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摄影:老朱 </p><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p><p class="ql-block"> “勿谓湖小,天在其中”。东湖, 宛如一使人玩味无穷的水石盆景佳作。湖中崖壁蹉砣,有的对峙如门, 有的倒悬若堕 ,有的深曲如洞,水色深黛、清凉幽静,巧夺天工之奇观,其风格独特,使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湖内有秦桥、霞川桥等各式古桥横跨两岸,尤其以仙桃洞、喇叭洞、陶公洞最佳。小舟入洞,如坐井观天;湖畔有寒碧亭、香积亭、饮渌亭、听湫亭、小稽轩、稷寿楼、扬帆舫、画廊等亭台楼阁坐落其次,沿“华山一条道”拾阶而上,还可一览江南水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若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壮语,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当今都成了现实。进入东湖景区迎面一座拱桥就取名为“揽月桥”。</p> <p class="ql-block"> 烏篷船是浙江绍兴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昔日江南一带大户人家的私家船多为乌篷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乌蓬船动力用人力推进,以脚躅桨,划船的人坐在船身后梢,两脚踏在桨柄未端,以腿的伸缩登踏使木浆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航向是由划船人的手桨控制。乌篷船在江中航行,行则轻快则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span></p> <p> 这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正挥笔创作油画《东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span></p> <p class="ql-block"> 自汉代起,民工相继至此凿山取石,至隋,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大举开山取石。经千年鬼斧神凿,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宛如天开。</p><p class="ql-block"> 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个湖的奇特之处在于这座山的山脚有一个仙桃洞,人们乘小船,从洞口进入,可以看到一种不平凡的景象。</p> 这么大的一个井状石洞,原来是石山的一部分,与自然作斗争的先民,用双手,把这千万吨的青石搬走了,形成这么一个不平凡的景象,真使人惊叹不已。船在洞中徐徐行驶,使人有一种阴森的感觉,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溶洞。当船贴壁驶过时,用手抚摩一下当年石匠留下的凿痕,看看相当平贴的四壁,仰望那石壁高处突出的巨石,再谛听那从石缝中渗出的水珠滴落湖中的清脆响声,使人有一种神秘的置身于险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