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复活节岛之旅,这也是我们这趟南美四国游的最后一个重头戏。上午9:30我们乘坐的波音789客机离开圣地亚哥<b>阿图罗·梅里诺·贝尼特斯准将国际机场</b>,经5小时15分钟的飞行,于14:45降落复活节岛<b>马塔维里国际机场</b>。</p><p> </p> <p><b> 复活节岛</b>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东边距离智利大陆有3600千米,西边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也有2,075 千米。然而就是这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却因为发现近千尊巨大的,神秘的石像而闻名世界,且在1995年全岛作为国家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得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蜂拥而至,当然也包括我们这群炎黄子孙。</p> <p> 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17平方千米。这个多丘陵的小岛是由海底升起的三座大火山和一些小火山形成的海洋中的高岛。马塔维里国际机场在岛的西南,机场的跑道到几乎横穿小岛。机场的北边是复活节岛居民和游客主要的居住地——安加罗阿。</p> <p> 要到复活节岛只能乘飞机,每天复活节岛和圣地亚哥之间各有一班飞机往返,每隔几天还有一班飞机从大溪地过来。</p> <p> 机场只有一条跑道,下了飞机舷梯,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大件行李寄存在圣地亚哥。)就直接走向机场出口。</p> <p> 在机场四周望去,满满的热带风情。椰树迎风摇摆,低矮的茅草屋旁,随处可见用火山岩雕刻的装饰物,这一切都打上印第安土著文化烙印。</p> <p> 在机场候机室外草坪上的鳄鱼木雕。鳄鱼也许与这儿风马牛不相及。</p> <p> 机场出入口的通道是用茅草搭的棚子,这样的机场设施也就只有复活节岛才可以看到。</p> <p> 机场的指示牌和周围的装饰如出一辙,透着浓浓浓的艺术氛围,将我们的情绪带入梦幻的境地,更想了解神秘的小岛。</p> <p> 排队等待离开机场的乘客。</p> <p> 机场飘扬的两面旗帜:智利国旗、复活节岛岛旗。</p> <p> 这是我们在复活节岛要参观的主要景点。将依次参观<b>拉诺拉拉库(即石像采石场)、阿胡汤加里基石像群(即15人石像群)、世界的肚脐、七兄弟石像群、阿纳凯纳海滩、阿基维石像群、鸟人村、火山湖、阿胡塔哈伊遗址</b>。希望通过它们慢慢揭开复活节岛的神秘面纱。</p><p> 复活节岛的原始居民对自己的故乡称之"<b>吉•比依奥•吉•赫努阿</b>",即"<b>世界中心</b>"的意思。而波利尼亚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土著居民称它为"<b>拉帕一努依</b>"(<b>RaPa Nui</b>),这个名称直译过来就是"<b>地球的肚脐</b>"。</p><p> 1722年4月5日,荷兰西印度公司由荷兰海军上将<b>雅各布•罗格文</b>率领的一支由3艘航船组成的太平洋探险队,在绕过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于<b>1722年4月22日</b>这天发现这个奇异的小岛的。由于这天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罗格文把这座小岛命名为“<b>复活节岛</b>”,意思是"我主复活了的土地"。现在世界各地都沿用这个名字。</p> <b>一、拉诺拉拉库采石场</b><div> 探访复活节岛首要的就是拜访巨大又神秘的石像,它们在当地语言里叫做“<b>Moai Aringa Ora</b>”,通常就叫做“<b>摩艾石像</b>”,意思是“<b>活着的祖先</b>”,其实就是当地人祖先的雕像。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摩艾”有<b>887尊</b>,其中<b>288尊</b>已完工并被运到了岛上各处的祭台;<b>397尊</b>还未雕刻完工,大部分被扔在拉诺拉拉库火山斜坡的采石场里;还有<b>92尊</b>被遗弃的运输途中。除此之外,有<b>3尊</b>“摩艾”漂流岛外。我们在维尼亚看到的石像就是其中之一,据说还有一尊在大英博物馆。</div> <p> 从东边远眺,拉诺拉拉库火山呈M型。从地图上看,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火山湖。</p> <p> 拉诺拉拉库采石场在火山的西南面。右边草顶的木屋是景区入口的管理员小屋,石头围墙上插着复活节岛岛旗。山坡草地上横七竖八的布满摩艾石像。</p> <p> 验完票,我们迫不及待的向布满摩艾石像的山坡奔去。</p> <p> 一进景区,导游一再提醒,一定要走在规定的道路上,随意越过警戒线,哪怕是石头摆的也不行,一定会受到惩罚,甚至有可能停止整个团队的旅游。一路上,我们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想来也对,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年代,破坏却是分分钟的事,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在复活节岛,除了在智利的秘鲁导游,还有一位复活节岛的地陪。</p> 顺着周围遍布摩艾石像的小路先来到这个矩形的洞窟前,洞窟里外各躺着一大一小接近完工的两个石像。头部已经雕刻完成,全身都还躺在洞窟里,令人想到中国的卧佛。<div> 这里说是采石场,准确的说应该是石像加工厂。石像的原材料就是火山上质地较软的黄灰色凝灰岩,而雕刻工具是较硬的玄武岩做成的<b>石斧</b>、<b>石镐</b>,当地人称为<b>托其</b>(toki)。从拉诺拉拉库采石场周围发现的大量被丢弃的石斧、石镐就是明证。</div> 外面较小的石像周边被小草覆盖,也不知是否与底下的山体剥离? 洞窟里面的石像显然比外面的石像大许多。 外面石像的头部。 里面石像的头部。 <p> 矩形石窟边上还有一尊斜躺着的,未完成的石像。</p> <p> 矩形石窟左上方还有一尊据说是整个复活节岛最大的摩艾石像。</p> 这尊最大的石像高21.6米,估重160吨以上,可惜还没完成就被丢弃在山坡上。 <p> 最大石像的下半部分还埋在土里。</p> <p> 最大石像的左边又是一个“加工厂的车间”。</p> 在凹进去的石壁下躺着好几尊未完工的石像。 根据实验,6个人用石斧雕刻一尊一般的石像,大概12-15个月就可以完成。而如果要雕最大的石像,也不过只要20个人工作一年就可以完成。也有考古学家推断,最少每天要动用30个劳工,工作8小时,约用1年时间才雕凿出1个石像。当然不管用多长时间,其劳动强度是会很大的。 在拉诺拉拉库山坡上随处可见只露出头部和胸部的石像。这些石像石做什么用的?这些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么多的石像为被留在这儿? 据有关学者考证,人类登上复活节岛始于公元1世纪,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一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这一雕凿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前后历经四、五百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从现场环境看,当时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天灾,比如说火山喷发,或是地震、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 认真观察可以看到,这些石像大部分都是长方脸,浅额头,深眼窝,大鼻子,长耳朵,撅嘴唇。 这些遗弃的摩艾石像大部分被深埋在土中,有的露出头和胸部,有的只露出半张脸;有的直立,有的斜躺;有的仰卧面对蓝天,有的趴着面对大地...... 在照片上可能不是显得多么高大,但实际上大部分石像仅头部就有二、三米高,你可以测算一下整个石像有多高? 这是少有的圆头圆脑,抱着双手的石像, 其形象也和其他的石像大相径庭。 <p><b>二、15人石像群</b> </p><p> 从拉诺拉拉库山坡上远远就看到海边的一排石像群,这就是复活节岛最具标志性的<b>阿胡.汤加里基(Ahu Tongariki)</b>,通常称<b>为15人石像群</b>。</p> <p> 把镜头逐渐拉近,可以看到15人石像群整齐的耸立在海边,前面是宽广的草坪,后面是湛蓝的的大海,边上还有高高的悬崖。</p> 15人石像群入口进来是一大片草坪。 从入口望去,一排石像背对大海整齐的站立在祭台上。 <p> 阿胡.汤加里基(Ahu Tongariki)的这15尊摩艾石像是复活节岛上最大的石像群,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15尊摩艾傲然屹立在长达100 米的祭台上。其中<b>Ahu</b>就表示<b>祭台</b>,即石像下面的石碓。原来在石像群前都有部落的露天庭院,现在则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青草地。</p> <p> 1960 年智利 9.5 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Ahu Tongariki 损毁严重。海啸推倒的摩艾大多都有几十上百吨重,更有甚者帽子被海啸带到了百米开外。其实,原来的摩埃早在原住民内战时就都惨遭推倒在路边,脸朝地面。只不过是海啸加快石像的破坏。</p><p> 1991-1992 年日本政府和企业为修复工作提供了资金和设备,从日本远道运来大型起重机,重新树立起这15座摩艾,这座起重机现在也是岛上唯一的起重机。日本援助复原后,还捐助了一亿日元的资金用于调查、保存及复原使用。</p> <p> 这些石像是做什么用的,后来又为什么被推倒呢?说来话长。</p><p> 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亚移民乘着木筏来到复活节岛定居。此后,小岛上的人口逐渐增多,最多时达到上万人。这些人分成十二个氏族,把小岛划分为12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和祭祀。之后,为了震慑他人,彰显自己部落的强大,每个部落都开始建造石像,代表着部落的酋长或宗教领袖。建的石像越大,表示部落越强大。</p><p> 从拉诺拉拉库造出的石像必须借助高大的树木才能运送到各氏族居住的部落里。岛上本来被许多高大树木和灌木所覆盖。为了建造越来越大的石像,岛上的森林遭受到灭顶之灾。几百年间,岛上的石像一代比一代高大,砍伐树木的速度却也越来越快。终于,高大的智利酒松在1440年左右绝迹了,而到了1640年前后,岛上已经见不到木柴了。没有了树木,人们就没办法造船,没办法出海狩猎。雨水冲走了肥沃的火山土壤,饥荒年收获的甘薯、芋头等植物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链出现了极大问题。最终导致部落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于是发生了战争。而石像是部落的保护神,推倒和毁坏石像也成了部落战争的一种手段。之后甚至发展到把同伴作为自己的食物。直到今天,岛民口口相传的传说仍然充斥着人吃人的故事,而对敌人,最具攻击性的辱骂莫过于“你妈的肉塞了我的牙缝。”这种情况在十七、八世纪达到了顶峰,岛上原本上万的人口剧减到只剩两千人左右。这就是为什么1722年荷兰人刚登岛时看到的石像还都是竖立着的,但到了1774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来到了岛上,他看到一些石像已经被推倒了,之后不久,岛上就再没有立着的石像了,直至之后被修复。</p> <p> 这15尊石像高低大小不同,但形象相近,背对大海,双目凝视,面无表情,胸肌发达,两手抱腹,仿佛还在护佑他的子民。</p> <p> 在15尊石像中只有一尊石像头戴红色的帽子。据说让石像戴上帽子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这种帽子取材于复活节岛西面的<b>普那帕奥(Puna Pau)</b>火山,那里的火山岩石是砖红色的。这种圆柱形帽子当地人称为<b>"普高"(pukao)</b>,意为头饰。</p> <p> 仔细观察,石像的耳朵雕刻有精细的纹饰。</p> 在15人石像群的前面还有一尊躺倒的巨大石像。 <p> 为了答谢日本的援助,智利政府曾经将这座修复完成的石像送往东京和大阪的工业展览会展出,也正是因为远渡重洋,当地人给这座孤独的摩艾起名“旅行者”。</p> <p> 难得的融洽,和谐,高素质的团友同游南美四国,当然要留下美好的回忆。</p> 15人石像群祭台后面有用火山石围成的圆圈,中间还立着几块石头,不知有什么含义? <p> 礁石滩外是蔚蓝的海湾,礁石滩内是大片的平地。大概海湾里的平地更适宜部落的活动生存,于是也就有了部落的聚居地和石像。</p> <p> 高耸的悬崖,黝黑的礁石,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面,青青的草地,摇曳的椰树,构成太平洋岛屿秀美的热带风光。</p> 最后还要说明,15人石像群位于复活节岛的东海岸,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由于我们住的较远,导游建议不要前往,从网上下载一张照片共享。 <p><b>三、世界的肚脐</b></p><p> 在复活节岛的东北部的海边,有一个叫<b>Te Pito Kura</b>的地方,意思是“<b>光源的肚脐</b>”,被当地人认为是全世界的中心。那里有一个大石球,周围环绕着四个小石球,大石球相传是第一代大酋长<b>霍图马图阿</b>带到岛上的神物,有强大的法力。经过检测,这个石球含铁量特别高,在阳光下会比其他石头更加吸热。</p><p> 相传,大概在公元600至900年之间,波利尼西亚的大酋长霍图马图阿率众渡海来到拉帕努伊岛(Rapa Nui),就是现在的复活节岛,这就是最早的拉帕努伊人,才有了后来的部落,石像。</p><p> 有研究认为,霍图马图阿的祖先可以一直追溯到7000年前的来自福建海边的先民。掌握了造船驾船技术的先民跨越大海,去到了台湾岛,成了今天高山族的祖先。之后继续扬帆远航,一路向南,到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然后一部分人向西横跨大西洋,到达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而另一部分人向东深入大洋洲,越过巴布亚新几内亚,然后占领广袤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建立起了以夏威夷、复活节岛、新西兰为边界的波利尼西亚文明。</p><p> 据说,波利尼西亚的语言和台湾居然是一体的,有些台湾高山族同胞去和新西兰毛利人交谈,都不用翻译。是神话,还是传说,不得而知。</p> <p> ”世界肚脐”景区入口处。</p> <p> 这是“世界的肚脐”景点入口的标识牌,上面写着“这是最后的摩艾祭台”,还有“请不要攀爬或行走在石头上”。下面的右边的LOGO是“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中间是“拉帕努伊国家公园”、左边估计是有关拉帕努伊土著社区的。</p> 在标识牌边上有一尊被推倒的,戴石帽的摩艾石像。 “世界的肚脐”的圆石头被围在用火山岩砌成的低矮围墙里。 这就是世界肚脐石,中间一个大石球,边上四个小石球。 <p> 世界肚脐后的小海湾,也是遍布火山岩礁石。</p> <p> 至此,刚刚揭去复活节岛薄薄面纱的一角,期待后面的继续,能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