徽因一生一次婚姻两次婚礼,是梁林两家父母在北京办的。新郎新娘不在场的梁林大婚成为当时北京城的一大盛事,消息被登在北京各大报纸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二 考察古建筑</p><p><br></p><p> 回国后,两人先后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共同致力于建筑一科的研究。</p><p> 1932年到1945年,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两人在穷乡僻壤颠簸过,在荒山野岭跋涉过,用脚步真真切切地丈量着祖国的热土。</p><p> 林徽因早年患肺疾,抗战期间颠沛流离,病情加剧为肺结核。可她依然与丈夫一起去寻访古迹,有多少座古桥,古塔,古寺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 志同道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攀爬在古建筑上去测定。</p><p> 那些计算,绘图,拍照都沉淀为实际考察的硕果,是最翔实最珍贵的一手资料,带他们领略着古人建造时的匠心。</p><p> 林徽因与梁思成,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平凡人之艳羡。他们作为大学教授是当代很多建筑系科学研究启蒙者和引路人。共同研究建构了当代中国建筑学派,林徽因更是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设计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四 林徽因与金岳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们在 城墙的北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一家三代搬了进去,与他们相邻而居的是“老金”。</p><p> 这个“老金”便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先生,这位先生的奇闻轶事里,最引人传议的便是他终生未娶妻,他恋着女神林徽因。</p><p> 哲学大师的心思,谁又真能猜透呢?据说金岳霖初逢林徽因,就一见钟情。后来干脆随着梁家的迁居而四处搬住所,总要和梁家做邻居,人们戏称此举是“择林而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五 挚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自此,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以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恋,让自己的情感止于理性。他爱了心中的女神一生,用哲人的深情守护着那份执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六 沙龙上的风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大家都知道林徽因的“文化沙龙”,是她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在自家打造的。也就是大师们文化交流吧!位于北平的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p><p> 每逢周六下午,在舒适温馨,有暗香浮动的客厅里,各学派的名流大咖汇聚于此。哲学教授金岳霖、经济学教授陈岱荪、政治学教授钱端升、考古学教授李济、艺术学教授邓叔存、艺术家常书鸿,都是常客。而张奚若、周培源、陶孟和则喜欢偕夫人双双而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七 才华出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当然也不乏一些初出茅庐的新人,在客厅里受到林徽因的约见和提携。最熟知的要数萧乾,当年他激动地随沈从文进入这座心驰神往的象牙塔,见到仰慕已久的女主人。林徽因迎面就夸奖萧乾:“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萧乾受此激励,笔耕不辍,成为京派文学的生力军。</p><p> 沙龙没有主题,随意、即兴、散漫,气氛极为宽松活跃。女主人犀利敏捷、饶有风趣的谈吐时常语惊四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八 才女林徽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每个老朋友都会记得,徽因是怎样滔滔不绝地垄断了整个谈话。她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叹服的是她也同样擅长写作。她的谈话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p><p> 她总是聚会的中心和领袖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p><p>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沈从文说她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日子里,林徽因兼具理性和灵性,她是众人的焦点,她身上那份由内而外的热情与浪漫,保持着她经久不衰的魅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 九 写给儿子梁从诫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读来温柔绵软,让人身心愉悦,感知到四月天带来的希望和活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p>笑响点亮了四面风;</p><p>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p><p> </p><p>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p><p>黄昏吹着风的软,</p><p>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p><p> </p><p>那轻,那娉婷,你是,</p><p>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p><p>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p><p> </p><p>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p><p>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p><p>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p><p> </p><p>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p><p>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p><p>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 在 战争年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颠沛流离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1904——1955是祖国大地上外敌入侵,百姓流离,政局动乱,然,她始终与祖国家人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在战火中,她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潜心治学;在病痛中,她仍殚精竭虑培养人才;在任何危局中,她都坚守祖国。她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建人之一,她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一位坚韧忠诚的知识分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一 为国为民</p><p><br></p><p>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徽因仍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十分感动,对新政权、新社会产生了感激之情。誓为知己者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尽心尽力,夜以继日的工作。</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二 国徽图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1949年9月27日,全国第一次政协全体会议召开,大会决定邀请专家设计国徽图案(包括林徽因)。清华大学以林徽因为首的设计小组提交了第一个设计图案。</p><p> 1950年6月20日政协常务会议召开审查国徽图案,周恩来审查拍板定了清华大学林徽因小组设计的图案。</p><p> 1950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毛主席主持通过决议同意图案。林徽因作为国徽图案设计者代表应邀列席会议。</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 三 风华绝代</p><p> </p><p>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代才女变成了四月初晨那一抹最绮丽的霞光,就此平静安详地落幕。林徽因的一生真就像是一首诗,真挚隽永而又光辉灿烂。</p><p> 1955年4月3日,她的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在众多挽联中,金岳霖和邓以蛰题写的挽联格外引人注目:“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p><p> 这是对她一生最美丽的解读。那个眉眼带笑的女子走了,那个犀利果敢的女建筑师走了。</p><p> 她如空谷幽兰,独倚清芬,她如浮世雪莲,静静凋谢。</p><p> 在林徽因的墓碑上,丈夫梁思成刻下铭文“建筑师林徽因墓”。当人们传诵她写就的绝美新诗时,殊不知,她钟爱的身份是建筑师,这才是她传世的风华。</p></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四 永垂不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林徽因墓简洁、朴实、庄重,她静静地长眠于此,一方汉白玉浮雕花卉图案还是她亲手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图案。</p><p>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诗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至今无人超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文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4月21日芳华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