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看草原

春慈

<p>我们三中六六届高三同班同学四人在六八年报名到鄂尔多斯插队落户。</p> <p>当年我们白下区的中学都分配在鄂托克旗布拉格公社,这是所有知青的合影</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8年10月21日,我们1087名南京的中学生走进鄂尔多斯,开始了人生中新的一页,有痛苦、又有欢乐,有彷徨、又有期盼!</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71年末我分配到公卡汉粮站工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我公卡汉粮站的宿舍学习的照片</p> <p>2008年知青们在赴鄂尔多斯四十周年之际,知青们来到内蒙。南京粮油结算中心领导李汝余也一同前往。右边的是鄂托克旗粮食局我的上司王宝山。</p> <p>当时为了感恩草原,知青们自发捐款,建设知青林,并参加植树活动。</p> <p>参加南京知青林揭碑活动</p> <p>在乌兰镇,同事曹志平专门请来粮食局老领导老同事,那年95岁高龄的老杨局长虽然二十多年没见面了,也欣然出席,并叫出我的名字。</p> <p>随后我们还到下乡时大队干部斯林洋片家做客。</p> <p>2012年9月陪同我退休单位的领导夫妇、同事和小舅子,游览大草原,第一站来到呼和浩特。</p> <p>铜鼎在表演节目</p> <p>乌兰镇的街景</p> <p>乌兰镇街头的雕塑</p> <p>乌兰镇街头的雕塑民族特色浓郁</p> <p>12年9月,裴增容带我们来到乌兰镇,这里是我从77年---86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鄂托克旗粮食局是我施展才能的平台,当过会计、财务股长,办过多期财务培训班,包括鄂托克旗、杭锦旗、鄂托克前旗的会计培训。学生们已是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们仍然记得当时的点点滴滴,甚至包括我为加深学生的理解,而提前准备的一张张图版,仍记忆犹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也给朋友们带来了书法作品,留下的美好记忆!祝福你们事业兴旺发达、家庭幸福美满!&nbsp;&nbsp;&nbsp;&nbsp;&nbsp;</p> <p>我还抽空去看望会计启蒙师傅王景泉</p> <p>客人坐在炕上,炕桌上摆了茶杯,奶茶</p> <p>大队书记开始敬酒</p> <p>乐队在演唱祝酒歌</p> <p>&nbsp;&nbsp;&nbsp;鄂托克旗粮食局的朋友安排我们中午在查布粮站用餐,粮站已是今非昔比了。如今的粮站以存储储备粮为主。朋友们非常热情,自己做菜招待远方的来客。铜鼎说,这里炖的羊肉,又香又酥,比饭馆的还好吃!自然酒是少不了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p> <p>志英来到草原兴奋不已</p> <p>&nbsp;&nbsp;&nbsp;&nbsp;&nbsp;随后参观了查布的恐龙博物馆。查布现在与阿尔巴斯合并,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总面积6400平方公里。是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古陆”和“鄂尔多斯古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地质年代的发展史上,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足迹印痕化石储量之大、分布之广、类型之多,堪称“世界之最”。这里还曾发现过一些自然裸露的恐龙骨骼化石。此外,还藏有大量的腕足类、鱼类、龟贝类、蠕虫类及犀角类化石,真不愧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自然博物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鄂尔多斯查布恐龙博物馆,不仅藏品丰富,还为观众开辟了数条古生物化石考察专线,供大家实地参观考察,这对古生物学者、爱好者及旅客的吸引力之大,自然不言而喻。</p> <p>查布曾经是恐龙的故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4年夏天,我与继武陪同南京粮贸公司同事吴正梅、淘泽平、陈玉、王宏及南京三中校友叶剑勇、徐兆基,坐飞机来到鄂尔多斯。</p> <p>&nbsp;&nbsp;&nbsp;金碧辉煌的陵宫,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展现草原帝王陵恢宏气势。乳白色的墙壁,朱红的门窗,金黄宝顶、蓝色的云图,独具蒙古民族特色。陵宫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圣地,其建筑保留了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状特点,成为蒙古民族代表性建筑。成吉思汗陵宫由正殿、后殿、东西殿、东西过厅组成。陵宫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正殿高24.18米,东西殿高18米。陵宫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宫(室),并有巨幅壁画。陵宫屋檐正中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牌匾。</p><p>&nbsp;&nbsp;&nbsp;</p> <p>晚上在蒙古包内举行盛大宴会接待老知青朋友</p> <p>大家在草原新城尽情游览拍照</p> <p>感受草原新城夜景</p> <p>我们在去公卡汉的途中,经过百眼井,这在干旱荒原上是十分罕见的,后来还听说有许多传说 。</p><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1971.12.25我从乌兰镇到公卡汉工作,坐班车,第一次路过百眼井。冬天的路两旁的草原一片黄色,很难看到一颗树,走很远才能见到一排房子。可是过了一座山梁后,眼前一片树林,其中土黄色的房子错落有致,不像牧区的景象。听说是进入当时的农区公卡汉公社的百眼井,汽车到了村子才发现房前屋后,树林中,到处都是水井,这有什么说法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种说法:这是当年杨家将路过此地,而用剑戳下的井,解决了此地百年缺水的困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统帅大军西征时打下的饮马泉--百眼井。只是考古学者尚未定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一百多眼井</p> <p>南京粮食部门的同事一起来到公卡汉粮站大门口</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十年前,新召是牧区,草美羊肥,一进入农区公卡汉公社,黄色是主色调,房子是黄色,土打的,地是黄的,沙化了,庄户地也是黄的,稀稀拉拉几颗庄稼,真不知道农民是如何生活的。如今当朋友告诉我,已经进入公卡汉时,我都不相信,草很茂盛,坡地上还有柠条(一种耐旱固沙的灌木,大小牲畜都喜食。)他们说,退耕还牧的政策是对的,植被恢复了,草原有了生机,农民的收入提高了。</p><p>公卡汉小镇(当年是公社所在地,可称小镇,现在区划调整可能只是村庄。)感慨万分,原来这九十多公里路,坑坑洼洼搓板路,要走半天,下了车,年轻人也腰酸背痛。71年我来报到上班时,乘地是班车是大卡车,下了车的一个个就像刚刚出土的兵马俑。如今两个小时宽阔松松就到了,真是今非昔比!</p> <p>建军是公卡汉粮站职工的孩子一直陪同我们</p> <p>朋友带我们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尔寨石窟寺旅游区》,俗称百眼窑,是内蒙境内发现的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西夏至蒙元时期的石窟寺建筑群。</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一片宽广的草原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中间凸起一座红石平顶山,山间的羊肠小道上有人工开啄的石窟,只是大部分出于保护的需要,都紧锁洞门,看不到原貌,感到遗憾。看到的只是一些复制品。</p> <p>难忘的鄂尔多斯之旅&nbsp;&nbsp;,粮家人快快乐乐游鄂尔多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阿尔寨石窟现存65窟,窟内珍贵的壁画描绘了草原人民的宗教信仰、世俗生活、作战场景等丰富内容,它不仅是一处罕见的礼佛兼祭祀的宗教艺术宝库,也是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珍贵史料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价值。</p><p><br></p> <p>吴正梅在蓝天白云下思考人生下一个目标,她是位事业心重的人 ,是粮食部门出来的杰出人才</p> <p>建军在蒙古包内招待远方的客人</p> <p>鄂托克前旗粮食局的朋友还带我们在城川粮站休息之后,参观了延安民院城川旧址。旧址位于城川镇,是内蒙古自治区1996年确定并批准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点项目。2006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红色旅游22个经典景区景点之一。城川民院的前身是1941年创办于延安的延安民族学院,1945年迁来城川办学,1948年停办,是现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2002年在其旧址上建立了纪念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原乌兰镇粮站主任王化民,就是这里学习过的蒙古族干部。</p> <p>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参观</p> <p>展览馆的展品丰富,很有教育意义</p> <p>放弃了国内优裕的生活,来到中国的偏僻乡村</p> <p>热爱农业,关注革命的外国人</p> <p>信仰的力量——阳早寒春</p> <p>到了草原必须骑马,看吴正梅在马上的雄姿</p> <p>见到这么多骆驼?兴奋</p> <p>在回程,路过宁夏,游览西部影视城</p> <p>坐上马车游览影视城</p> <p>在沙坡头,大家在浩瀚无垠的沙漠,自由拍照游览</p> <p>看,陈玉兴奋的无以言表</p> <p>老同事们相见,纷纷留影</p> <p>友情长存</p> <p>2016年7月,我与管晓晴夫妇陪同粮食部门同事周青、郭益卿夫妇及舅太爷小铁夫妇一起飞到鄂尔多斯市,游览康巴什新城区</p> <p>8月7号清晨五点多,天还没亮,我们就乘车赶往鄂托克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要用半天多的时间,现在二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曾经在一个大队插过队的那嘎耐,帮我们九人办了嘉宾证,可以坐到主席台上。可惜由于戒严,只得弃车步行。能有幸参加这一民族盛会,大家分外兴奋。</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武警中队国旗方队的带领下,那达慕大会开幕式拉开序幕。来自全旗各行业代表队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盛装整齐入场,他们精神饱满,气势昂扬,代表的是鄂托克旗经济发展勃勃生机,在祝颂人的带领下祝颂方队手捧哈达,欢迎着远方的客人,祝福着这片辽阔的草原和草原的人民。一首《可爱的鄂托克》响彻云天,歌手们策马歌唱,来自草原的问候献给了在场的所有人。400余人的广场舞方队舞出了鄂托克人的风采,来自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也参加了此次盛会,他们的腰鼓表演让大家领略到了孩子们朝气蓬勃的风采。马术表演是重头戏,他们身姿矫健,在马背上展示了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喝彩。</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马术表演是重头戏,他们身姿矫健,在马背上展示了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喝彩。</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p> <p><br></p><p>&nbsp;&nbsp;&nbsp;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时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消灾消难。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参加马竞走的马,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四脚不能同时离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p> <p>震撼人心的马术表演</p> <p>听说十个覆盖中有在每个大队建图书室的要求,这是关系到草原牧民读书求知的好事情。我们一行人都想为此出点力!于是每人自动捐二百元购图书,管晓晴夫妇再捐四百元,凑齐二千元,捐给大队图书室。我也送给大队图书室四本我的《梦踪》,一起为阿勤泰大队图书室添砖加瓦!知青管晓晴代表我们一行的捐书款交给大队,大队书记劳布森接受了我们的一片心意,并表示感谢。</p> <p>这是我们对草原的一点心意,每人给嘎查图书室捐款,让牧民增加点精神食粮</p> <p>我觉得草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要知道感恩!</p> <p>  8月9号上午,我们来到大沙头旅游度假区。 大沙头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拖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大沙头村,是按照国家5A级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的。 处于蒙、陕、宁三省交界处,是著名的毛乌素沙漠的北部源头,毛乌素沙漠由此向南绵延数百公里就进入陕西省境内。</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沙头海拔1500米,群峰耸立、主峰突兀,高度可达50米,四周古树环绕,附近有人工凿就的水库和草原,再加上绮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古老而浓郁的民族风情,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更显其奇特的大漠景观。</p><p>&nbsp;&nbsp;&nbsp;&nbsp;</p> <p>蓝天白云,心旷神怡</p> <p>兴奋不已</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沙漠前的一弯碧水,清澈碧绿,给浩瀚的沙漠增添了一片绿洲,也增添无限神秘色彩。 朋友们高兴的踏沙而去,我则在凉棚里,望着连绵起伏的沙丘、望着这碧清的湖水,让思绪去飞奔!</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批一批的人们回来了,11点半也没有见到我同行的朋友,我赶忙打电话,原来他们只顾拍照、游玩,而迷路了,然后根据太阳方位慢慢才辨别方向,赶回来。</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整个景区交相辉映,将人们带入沧桑的历史长河。 成吉思汗陵园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它像是绿草中立起的白色毡帐,铭记历史伟人业绩的气势雄浑的丰碑。乳白的颜色,是纯洁的象征,吉祥的祝福,像一条洁白的哈达,欢迎远方的客人,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显得格外庄重。</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局长又开车带我们来到前旗圣火广场。 蒙古民族特别崇拜火,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能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可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因此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祭火,俗称祭灶,是对火神、灶神的祭祀,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 鄂托克前旗圣火祭坛的火种,是从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长明灯)采集的。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是香火的象征,幸福的向往,吉祥福禄的祝愿,表达香火不断、幸福美满的祈祷。鄂尔多斯蒙古族把圣灯看作是“桶里鲜奶的结晶,滩上百草的精华,桩上五畜的养分,光明圣洁的象征”。成吉思汗宫帐内点燃着永不熄灭的“蒙克珠拉”(长明灯),已有785年历史,是民族原始文化的体现,象征人民群众美好未来的向往…… 。取到的“蒙克珠拉”火种寄放于鄂前旗哈日哈腾庙(即我插队的大庙,前文绍)。&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蒙古族集体祭火仪式”,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利斯总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祭火仪式”的吉尼斯证书的殊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圣火祭祀活动,是鄂托克前旗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是草原文化繁荣发展的祝愿,是各族人民向往美好未来的祈祷。也是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静静的沿着台阶,缓缓的向前行,感悟着圣火的传延,衷心祝愿草原多绿色!吉祥幸福!</p> <p>大家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与牧民朋友拍了一张合影</p> <p>知青管晓琴离开草原后第一次回到第二故乡,兴奋不已</p> <p>女同胞都愿意与蒙族达岚嚯叶合影</p> <p>小铁也骑上骆驼,威风凛凛</p> <p>我的同事骑上马后,表现更夸张</p> <p>管晓琴夫妇终于来到草原</p> <p>谢谢一路陪伴我的马志源同事!</p> <p>草原也有了喷泉广场</p> <p>我和朋友在一起</p> <p>志宏的陪伴,真的感激不尽</p> <p>抽空朋友带我去前旗长城游览</p> <p>我在古城墙遗址</p> <p>9月13号中午,我们来到鄂托克前旗城川大沟湾。这里被称之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大沟湾位于城川镇东南18公里处,是萨拉乌素河流经鄂前旗境内的一段河流,河段长16.7公里,河道湾多沟深,迂回曲折从毛乌素沙漠中穿过,有沙漠峡谷之雄奇。2004年,在河道上修筑了大坝,形成了库容量达14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水面面积达3平方公里。</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萨拉乌苏河,即无定河流经毛乌素沙漠的这一段,蒙语是黄色的河,是整个无定河地质地貌最多元、生态环境最奇特、自然景观最瑰丽的区段:沙漠与绿洲经过长期争斗和妥协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在别处很难见到的独特景观,汩汩细流从沙丘底层渗出,汇集成一个个天然湖泊,更有新桥水库、金鸡沙水库、大沟湾水库和巴图湾水库等大小人工湖泊,这些湖泊及其滋养出的片片绿洲,就像一串蓝宝石和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荒原大漠之中,沙漠与绿洲相拥,天成与人工妙合。</p><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我们刚到鄂托克旗插队时,水比粮食、肉精贵,由于要到很远的井里用羊皮做成的筒打水,然后倒入毛驴身上的木桶驮回来,很吃力、很费劲。用水就需要节约。洗脸只能用手捧一些,抹抹脸。看到现在的景象,确实感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8月11日中午在欢乐大草原朋友们观赏了经典民族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掀开草原婚礼神秘的面纱,展现民族文化神奇的图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内蒙古的地域十分辽阔,因而蒙古族的婚姻仪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鄂尔多斯婚礼有一套独特而严格的程序,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和情趣。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这种婚礼一般要持续两天至三天,自始至终都洋溢着迷人的蒙古族风情。</p><p>&nbsp;&nbsp;&nbsp;&nbsp;&nbsp;鄂尔多斯蒙古族婚礼,集鄂尔多斯歌舞、饮食、文化、礼仪、风俗于一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起源于成吉思汗时代。生活在伊金霍洛旗的蒙古族,大多为达尔扈特部落的后裔,都是直接为元代宫廷服务的卫士歌手的子孙,她们世代相传,较多地保存了当时的文化,所以其独特性与魅力是任何地方的蒙古族婚礼所无法比拟的。如今,来鄂尔多斯的游人碰巧赶上一家蒙古族的婚礼,或观看模拟鄂尔多斯婚礼的表演,一定会大饱耳福、眼福、口福。</p> <p>2017年8月我们内蒙知青去陕北游览,还趁机去鄂托克前旗戚新梅家做客</p> <p>这是我与鄂旗粮食局的会计恩师王宝山合影。</p> <p>2018年的见面</p> <p>祝福草原多绿色!祝福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幸福安康!</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谢谢草原,谢谢蒙汉父老乡亲!有了你们的关爱,才有了后来的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会永远铭记草原的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