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旧日的时光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梦茱萸

<h3> 在上海比起当代各种标新立异奇形怪状的摩天大厦,我更喜欢徜徉在那些充满海派风情和文艺气息的小马路和老弄堂,其中就有一条叫多伦路的小马路吸引了我的眼球,短短550米的立锥之地荟萃了民国历史上一个个耀眼的文化名流,茅盾、鲁迅、丁玲、郭沫若、瞿秋白、叶圣陶.....竟然是比邻而居,引起了我的好奇,当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卧虎藏龙之地?</h3> <h3> 20世纪初,多伦路的位置还是一条小河浜,一个叫窦乐安的传教士买下了这片土地,填河造路,取名窦乐安路。随后人们开始在此买地造别墅。建造的各色小楼风格迥异,被后人誉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英、法、日、荷、西乃至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在这里都可以看到。</h3> <h3>  路口路牌下的雕塑是叶圣陶和小报童对话。</h3> <h3>  多伦路250号在四川北路、多伦路转角处,建于1924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抗战胜利后,成为孔祥熙沪上三处豪居之一,俗称“孔公馆"。<br></h3> <h3>一辆豪华轿车在路口停下,待门卫将那扇镌刻着“1924”字样的铁门打开后,才缓缓驶入院内。车最后停在了那幢伊斯兰风格的洋房前,一位体态略显肥胖的中年男子从车上下来,着一身长袍马褂,戴一副金丝圆片眼镜,圆脸,寸头。没错,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孔祥熙,孔子的第75世孙,宋霭龄的丈夫,“四大家族”中最富有的“哈哈孔”。穿过圆柱拱券,来到主楼门口,仆人上前推开锻工精美的铁门,阿拉伯风格的彩色瓷砖折射出耀眼光芒,精美绝伦的雕文刻镂映入眼帘,“哈哈孔”略微提了提自己的长袍,笑哈哈地挽起三姨太的手向楼上走去。此时的孔祥熙,尽管被迫辞去了行政院和中央银行的官职,靠着万贯家产,依然足以风光度日。多伦路这座孔公馆,不过是他在上海的众多豪宅之一。但世事终究难料,才不过一年的时间,国内环境陡变,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孔祥熙自知国民党大势已去,这边的宅子还没住热乎,他和妻子宋霭龄已经开始着手清理股份,逐步转移资产、处置房宅,盘算着如何离开了。1947年夏,宋霭龄先行赴美。之后不久,一封电报传来,称宋蔼玲病重,急召孔祥熙前往陪伴。借着这份电报,孔祥熙致电国民党方面申请离开。旧友闻讯到他家中送行之际,只见门庭冷清,院落里枯叶凋零。就在这个秋天,不再“笑哈哈”的“哈哈孔”,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从此消失在中国的政坛上。上海滩上关于孔祥熙的风云传奇,也随着多伦路250号的这幢建筑被贴上封条,落下了帷幕。</h3><h3>(以上这一段是标识牌上用手机扫二维码扫出的建筑物介绍)</h3> <h3> 孔公馆的变迁再次验证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事难料,没有永恒的辉煌,历史就是这样在潮起潮落中滚动地往前发展的,人只不过是滚滚红尘中的沧海一粟。</h3> <h3> 孔公馆建筑外立面满缀细密几何浮雕,门框及窗框均为修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拱券内缘裂成锯齿,具有12世纪以来北非及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的特征。</h3> <h3>  多伦路 210号是由广东人李氏兄弟于20 世纪20年代建造,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抗战胜利后,该处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寓所,俗称白公馆。</h3><h3>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这座白公馆里度过的。</h3> <h3> 汤公馆,前国民党上将、上海警备区司令汤恩伯的住宅。</h3> <h3> 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多伦路145号,约1920年建造。曾作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1989年曾辟为左联纪念馆。该建筑是外廊式建筑。</h3> <h3>  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中段,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h3> <h3>  钟楼对面是丁玲在上海的住所。</h3> <h3>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h3> <h3>叶圣陶</h3> <h3>郭沫若</h3> <h3>沈尹默</h3> <h3>柔石</h3> <h3>路边掩映在树丛中的各类建筑。</h3> <h3>日本友人内山完造</h3> <h3>  30年代的内山书店是上海左翼进步书刊的主要出售点和中日进步文化人士的聚会场所。</h3> <h3> 茅盾家马路对面就是鲁迅家。</h3> <h3>鲁迅先生在住所外院子里和青年学生交谈。</h3> <h3>  多伦路除了文化名人住所云集外,还有一个老电影咖啡吧,独栋的洋房外竖立着一尊卓别林的雕像,点缀出了这里的主题。</h3> <h3>  多伦路59号是一座具有中国殿宇特色的基督教堂一一鸿德堂。</h3> <h3>  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建筑不是宫殿庙宇而是一座教堂,中西合璧,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看似标新立异,实际上却是顺应时代变化自然而然发生的。19世纪20年代,正值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爱国运动发展火热之际,当时中国的基督教界也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本色运动,而这场运动的内容之一,就是倡导基督教建筑中国化。</h3> <h3>  有见过教堂门口趴着一对大狮子的吗?</h3> <h3>  多伦路上的永安里是由当时的永安公司地产部投资的新式里弄建筑,仿照了当时欧洲的低层集中式住宅楼。</h3> <h3>  当年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在永安里设置秘密联络点,周恩来、邓颖超、“左联”盟员安娥、舞蹈家陈爱莲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永安里驻足和生活。</h3> <h3>  多伦路的名人墙,多伦路如今被打造成了文化名人街,也就一百年时间,沧海变桑田,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徜徉在这条小路上,恍惚穿越了历史,难怪有人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一点也不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