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p> <p> 今晚我们的小队活动主题是讲成语故事。瞧,不到八点钟,小朋友们就把讲好的成语故事分享到群里了!</p><p> 朱俊博分享的是《井底之蛙》的故事。</p> <p>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p><p> 井底之蛙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p> <p>赵泽宇分享的是《一箭双雕》的故事。</p> <p>一箭双雕[yī jiàn shuāng diāo]</p><p> 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p> <p>赵晨阳分享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p> <p>孔融让梨[kǒng róng ràng lí ]</p><p>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就知道把大个的梨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是一个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p> <p>赵青宁分享的是《班门弄斧》的故事。</p> <p>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p><p> 班门弄斧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另有明朝诗人梅之焕在凭吊李白的诗中写到:“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p> <p> 接着,小朋友们又进行了视频连线,分享了各自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其中蕴涵的道理,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真是棒极了!</p> <p>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起期待每次精彩纷呈的小队活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