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小学中高段学生的答卷中可以看出,每次考试,阅读题和作文上扣分最多,而我们老师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多却效果不明显。学生阅读能力不高,答题时不会分析,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回答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思考;作文得分不高,不会借鉴学过的文章,动笔前不构思,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的现象,公式化或空洞无味。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有语句不通,内容不连贯的现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平常的作业布置,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长期机械抄记、单调乏味的作业,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限制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从教学目标入手,课堂上教方法,设计的课后作业重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要素,最终让学生达到会阅读,会写作。训练过程中,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特别是在目前学生上网课期间,学生的上课情况监控不到,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现以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作业设计为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课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这项作业被设计成表格形式,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通过认真读文,填写表格后会对全文的时间顺序一目了然,对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了全面的了解;找出文章的详写部分,略写部分,分清内容的主次,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详略安排。如果有个别学生的表格填写有误,看到老师的批改后,也会再次认真阅读进行改错,在听课的时候也会更专注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课例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单元第四课《藏戏》的教学目标是默读课文,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布置预习作业时,设计了这样的作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在完成第一项作业时,读三个反问句可以初步感知藏戏的主要特点,这样的开篇方式也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仿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能力的一种考察。第二项作业,学生是在前一题初步感知藏戏的特点之后,阅读全文来提炼概括藏戏面具,舞台,演唱的特点。问题具体化,阅读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也更有兴趣,更加认真地阅读全文,提炼出答案。有些学生的表述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老师在批改过程中会指出来,也促使学生再次认真读书,课堂上专心听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课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个星期天》是习作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已经感悟到作者把主人公的情感融入到人,事,景中。课后的作业如下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完成作业时,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学会了抓住细节进行分析,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也为今后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方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课例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录,这篇文章的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这种方法,课后为学生设计了检测性作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首先要在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然后通读全文,在后文中找出和它内容相似或解释的句子,体会前后照应对文章中心起到的强化作用。这项作业,既检测了学生上课听讲的情况,也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方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课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外国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节选课文聚焦具体的情节和人物,通过事件和描写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交流印象深刻的情节,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对汤姆做出简单评价。鉴于此目标,设计了下面的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①题有利于学生有条理地用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②题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将自己或者身边的伙伴和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关联,深入感受人物形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③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完成扩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三个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也会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中其他章节的的兴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课例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其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后,设计了如下作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通过查阅李大钊的相关事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会对人物做出更全面的评价。这种借助资料,从不同方面对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也会让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课例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个星期天》是习作单元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在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了小练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写作方法,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进行心理活动描写时,就能够准确地借助动作、环境等将情感自然、真实地表达出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课例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单元第13课《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课堂上,细细品读刻画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课后进行了片段描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身边熟悉的人,同学都能抓住其外貌、动作、语言等某一特点来写。片段描写更注重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为习作打好基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样的作业设计已经一年多了,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开始自觉地阅读文章,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阅读和习作中。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均有所提升。平时,出色的作业会在班上诵读或在班级群里展出,点点进步都会受到表扬,因此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高,作业完成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网课期间,每天的作业要求在七点之前完成,除个别学生可能会迟交,其他同学都能按时完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优等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增加,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答题准确率高,分析到位。作文构思新颖,注意遣词,描写生动,思路清晰。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进步尤为明显。以前他们上课只是听同学说,现在提前预习,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也敢举手发言,甚至会为了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跟同学争辩;在小组里与同学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担心说不好,还会先把内容写下来再说。答题中正确率能达到80%以上,虽然他们的语言表述不够完整和规范,但能够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作文能按要求写,有层次,描写性增强,内容上不再是干巴巴的,有自己的想法,并正在逐步学习布局,表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班上的一位学困生,以前考试很少及格,基础题都是会做的做,不会的就空着,阅读不做,作文从来不审题,感觉题目好像见过,就把写过的作文写上去,满篇的错别字。没见过的题目,就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写。一般能写到200字就不错了。训练了快一年时间,阅读专项验收从不到30分考到了59分。虽然没有及格,但能看到的是,现在的他能够认真地去读,尽量把自己的意思表述清楚,虽然里面有的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但最起码会读,会思考了。最近上网课期间,作业完成认真,每天都早早交了作业。家长也特别配合,每次提交作业前,家长都会先看一下,有错会督促孩子认真改错,及时的沟通和表扬让学生和家长树立了信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几位学困生的作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是几位学生的小练笔:</span></p> <p> (一)</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10分钟收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到此话,我不禁烦躁不安。我的作文才写了一半,太阳光直射在我的桌上,刺得我睁不开眼。笔尖不停地打滑,墨水也不多,写出的字断断续续。头上不停地出汗,使我更加心烦意乱。小飞虫嗡嗡地在我耳边转悠,我不禁担心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笔矢刷刷地飞舞着,我的手不断移动着。"加油!再加油!一定要写完!考完试才能放松!”我顾不上什么,只与时间赛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师听到铃声,说:“收卷!”与此同时,我放下笔,合上了笔盖。交完试卷后,我走出了教室。天好蓝呀!</span></p><p> (二)</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妹妹小的时候,特别可爱。有一次,从商店门口路过,妹妹指着橱窗里的玩具嚷嚷着要。妈妈平时是决不会同意的。只见妹妹两条秀气的小眉毛拧成了毛毛虫,蒙着水雾的大眼睛里写满了委屈,呲牙咧嘴地看着我。我撇撇嘴,假装看不见。妹妹只好看着妈妈,露出讨好的笑容,殷勤地上前帮妈妈提袋子,小手携着她的大手。妈妈立刻就要进商店买玩具。我叹了口气,大声喊:“妈,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别信她!”妈妈看看我又看看妹妹,不知怎么办才好?妹妹转过来,狠狠瞪了我一眼,吐了吐舌头,又转过身,用一张甜嘴哄妈妈。“妈妈,你看我这么可爱,都是因为有你,可爱的我只有可爱的玩具才能配得上,你不给我买,就是说我不可爱。”妈妈听了,看了我一眼,三两下买了玩具。妹妹一边牵着妈妈的手,一边抱着玩具,在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对我很挑衅地抬抬眉毛,露出一个得意的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今后的教学中,中高段学生课堂上的训练一定要扎实,这样便于学生在课后巩固复习。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内容上要有层次,有前瞻性,有引导性,有趣味性,留给学生空间,时间,让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读,愿意去写。</span></p>