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石山徒步 串头起访古

南山南

<p>近几年徒步多在北乡,可能北乡的大山多了一股清泉的缘故吧,徒步群也罢穿越群也罢,在北乡开辟了有十几条徒步线路,像铁笊篱、七机岩、龙台山、赵家岔等。</p><p>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乡人,仅仅走过三尖山、燕子崖、山西域,十八盘,仙台山,其他好像有几条徒步穿越跨省界的通往平山县忽忽水的线路,没走过。</p> 15日临近午时,好友邀约回老家爬山。<br>疫情渐缓,宅家日久,况且人员不多,户外空气清新,正好活动活动筋骨,便欣然前往。说实话,对此行没抱多大兴趣,仅仅是爬山而已,权当活动筋骨罢了。<br> <p>匆匆吃罢午饭,约略休息一刻钟,便驱车从县城出发,大约半小时经过仙人乡交口到达庄子村朋友家。朋友父亲也是徒步爱好者,充当本次行程向导也不忘带他的航拍小飞机。</p><p>他向我们介绍,本次徒步目的地是串头起,小串上山,大串下山。</p><p>串头起不是个村,是盂县和平山县交界处的一座山峰。是盂县庄只村派出的维护天桥古道的养路工居住的地方。说起这个养路工,当地还流传着一段佳话。因为大山方圆几十里都无人烟,那时候山里狼多,这个叫金锁的养路工,维护天桥古道,去地里干活,都要用花篓背上他娘。</p><p>金锁所维护的古道,是现存保护最好最长的一段古道遗址——太行天桥古道,纵横太行脊梁,由恒山(正定)中原进入太行山到太原的一段,初修于秦,秦时全图为据,隋炀帝时期重建,20华里皆有晋高家台(盂县庄只村)负责维护保养,冬天扫雪,夏天水毁垫道。</p><p>天桥古道为商品运输的驮道,晋冀两地一直严格执行子午通行的制度,直到建国后,山西界314省道建成,太行天桥古道才退出晋冀两省货物运输的历史舞台。</p><p>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p><p>【后汉书,邓训传】: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監领其事(滹沱河漕运平山至太原段)。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萧宗从之,随罢其役,改用馿辇,岁省费亿万计。</p><p>公园607年4月,隋炀帝亲自【安辑河北,巡省赵魏】。诏发十余郡丁男,开砸太行山驰道,达于并州。</p><p>史记记载:调山东琅琊仓,黄仓,月陲仓粮食,过河北平原,翻越太行山,进入蒙古高原,这一条路是秦军的生命线。</p><p>《读史方與紀要》中讲到:【恶石口县西北百十里,最为要害。景泰二年(公园1451年)筑城置戌】。【嘉靖二十年(公园1541年)复增官兵防守】,此处古昔曾为聚义民众出没之路,明时防守极为严密。</p><p>隋炀帝时期修缮天桥路古道,征用了河北十个郡县的民工。到北宋末年(金朝后期),高家台(盂县庄只村)高氏先祖高厚女儿外嫁河北恶石村,陪嫁恶石两面山,共同维护天桥路古道……</p><p><br></p> <p>听了介绍,大家急不可待,于是便收拾行装,开车出发。</p><p>路线:</p><p>庄子村—石宝村—垴上村—东庄头村—沙井村—省界—恶石村(再往前几十米就是清风岭清风大峡谷)然后从恶石村左拐进入山路,经过庙水自然村,车子停在山脚下,开始徒步上山。</p> <p>顺便提一句,恶石村的苹果可是很有名气的哟,果子还在树上就被大超市高价订购了的。我们来时,果树刚刚开花。</p> <p>下车伊始,大家先从河槽向前行进。</p> 沿途都有徒步群留下的路标。 开始折向山路 越走越艰 开始攀爬小串上山,当年金锁花篓子背他娘就是这条路。 快登顶了,加油! <p>马上到达顶峰咯</p> 就是因为这座房子才得名叫串头起!金锁跟他娘当年住的房子还在! 既然来了进去看看吧 大多徒步群是从山顶继续向西,经过死水清,到达庄子村,我们车子还在山下,所以向南前行,从大串下山,返回原地。 丛林间穿越寻找大串 大串下山,好走多了 <p>之字形山路,当年驮队就从里运输物资</p> 踏上归途 <div>下午5点半回到山脚停车处,稍事休息,开车出发,差不多7点左右到家。</div> <p>回家后发现一条短信:石家庄市防火宣传</p> <p>后记:本次徒步,有几个朋友是临出发前才约的,没做充分准备,在这里想提醒大家,登山杖(临时可找树枝代替)可以减轻身体负重,为双腿减压,遮阳帽即可以遮挡阳光曝晒,还可以挡住叉枝对头部的划伤,手套也是行进途中抓树枝之类必不可少的防护哦!</p>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