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道》后记

美友12637567

<p>&nbsp; &nbsp;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仁&nbsp;道》重点探索了仁道(善爱思美哲)的问题。还探索了与国学(仁)相关的人生哲学与神学的问题。有关人生哲学问题,在我的《静思人生》、《心灵》、《心迹》、《心语》(均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这次把西方哲学(识)、中国哲学(中)、希腊哲学(智)、抽象概括为上中下人生哲学,即形而上学、中庸哲学、形而下学。&nbsp;在我的《心道》(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学心鉴》(香港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本书还探究了与儒有关的神学问题。基本认为佛学(忍),基督教(爱),伊斯兰教(慈)都是心(灵)的问题,佛学为主观唯心主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客观唯心主义,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最系统最管用的学说。本书在主义的指导下,力图说明和论述了国学(儒释道心)的仁道与人生哲学、神学的相互关系及应用问题。试图在约(《心道》),博(《国学心鉴》)、专(《仁道》)的读书研究上有所体会收获和深入。</p><p>&nbsp;&nbsp;&nbsp;&nbsp;&nbsp;国学学习研究正在普及与深化,呈现出层次性、系统性及关联性。关于国学(儒学为代表)的仁道可以德、思、美和哲概括。这在本书中已有表述和说明。道家、佛家、心学等也有这种系统性和层次性,请读者品尝。</p><p>&nbsp;&nbsp;对&nbsp;党心国心(民心)与人生哲学的学习研究到现在,本书作者已出版了十八部书,总的体会是:党心一一思想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国心一一仁心,静心,忍心;人心一一炼心,静心,安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共党史学与中国国学是我研究的两个重点领域,对个人来说,其共性是自强、自律和自由。对我、自我、超自我有其理论性、历史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启发性意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 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一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国学(儒释道)的核心思想仁的精神一一善心、爱心、美心、静心、忍心、哲心、神(精神)心、史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思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个人永远是一滴水,溶入大海与宇宙,就是大海与宇宙的一员,大海与宇宙是我的追求和心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总之,要练心(学习奋斗研究创新奉献);要静心(淡定简约辩证审美心仁心理);要安心(天地人家身心合而为一)。</p><p>&nbsp;&nbsp;&nbsp;未来学(量子哲学、生命哲学、系统论与历史哲学)将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以国学(仁)为基础,以其它学科为参照,为我所学所践……</p><p> 《仁道》可能是我八十岁前最后一部著作,试想从专的方面探讨国学及其它学说的仁道,涉及到了文史哲(国学哲学史学)等诸方面。</p><p> 《心道》是约论,《心鉴》是博论,《仁道》是专论。这三论总的说来一一人生的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情感是纽带,学习是动力,实践是关键,心理是平衡,奋斗是主线,关系是条件,历史是见证…</p><p> 仁道源之儒释道,源之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也吸取了世界优秀文化思想。</p><p> &nbsp;请同事、好友、读者、学者批评雅 正。</p><p>&nbsp;&nbsp;&nbsp;(2020.8 西安六合书屋)</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